中职转普高概率多少(不要盲目去高中)

“职普比”是指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结构比,或者说是类别比。《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职普比大体相当”是国家推行的保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统筹、协调和均衡发展的一项基本政策,对于保证我国整个教育结构的优化、教育类别的完善、教育体系的建构以及该体系培养出的人才结构的合理性,都具有重要意义,且体现着先进的职教理念。笔者认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职普比大体相当”必须予以坚持。

1“职普比大体相当”体现了均衡发展理念

中职转普高概率多少(不要盲目去高中)(1)

教育是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人才保障的事业。人才是由不同层级和类别的人构成的丰富多元存在。这种存在总体上可以划分为职业人才和学术人才两大类,分别由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予以承担。“职普比大体相当”,即是对两类人才数量需求的宽泛界定,它体现了协调与均衡发展的理念。因为“大体相当”就是“基本相当”,就是“总体相洽”。均衡发展,不是半斤八两、平分秋色,不是一刀切地强求一定要达到职普比1:1,它完全可以是一个区间、一种相适的范围、一个可接受的外延的包容,而且这样的均衡往往是真实的,无须兑水掺假的。

2“职普比大体相当”体现了协调发展理念

中职转普高概率多少(不要盲目去高中)(2)

“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设计的核心意涵和目标指向,在于引导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指教育本身及教育惠及的各领域实现有序性、互补性的共同发展;而衡量协调与否的根本性指标是适应性。就是说,“职普比”究竟是否“大体相当”,不是职普比本身说了算,而是要从它是否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适应教育形式和类别的多样化需要及体系建构的完善几方面入手。

第一,外适性协调。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它是推动生产力、造就劳动者的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动力之一。职业教育只有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证明它的“大体相当”比例是协调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在与经济互动的外向适应中凸显其服务功能和存在价值。第二,内适性协调。这是指职业教育自身的结构优化、体系完善。因为普通的学科教育是一个完备的体系,有着升学有路、纵向到顶的发展空间。职业教育则存在体系残缺,上有“天花板”、前有“断头路”的问题,这也是实现“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很大的制约因素和体系性障碍。所以职业教育要想实现“职普比大体相当”,必须做强、做优、做特,并建构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实现内适性协调。

3“职普比大体相当”是一种柔性规范理念

中职转普高概率多少(不要盲目去高中)(3)

当下职教界有些人认为,“职普比大体相当”是一种人为强制干预政策,有过当之弊。笔者则认为,如果强行要求职普比达到1:1,则的确有政府过度干预之嫌;但若指责“职普比大体相当”亦如是,就不免过于牵强。客观来看,“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制度安排是一种柔性的规范和约束机制,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它并没有强制要求非得达成怎样的刚性指标。

研判可知,“大体相当”是一个灵活、宽泛的概念,是一个有弹性的区间,没有用精确的数据和指标来限制人的回旋空间,也没有用过度的约束手段来“制造”职普双方的不满和矛盾,甚或引发对生源的恶性抢夺,导致“零和”的博弈结果。“大体相当”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动态变化是说“职普比”不是一个恒常不变的固定比值,而是与经济发展的程度呈正相关,反映的是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动态调适过程。当人才需求量大时,6:4可被认定为大体相当;反之,4:6亦无不可。对高中阶段教育而言,大体相当是一个最基本的设定,是对职业教育规模和数量的最底要求。

4“职普比大体相当”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当下有不少人认为,强调“职普比大体相当”是有违人的选择意愿、不以人为本的。笔者的观点恰恰相反。教育是赋予人知识并培养人的能力和个性的活动。以人为本的教育一定是因材施教的分类性教育,一定是符合人的能力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人的存在是有禀赋、才能差异的。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即八种智能。由于智能结构不同,有的人擅长抽象思维,有可能成为学术专家;而职业教育的学生更擅长形象思维,更有可能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就是说,教育者必须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倘若无视这种智能差异,让学术性能倾向的人读职中,或鼓励职业性能倾向的人去升学,这难道是以人为本吗?再者,以人为本的教育是顺应人的个性和能力发展的教育。杜威说:“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蔡元培也曾指出:“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最好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其本真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柳宗元),随物赋形,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这一个人”。而真正的个性化的教育一定是在尊重学生学习意愿,符合学生学习兴趣,顺应学生能力特长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

设若我们取消“职普比”规范,鼓励学生都去盲目地升高中,那样必然会剥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扭曲一部分学生的才能和个性,使一部分学生在学业失败和命运弄人的感慨中品尝人生的苦果,还谈何以人为本。所以,制定一个“职普比大体相当”的规范,让适合学技能的人去上职中,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总之,“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体现了一种均衡、协调发展的理念、包容的智慧和以人为本的情怀,是一种既着眼当下,又关乎今后较长一段发展时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客观允当的政策,应当给予肯定和点赞。 

作者:张健,原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职教研究所所长、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主编。安徽省职成教学会学术委员,教育部中国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

本文发表于《河南教育》(职成教)杂志

2019年第1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