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的美学观点(无常与残缺枫的美学意识)
令人沮丧的是,闯入光鲜、华丽、精致、繁盛的现代物质主义社会,终令我苦痛与倦怠,没有寻得丝毫内心充盈的踪迹。当我最终质问生命的意义时,正是枫给了我深刻的“回应”。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理解枫所以表达的,却是绝难讨时人喜欢的,一种在中国文化中形式模糊,非常脆弱的美学意识。
美学意识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深刻而致远,最终决定着社会的主流意识、组织形式和行为模式。毫无疑问的是,以儒学为核心的美学意识在中国长期居于主流。儒家美学倡导入世修齐治平,主张秩序与尊卑,并秉承“道器合一”的思想,在器物中蕴含天地伦理、社会秩序,在礼仪、制度上强调等级秩序和向实去虚的功利哲学,终致宋代以后再无激发思想、艺术创造灵感,沦至迎合世俗。
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均在元朝之前。然回顾代表中国艺术最高成就的诗歌与水墨画,无不缘起于非儒学主流的另一种美学意识,即以道和禅宗思想为发端的美学意识。极简的词句或笔墨,表达深刻的思境和意韵;寄情山水远市井,超生死而致幽远。对照儒学,禅的主旨之一,正是要反对秩序规定和理性主义,强调“直接,超越所有理性概念的、对先验真理的直观洞察”,强调超越寻常观看和思考”事物/存在”的重要性, “一花一世界“,通过人、物的交流,获得审美的体验和对世界的感知。
依禅看来,万物皆无法圆满,诸事皆空,繁华皆虚,终归“寂灭”。无常、未满、残缺之美,正是禅的核心美学意识,主张修行致圆满。而道则主张无为、适度、谦逊,同时远世离俗,归法自然。这样的美学意识,从不以统治为目的,非礼仪、制度、等级可以规定,摒弃外在符号和内在束缚,陶醉于自然主义,在登峰造极的另一面,找到清冽悠远和自由自在,从而与儒学形成强烈反差。
道家思想被后世误读,发展成功利化的道教。禅宗亦未能进入主流,后在日本得以发扬光大。最终导致日本上流社会对樱、枫和茶道、花道等等的迷恋,致于出现侘寂美学。
枫之所以成为侘寂美学意识的载体,在于枫和樱一样,很好地表达和契合了无常、残缺。枫外在纤弱、扭曲、古怪、干枯,内在却深具自然朴素之极美的姿态和力量,有着极高的审美品位。
枫所表达的残缺、无常的审美意识,直逼对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乃至对社会、事物、生命的观看和感受。没有什么存在,可以完美,所有华彩,尽皆残缺、凋落,正如枫之残枝枯叶;所有事物,皆未完成,亦不可终得,正如枫叶之四季无常,永不休止。唯有对残缺无常、支离破碎的深刻领悟,才能够体会自我的价值和珍贵。万物皆同,只是在枫的身上,这样的美学意识表达得更为极致。
我们在物质世界中追求的一切,终为空境,如绚烂枫叶终归于泥土。去掉所有不必要,减少对成功、财富、地位、权力和奢华的欲求,以谦逊面对自然,简朴度日。籍此涤清心灵,并注视生命的终结,接受必然,赏析生命幻灭的优美,以及由此而来的孤独和悲伤。
茫茫四顾,
花死、叶亡。
苫房在这岸边,
独立暮光秋色。
————利休
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