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电影导演年龄的统计(电影史上早逝的二十一位天才导演的死亡名单)

本文作者“荒也”,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天才的早死意味着,留给我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怀念,留给我们足够宽的空间去想象。

一个关于电影导演年龄的统计(电影史上早逝的二十一位天才导演的死亡名单)(1)

《恐怖分子》中的不良少女

从开始准备这份“死亡名单”,到现在整理完成,竟然前前后后花了近两年。其间,但凡遇到一位导演就会像盗墓者考古学家般,翻看其生卒何时?死因何起?是不是属于年轻早逝,成为了他能否上榜的绝 对资格。以至于,当得知一位名导演,是属于自然老死,或者刚好超出预定的年龄范围时,我甚至会忍不住发出无限失落的叹息...... 这种陷入疯狂“死人收集癖好”的倒错行为,突然连自己都觉得非常荒诞可笑。说到底,花这么长时间整理它,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呢?确实,据我所知,好像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人去系统全面的就此总结梳理过,这可能成为最早最全面的一篇。但这种因为没有所以该有,从“否定”出发的目的,似乎也不足以成为说服我自己的理由。 这份“死亡名单”真没什么意义可言。它不过是出于一个影迷的,极为私人的蒐集行为而已。其目的是出于好奇或猎奇的心理,但更多的只怕还是,对天妒英才的感慨,对他们短暂如流星般的人生的悼念之情而已。试想,如果我事先得知,约翰・卡萨维茨是在即将接近人生末期时,和吉娜·罗兰兹一同拍摄了《爱的激流》(1984)的话,那也许我对整部电影理解,对电影中她们两人的表演会是另一番感受吧。

对于早逝的导演,多少岁才算是早逝? 这确实是个让人棘手的问题。电影起源以来的一百二十一年当中,医疗进步让人类寿命不断延伸,什么年龄属于早逝的标准始终处在变化当中。就好像,两年前自杀的香特尔·阿克曼,短暂的六十五岁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旺盛创作力的年龄。反过来,生死在同一年,刚好六十岁离世的大师小津安二郎。在如今意义上属于短命,但从他出生的年代来看,也许算是合情合理的死亡年龄,再加上二十岁刚出头就已进入电影制片厂的长久电影生涯来说,“早逝”就更加不是合适的称呼。 那又或者,是不是该以导演生命的长度来作为衡量基准呢?俄罗斯的瓦拉里·康涅夫斯基,五十四岁才开始拍处女作,瞬即获得当年戛纳金球奖,第二部再获同年戛纳评委奖,拍完第三部作品后,却突然从人们视线中永远消失。这种令人无限惋惜的短暂导演职业生命,是不是也属于“早逝”的导演的一种呢?所以,早逝的年龄界线,通过不同时代和设定标准不同总在不断变更,以至于无法划上一条明确分割线。最后结果,还是回到了我个人极为主观的判断和个人定义之上,因为毕竟,这只是一份私人的“死亡名单”而已啊。(文字按出生时间,图片按Z字排序)

一个关于电影导演年龄的统计(电影史上早逝的二十一位天才导演的死亡名单)(2)

第一位 F·W·茂瑙(F.W. Murnau)德国 1888年12月28 至1931-03-11/年龄:43岁/死因:车祸

如果茂瑙和同时代的弗里茨·朗一样长命的话,在美国好莱坞也许就会留下更多作品,电影史也就会随之改变吧。与弗里茨·朗并称为,德国电影的先驱,默片时代的巨匠,20世纪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代表人物。2008年《电影手册》评选世上百佳电影当中,《日出》排名第四。这是茂瑙来到美国,在福克斯拍摄的第一部作品,令人窒息般的黑白美,和流畅的移动摄影,成为晚期无声片无可撼动的巅峰之作。代表作:《诺斯费拉图》(1922)《浮士德》(1926)《日出》(1927)等。

第二位 路易·德吕克(Louis Delluc)法国 /1890-10-14 至 1924-03-22/年龄:33岁/死因:肺炎

德鲁克并不是为人广知的名字,但是无可否认他对电影艺术做出的伟大贡献。无论是作为导演,还是作为影评人,或者电影理论,又或者电影杂志创建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迷影社团:法兰西电影俱乐部的创建人。德吕克都站在了历史的最前沿。1890,几乎和电影同时诞生了他,在短暂的人生里,却留下法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带来丰厚遗产。为纪念其成就,法国从1937年以来,专门设立“ 路易·德吕克 ”奖。以颁发给最杰出的法国电影。 代表作:《狂热》(1921)《流浪女》(1922)等

第三位 恩斯特·刘别谦(Ernst Lubitseh)德国/1892-01-29 至1947-11-30/年龄:55岁/死因:心脏

作为电影史上喜剧电影的先驱,刘别谦的影响可以说是无远弗届。最有名的还是他那独创的喜剧风格,“刘别谦笔触”。这种对细节的注意和委婉的性暗示手法,我们依然可以在今天的喜剧电影中找到痕迹。刘别谦的高徒,比利・怀尔德在办公室墙上挂着:How would Lubitsch have done it?的看板,每次在创作途中遇到问题时,借恩师的教诲来激励自己。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对刘别谦也情有独钟,在早期作品中模仿在后期作品中引用。另外,刘别谦这个亲切又带喜感的中国化名字,就好像他的作品一样,在当时的中国很受欢迎。代表作:《你逃我也逃》(1942)《街角的商店》(1940)《天堂里的烦恼》(1932)等。

第四位 维尔托夫(Dziga Vertov)苏联/1896年1月2日 至 1954年2月12日/58岁/不明

「维尔托夫,一位在1929年就胆敢判处世界电影死刑的创世纪天才。他惊人的先锋电影理论是几十年之后著名的"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世界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的源头。天才的命运总是不幸的,38岁的维尔托夫就被剥夺了创作的自由。 自1967年拍摄《中国姑娘》以来,特别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让_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声称他信奉苏联早期“电影眼睛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的理论,要用影片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同时,“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戈达尔和它的小组拍了一系列的“政治影片”。其中包括《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以及《一切顺利》(引自 阿B 蒙太奇电影学派 douban/doulist/541762/)

第五位 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 苏联/1898年1月22日 至 1948年2月11日/50岁/心脏病

爱森斯坦,苏联导演,俄国电影之父、电影理论家。1898年出生于俄罗斯帝国里加,他是电影学中蒙太奇理论奠基人之一。世界电影的先驱,蒙太奇的发明者。25年中只完成七部电影,但将电影艺术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隐喻等手法,赋予电影全新的表现力和复杂性。20世纪20~30年代为其创作高峰期,主要作品有《罢工》、《战舰波将金号》、《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墨西哥万岁》、《伊凡雷帝》等。其理论著作有《蒙太奇》、《蒙太奇1938》、《垂直蒙太奇》、《杂耍蒙太奇》、《电影中的第四维》、《镜头以外》等。(引用自豆瓣)

第六位 让・维果(Jean Vigo)法国/1905年04-26 至1934-10-05/29岁/肺结核

不到三十岁就入鬼籍的天才导演,让・维果。留给世人的是无限唏嘘感慨吧。激进的左翼精神和他的突死一样强烈。一生只有四部作品。两部剧情长篇:《操行零分》(1933)《亚特兰大》(1934)。和两部记录短篇:《游泳冠军塔里斯》(1931)《尼斯印象》(1934)。因为《操行零分》的反政府题材,在法国禁止上映了长达了12年之久。让・维果和他的作品的存在,也在电影艺术的价值承载了自由时代斗争精神。没有此片,也就没有特吕弗的《四百下》,不仅是片中直接的引用,还是承袭了精神上的血缘关系。受很多新浪潮导演们敬爱,特此设立了让・维果奖(The Prix Jean Vigo),奖励法国的新人导演。

第七位 费穆(Fei Mu)中国/1906-10-10 至 1951-01-31/45岁/心脏病

被称为“诗人导演”。所执导了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片《生死恨》。成为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达到建国前戏曲片拍摄的最高水平。而此后《小城之春》更是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的完美结合,细腻的情感描写,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声画分离的前卫手法,至今令世人惊叹。黄爱玲《诗人导演费穆》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费穆除了导演以外,在讨论中国电影美学的另一理论学家侧面。费穆的超越时代的前瞻意识,令人肃然起敬。代表作:《天伦》(1935)《生死恨》(1947)《小城之春》(1948)等。

一个关于电影导演年龄的统计(电影史上早逝的二十一位天才导演的死亡名单)(3)

第八位 雅克·贝克(Jacques Becker)法国/1906-09-15 至 1960-02-21/53岁/不详

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法国新浪潮所称扬的作者主义的对象,大多是像希区柯克,霍克斯,塞克这样的好莱坞导演。但在其中也包括,为数不多的法国本土导演。比如雅克·贝克。雅克·贝克在31年到38年,当过让雷诺阿的助导演。想必,这段经历给贝克的电影中留下了写实风格的烙印。最有名的莫过于,完全在密室里拍摄的惊悚越狱剧《洞》(感觉近年有被重新评价的倾向。代表作:《洞》(1960),《蒙巴尔纳斯19号》(1958)等。

第九位 亨弗莱·詹宁斯(Humphrey Jennings)英国/1907-08-19 至 1950-09-24/43岁/坠崖

英国纪录片学派中最杰出的纪录片导演。第一次知道亨弗莱·詹宁斯的名字还是通过,马克·卡曾斯在《电影史》。其中如是评价道:即使他只拍摄了《倾听不列颠》 , 那也是一首伟大的诗。其作品均拍摄于二战英国最艰苦的时期,战争与创伤带出人性的美,英国人的共同意识,作为情感的遗产,让他们一起走过了创伤,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反法西斯的斗志。在希腊取景时不慎失足坠崖,说把生命献给了电影和英国人民却也不为过。代表作:《加急邮件》(1934)《倾听不列颠》(1942)等

第十位 山中贞雄(Sadao Yamanaka)日本/1909-11-07 至 1938-09-17/29岁/大肠感染病逝

与让・维果同时代,在同样的年龄早逝的天才导演,在日本则是山中贞雄。与前者反政府主义不同的是,山中贞雄参加了侵华的战争,并死在了异国他乡。但如果因为历史原因,批判山中贞雄意识形态的观众,想必没看过在1937年,这个历史的转捩点,所拍摄的《人情纸风船》中,那阴郁沉重的黑夜与大雨,对时代所作出的象征性暗示吧。每隔一段时间,电影旬报的史上十佳日本电影,山中贞雄的作品屡屡上榜。共拍摄了26部作品,但留存下来只有题材风格迥异的三部作品。《百万两之壶》(1935)《河内山宗俊》(1936)《人情纸风船》(1937)。 第十一位 川岛雄三(Yūzō Kawashima)日本/1918-02-04 至 1963-06-11/45岁/肺心症

川岛雄三的非常人之处,首先在于其先天肌肉萎缩神经侧索硬化,造成的步行障碍。但上天总是公平,身体上的欠缺,在才华上得到弥补。先后担当过島津保次郎、吉村公三郎、小津安二郎、木下惠介等名导演的助監督。也和成濑巳喜男合拍过。年仅26岁便开始制作首部处女作《還って来た男》。在各大制片厂都留有杰作,作品风格多变,时而是充满讽刺意味的市民喜剧,时而是肉欲与情欲的女性题材电影。今村昌平是其第一位弟子。1995年《电影旬报》为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年评出最伟大十名日本导演,川岛雄三位居第七。代表作:《洲崎天堂红灯区》(1956)《幕末太阳传》(1957)《安详之兽》(1962)等。 第十二位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意大利/1922年3月5日 至 1975年11月2日/53岁/暴行之后被车碾死(说法不定)

后新现实主义时代电影导演,脚本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评论家,思想家。几乎无所不能的帕索里尼。让其字闻名于世,又让他毁誉参半,是世界第一大禁片《索多玛120天》。而他的死,也刚好发生在该片完成后的数周。“帕索里尼曾希望自己的尸体上混合着白色的精液与殷红的鲜血,竟然一语成谶。这位毁誉参半的大师的猝然暴毙震动了欧洲文艺界:教士们在他尸骨末寒时便开始驱除他的“邪恶魂灵”,而他的朋友、学生和崇拜者们(其中包括萨特、贝尔托鲁奇和罗兰·巴特)则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尊奉他为“圣—皮埃尔·保罗”。(引用自百度)

一个关于电影导演年龄的统计(电影史上早逝的二十一位天才导演的死亡名单)(4)

《恐惧吞噬灵魂》

第十三位 古鲁・杜特(Guru Dutt)印度/1925-07-09 至 1964-10-10/39岁/自杀

几乎被世界电影史遗忘,但应该被记住的古鲁・杜特。印度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是演员是脚本家也是导演。作品多属爱情,家庭情节剧,甚至比道格拉斯·塞克更悲怆深情,比成濑巳喜男更怀古诗意。《诗人悲歌》(1957)被选入2005年《时代》杂志电影史上永恒的100部。宝莱坞电影中突然的吟唱,在本片中以诗人为题材的作品当中毫无违和感,只是增色不少。在自导自演的自传电影《纸花》(1959),最后古鲁·杜特扮演的导演死去,而古鲁·杜特本身不久后随之自杀。在电影内外形成惊人的呼应关系~ 第十四位 约翰・卡萨维茨(John Cassavetes)美国/1929年12月9日至1989年2月3日/59岁/肝硬化

美国独立电影代表。约翰·卡索维茨1929年生于纽约,是一家希腊移民的后代。1956年卡索维茨开始在位于纽约的工作室教授表演课程。一次即兴的表演训练激发了其灵感,创作、导演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影子》。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执导的第二部独立电影《脸面》则是由他的妻子罗兰斯主演的。影片描绘了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妻因为各自偷情导致婚姻破裂的故事。获学院奖三项提名——包括最佳编剧,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女配角。人们评论他的电影简直没有剧本似的。但实际上,卡索维茨的剧本是非常详尽周全的,即兴只是他坚持的风格而已。且都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模式。他的一生,或许正如他的挚友彼特·弗克所形容:卡索维茨是我所知道最炽热的人,他的生命里没有任何一点模仿成分(引自豆瓣词条)

第十五位 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 法国/1932年02月06日 至1984年10月21日/52岁/脑肿瘤

新浪潮旗手。从小酷爱文学和电影,15岁在巴黎发起电影俱乐部。1953年进入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后在《电影手册》和《艺术》杂志任编辑和撰稿人,成为著名影评家。《论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1954)被视为新浪潮运动的纲领与宣言;《法国电影在虚假中死去》(1957)预告了“第一人称”影片的到来。 代表作《四百击》、《朱尔与吉姆》、《日以继夜》、《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最后一班地铁》、《隔墙花》等。特吕弗终身难忘他的童年生活,早年的坎坷经历,被他一遍遍用非常真切自然,而又十分忧郁的影象形式再现出来。这些电影作品呈现了一个叛逆传统、反抗次序的电影艺术家,以及他的心路历程。跟别的新浪潮导演相比,特吕弗避免了政治化倾向,风格雅俗共赏,显示出雷诺阿等人的影响。他欣赏的好莱坞影人包括希区柯克、霍克斯、约翰·福特和奥逊·威尔斯。他认为电影应该模仿生活,但比真实生活更浪漫化。在某些作品中他也会亮相在银幕上担任演员。(引用自豆瓣)

第十六位 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俄罗斯/1932年4月4日 至1986年12月29日/54岁/肺癌

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学于苏联电影学院,61年毕业。他的电影曾经赢得多项国际性大奖;第一部长故事片《伊万的童年》于一九六二年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其最后一部作品《牺牲》荣获一九八六年夏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同年十二月,病逝于巴黎。 塔可夫斯基对电影语言的杰出贡献具有公认的典范意义。他开创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艺术风格,使博大深邃的精神主题在庄重沉郁的诗性叙事中展开,获得完美的表达。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曾经予以这样的赞誉:"初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宛如一个奇迹。蓦然间,我感到自己伫立于房门前,却从未获得开门的钥匙。那是我一直渴望进入的房间,而他却能在其中自由漫步。我感到鼓舞和激励:终于有人展现了我长久以来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体现的境界。对我来说,塔可夫斯基是最伟大的,他创造了崭新的、忠实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同镜像、如同梦境。"(引用自豆瓣)

第十七位 尤马兹·古尼(Yılmaz Güney)土耳其/1937年4月1日 至 1984年9月9日/47歳/胃癌

同样的,尤马兹·古尼的人生竟和他的电影一样传奇。被控告谋杀嫌疑入狱后,期间两次在监狱里指挥拍摄或者剪辑作品,然后送去参赛竟然都获奖不少。同年的《羊群 》《敌人》(1979),先后在洛迦和柏林获奖。之后的《自由之路》(1982),这部描绘五个从监狱释放出来的男人的电影,最后竟获得了金棕榈奖。而古尼本人也越狱成功,亡命于巴黎。电影和人生,虚构与现实,让人已分不清之间的边界线

第十八位 让·厄斯塔什(Jean Eustache)法国/1938-11-30 至 1981-11-03/42岁/自杀

后新浪潮代表人物,犹如流星般出现与陨落。「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共拍摄过大约15部电影作品,并多次获得法国戛纳电影节奖项。1963年,第一部电影作品《甜蜜坏朋友》,该片上映后获得好评。导演《蓝眼睛的圣诞老人》、《母亲与娼妓》、《我的小情人》、《下流故事》、《阿历克斯的照片》等作品,并凭借《母亲与娼妓》获得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阿历克斯的照片》一片则获得戛纳电影节短片类凯撒奖。」据说,王兵的《凤鸣 中国的记忆》中,母亲打电话的场景,是来自《母亲与娼妓》(1973)的引用。受到戈达尔、特吕弗、侯麦同时赞美的七十年代少有的导演之一。43岁,生日之前的几周,在家中开枪自杀。(括号内引用自豆瓣)

一个关于电影导演年龄的统计(电影史上早逝的二十一位天才导演的死亡名单)(5)

芙茹弗·法洛克扎德(伊朗)今敏(日本)李小龙(香港)就不详细介绍了

第十九位 R.W.法斯宾德 (R.W.Fassbinder)1945年05月31日1982年06月10日/37岁/服用过量毒品与安眠药

与其说,法斯宾德把生命献给了电影。还不如,法斯宾德用自己的生命延续了他作品的生命。从来没有一个导演,能像他般疯狂与极端,不惜用毒品来保持持续旺盛的创作力,直到死亡降临时,手里还握着未断的香烟和思考中的剧本。16年44部作品。以至于前无古人 ,也后无来者。 德国电影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道格拉斯·塞克以后,伟大的情节剧巨匠。法斯宾德电影里冷酷与残忍与绝望,是无处不在的闭塞空间和被围困的镜框,也是弱者之弱闪烁出的美丽光芒。代表作:《爱比死更冷》(1969)《恐惧吞噬心灵》(1974)《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1979) 第二十位 相米慎二(Shinji Sōmai)日本/1948年1月13日 至 2001年9月9日/53岁/肺癌

《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日本版,除了《台风俱乐部》以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答案了。那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的迷茫与信仰,脆弱与暴力,性与爱与死亡的残酷青春物语,都过于印象深刻。相米慎二的电影,登场人物往往是少年少女,伴随狂风与大雨带来的充满湿度的画面,还有那神出鬼没的超长镜头拍摄手法。正因为如此,相米慎二的每一部作品,都完成的并非简单,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彩排。而这也是让其作品传达出了一种独特的拍摄现场的紧张感。八十年代,《电影旬报》的最佳日影的前五十名当中,相米慎二作品包含四部,与大林宣彦并列第一。直到至今,仍然是日本电影八十年代的传奇。代表作《鱼影之群》(1983)《搬家》 (1993) 《啊,春天》(1998)等。 第二十一位 杨德昌(Edward Yang)1947年11月6日 至 2007年6月29日/年龄:59岁/死因:结肠癌

相较于侯孝贤多以郊区乡土为舞台,杨德昌则将镜头对准台湾的现代都市。在整个华语电影圈,只怕只有杨德昌,能如此真挚而深刻的批判着虚伪儒家文化,败坏的社会体制,表现着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杨德昌的电影,绝不以单线叙事,往往结构复杂庞大,但逻辑严谨周密。按照余是为说法,杨深受建筑影响,他的电影像搭建建筑。吴念真则认为杨德昌的十年留学经历,给台湾带来的是一双客观冷酷的他者的眼睛。从以少女第一次月经为主题的短片《指望》,以不可争辩的才华引得注目。到残酷青春史诗剧《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再到手法纯熟同时描述三代人的人生历程的《一一》。死后,获得来自全世界的迟来的赞美。

一个关于电影导演年龄的统计(电影史上早逝的二十一位天才导演的死亡名单)(6)

约翰・卡萨维茨&吉娜·罗兰兹(电影内外的知己情侣夫妻)

(欢迎补充~~~

(全文完)

本文作者“荒也”,现居Sapporo,目前已发表了28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荒也”关注Ta。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