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乍暖还寒的句子(缺乏常识之文评古典诗词中的)

本人当老师时要求自己不能把糊涂的概念、错误的内容带到课堂上。写文章也是如此,要让读者“有所得”是最起码的质量要求,更不能把自己没搞明白的东西硬塞给读者。所以,当看到《古典诗词中的〝乍寒还暖〞与〝乍暖还寒〞》一文时就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

初春乍暖还寒的句子(缺乏常识之文评古典诗词中的)(1)

作者缺乏一般的气象常识,信口开河

作者说:

“乍寒还暖〞往往用来形容春天,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逆春寒/倒春寒〞,即春暖花开后偶尔来几次小降温。

乍寒还暖”本来就是冬春交替时的气候特征,与倒春寒有什么关系?所引用的两句诗怎么看也看不出是描写倒春寒。

乍暖还寒〞的解释更离谱了,怎么可能表现“秋老虎”呢?

老百姓说:“立了秋,还有半个月的热天气。”也就是说,虽然节气立秋了,但艳阳似火,依然烧烤,人们并没感受到秋的凉爽,这就是秋老虎,是初秋的气象特征。

〝乍暖还寒〞是李清照独创的词语,用来描写秋冬交替时的节气特点。“一场秋雨一场寒”,“满地黄花堆积”已是霜降时节的晚秋,怎么可能有炽热的太阳的“秋老虎”呢?作者如果能理解《声声慢》前14个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思,就不会犯这种常识性的低级错误了。

作者没有解释“乍暖还寒”为什么是描写晚秋的,又为什么可以描写春天?而这恰恰是读者想弄明白的。

〝乍暖还寒〞引起本人注意,有二三十年了。每年的二三月份都能在报刊、网络上见到,用“乍暖还寒”表现白天温暖,早晚寒凉的初春气象特征。但李清照的词明明白白写的是深秋的气候特点。为什么呢?本人有疑问,也是大众的疑问,必须把它搞清楚。

“乍暖还寒”:百度的解释有些笼统,“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初春乍暖还寒的句子(缺乏常识之文评古典诗词中的)(2)

并没解释关键的“乍”与“还”的意义。本人经过进一步查找,终于破解了这个谜。

初春乍暖还寒的句子(缺乏常识之文评古典诗词中的)(3)

所以,“乍寒还暖”是指刚从寒冷的冬天返回到温暖的春天的时候,是早春;而“乍暖还寒”是刚从温暖的秋季返回到寒冷的冬天的时候,是晚秋。

“乍暖还寒”为什么由描写晚秋,变成描写春天了呢?这不是今人的发明,在比李清照晚些时候的南宋,就开始用乍暖还寒来表示春天了。

这时候的“乍”当“忽然”讲,“还”,就是今意了。乍暖还寒就解释为:

忽然天气变暖和,但还有些凉意,描写春天贴切。

欲知对此问题的详细研究,见拙作:https://m.toutiao.com/is/Nx9qC9y/?=冷清凄惨秋夜,乍暖还寒时节——一个走错了季节的词语 - 今日头条

据说本文作者是博士,本人在此提出批评有所唐突了,但博士也是老师,也不能把含糊不清的内容搬到课堂上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