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有影响力的皇太后(皇帝的曾祖母该怎么尊称)
有位读者在太上皇那篇文后留言问太皇太后的上一辈该怎么称呼?他认为并不是因为太上皇健在才称太皇太后为皇太后,而是因为再往上一辈没有称呼了,所以只能最大一辈是太皇太后。
愚钝的猴格还昏聩地回复说:主要是我国古代皇室中出现的最高辈分就是曾祖母了,就是太皇太后,所以没有再高一辈的称呼。
朋友小郭也同时在微信上问我:假如太上皇光宗死了,他的祖母高宗吴皇后、继母孝宗谢皇后、妻子李凤娘都健在,这时不存在太上皇了,太上皇后李凤娘该是皇太后了,谢太后该是太皇太后,那太皇太后吴老太,应该给个什么尊号呢?
我回复说:历史就是这么奇妙,吴老太没有多活几年,如果她活到孙子光宗死,肯定会出现新的尊称,但她没有活过孙子,致使我国古代皇室女性最高辈分就是太皇太后,假如她活到了,可能和越南那位范老太一样叫太太皇太后吧!
随后,群友武萧刘,在群里讨论那位读者给我的留言,她不认为是称号不够用。糊涂的猴格又把越南拉出来,说参考越南的例子,母亲是皇太后,祖母是太皇太后,曾祖母就是太太皇太后。
博闻强识的武萧刘同学,甩出来一个中国女性人名和尊称,才一语点醒梦中人。
这时的猴格才犹如醍醐(tí hú)灌顶,一拍脑袋,哎呀!居然把她给忘了,她真是太透明了!想起范氏姮(héng)都没有想起她!
真是太感谢武萧刘小朋友了,没有她的提醒,就不会有这篇文的产生。
皇帝的曾祖母该怎么尊称呢?要像越南那样称为太太皇太后?不不不,我国自己有自己的尊称,不用参考越南!
中国古代皇室中,从秦汉到明清,只出现过三位曾祖母级别的皇室女性,分别是汉昭帝上官皇后,汉元帝王皇后,宋高宗吴皇后。
上官皇后被嗣子废帝刘贺尊为皇太后,宣帝刘询即位后,本该尊为太皇太后,但宣帝没有给她上这个尊号,一直到曾孙元帝刘奭(shì)即位后,上官才被尊为太皇太后,死时尊号为太皇太后。
王政君是被儿子成帝刘骜(ào)尊为皇太后,嗣孙哀帝刘欣、平帝刘衎(kàn)在位时,被尊为太皇太后,到曾孙辈的孺子婴在位时,也是曾祖母级别的,但依旧是太皇太后,死时尊号是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她这个其实也算是乱辈尊号了,王莽是他侄子,却给姑妈一个祖母级别的尊称,足见王莽复古遵礼也是瞎搞。
吴皇后在丈夫高宗死后,从太上皇后变成皇太后,嗣子孝宗禅位成为太上皇,吴老太还是皇太后;到孝宗死后才变成太皇太后;死时尊号还是太皇太后。
正是因为我国史上三位曾祖母级别的皇室女性,最后尊号都是太皇太后,就给人一种错觉,好像祖母、曾祖母尊号是一样的。所以就有人拿越南历经十朝的仪天章皇后范氏姮来举例,皇帝的曾祖母,在越南就是太太皇太后。
范氏姮是越南嘉定城新和县人,生于嘉隆年间,明命年间被选入宫,成为皇子阮福绵宗、即绍治帝的妾室,并生育皇孙阮福洪任、即嗣德帝。
绍治帝即位后,范氏姮先后被封为二阶诚妃、贵妃,位居六宫首位,被绍治帝视为原配。她的儿子嗣德帝即位后,为她修建嘉寿宫,尊她为皇太后。
嗣德帝驾崩前留下遗诏,让嗣子育德帝尊范氏姮为慈裕太皇太后,但育德帝仅仅在位三日就被废黜,越南进入政治动荡时代,在帝位更迭、局势混乱的情况下,嗣德帝尊母的遗愿一直没有得到实现。
一直到孙子咸宜帝在位时,范氏姮才被尊为慈裕太皇太后。同庆帝又给她加徽号慈裕博惠太皇太后。
曾孙成泰帝即位后,尊曾祖母范氏姮为太太皇太后,并上徽号慈裕博惠康寿太太皇太后,崩于成泰十三年,享年92岁,追谥为仪天赞圣慈裕博惠佳肃慧达寿德仁功章皇后,与绍治帝合葬昌陵。
正是因为曾祖母辈在古代皇室比较少见,越南这位历经坎坷的范氏姮,也成为越南唯一的太太皇太后。
范氏姮对嗣德帝、协和帝来说,是母亲圣母皇太后;对育德帝、建福帝、咸宜帝、同庆帝来说,是祖母太皇太后;对成泰帝来说,是曾祖母,即太太皇太后。
相比中国古代皇室中的三位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曾祖母级别的皇后,范氏姮的辈分和尊号很匹配。
但其实,我国古代皇室中,也有辈分和尊号相匹配的女性长辈,只不过是她太透明了,虽然一度成为影视剧的新宠,也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她就是——大唐的曾太皇太后沈珍珠。
没错!就是“曾太皇太后”,我国古代对曾祖母有自己的尊称,不必去参考越南的“太太皇太后”。
沈珍珠也是一位经历坎坷的女性,和范氏姮相比,堪称悲惨。
在历史上,沈珍珠并没有留下名讳,珍珠之名还是电视剧《珍珠传奇》杜撰的,她出生于吴兴士族沈氏,在她进宫时,沈氏早已经没落。
开元二十九年(741),沈珍珠以良家子的身份,被玄宗皇帝赏赐给太子李亨(时名李绍)的庶长子广平王李俶(chù)做侍妾,并在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生下皇曾孙李适,四世同堂的玄宗很高兴的封李适为奉节郡王。
沈珍珠并不怎么受宠,在生下长子后就再无所出,特别是在天宝五载(746)四月十六,玄宗又为孙子李俶赐婚,让他迎娶杨贵妃的外甥女、韩国夫人杨氏之女崔氏,为广平王妃,沈珍珠就彻底透明。
正是因为沈珍珠不受宠,尽管她是广平王庶长子、皇曾孙奉节郡王李适的生母,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初九潼关沦陷、京城危急,玄宗带领皇子龙孙后宫女眷、在六月十三从延秋门出逃时,没名没分的沈氏就被丈夫抛弃在京城。
被抛弃的证据就是,尽管逃亡时间很紧促,李俶还是带走了王妃崔氏、崔氏生育的嫡子、新宠独孤氏,以及所有庶出子女,但就是没有想起长子生母,很可能,其他庶生子嗣的生母,也和沈珍珠一样在被抛弃行列。
总之,沈珍珠以皇室女眷的身份流落匪军之手,后来被挟持到东都洛阳,幽禁在掖庭中,其下场是可想而知的,大概率要被匪军凌辱。
当年七月十二,太子肃宗李亨在灵武自立为帝,改元至德,和庶长子广平王李俶父子同心收复失地。
至德二载(757)九月二十八,广平王收复西京,十月十八,收复东京,并在掖庭中见到了昔日的妾室沈珍珠,对于这个已经失贞的长子生母,广平王并不在意,没有派人送沈珍珠回长安,而是仍旧把她丢在东都。
《旧唐书·后妃传》中为了给德宗挽尊,努力美化代宗(广平王)为啥没有把沈氏接回长安的原因,说代宗忙着北征,所以无暇迎归,这显然是美化沈氏的待遇、以及代宗对她的态度。
因为,当时的事实是,十月二十三肃宗入长安,就派人去接太上皇玄宗,十二月初三,亲自去咸阳望贤驿迎接玄宗。
乾元元年(758)四月初八,肃宗册立淑妃张氏为皇后;四月十三,亲享九庙,有事圆丘;五月十九,册立李俶为皇太子。
九月二十一北征时,肃宗派遣的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李光弼、关内潞州节度使王思礼等九节度,并没有皇太子李俶。
也就是说,当时的代宗没有参与北征,所以不存在后妃传中说的“方经略北征,未暇迎归长安”,在757年10月至759年9月,差不多一年时间里,他如果有心,是有足够时间亲自去接、或者派长子李适去接、或者派随便一个人去接沈珍珠来长安的。
但他没有心,他在忙着陪父亲父慈子孝的迎接祖父玄宗,要喜笑颜开恭贺父亲册立皇后,要志满意筹地登上太子之位呢!
所以,乾元二年(759)九月二十七,逆贼史思明陷洛阳,沈珍珠再次陷落贼手,从此彻底失去踪迹。
在没有温度的文字里,真相就是这么残酷,沈珍珠并没有《珍珠传奇》和《大唐荣耀》里演绎的那般开挂,反而很凄凉。
上元二年(761)正月十二,沈珍珠的儿子、皇孙李适,生下第一个儿子李诵,即后来的唐顺宗,飘零在外、不知所踪的沈珍珠荣升祖母辈。
宝应元年(762)四月十八,唐肃宗李亨驾崩;四月二十,太子代宗即皇帝位;四月二十五,代宗任命庶长子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五月十八,册封李适为鲁王;九月初一,改封李适为雍王。
十月二十九,唐军再次收复东都,十月三十,雍王李适亲自向皇父报捷,但却没有找到生母的踪迹,没有人知道他娘沈氏是死是活。
《旧唐书·后妃传》还给德宗挽尊,说他爹代宗曾经遣使求访他娘,找了十来年都“寂无所闻”,但对比宪宗即位后颁布的诏书可知,大唐皇室开始大张旗鼓的寻访沈珍珠的下落,是在德宗即位的建中元年。
也就是说,代宗很可能压根就没找过自己长子的生母,当然,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没有明查或许有暗访呢!这样想可能显得代宗没有那么薄情吧!
如果阴谋论下,或许代宗嫌弃沈氏失贞,为了避免长子蒙羞,即便找到,也会私下里把沈氏处理了,只不过瞒着长子罢了。
眷恋亲娘的李适因为不知道亲娘死讯,所以才在即位后下明诏寻访,尽管寻到的都是西贝货,寻了个寂寞,也始终孝心不改。
广德二年(764)二月初一,元帅雍王兼尚书令李适,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五月二十一,唐代宗驾崩,二十三日,太子德宗即皇帝位。
建中元年(780)八月二十六,德宗李适遥尊不知踪影、不知死活的母亲沈珍珠为皇太后,陈礼于含元殿。
十月二十,以睦王李述为奉迎皇太后使,工部尚书乔琳为副使,分派使臣,寻访天下,但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亲娘。
甚至为了以表孝心,德宗非常敦崇外家,吴兴沈氏也因为出了一个外孙皇帝,而再次中兴,封赠拜爵百余人。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二十三,沈珍珠的儿子唐德宗崩,二十六日,中风不能说话的太子顺宗即位,很快就被夺权。八月初四,顺宗李诵被禅位,太子宪宗李纯即皇帝位,尊父亲为太上皇,初五改元永贞。
宪宗对沈珍珠这个传说中已经失踪48年的曾祖母并没有多少情义,当然,随着年代日久,大约而立之年失踪的沈珍珠显然也活不到现在了,所以,大张旗鼓的寻找不过是劳民伤财、毫无用处,因此,就在当年十月初二,宪宗就召集百官,宣布为曾祖母沈珍珠发哀办丧事。
《旧唐书·宪宗本纪》记载沈氏当时的尊称就是——“曾太皇太后”。
显然,沈氏于儿子德宗,是皇太后;于孙子顺宗,就是太皇太后;于曾孙宪宗,则是曾太皇太后。从而可知,曾祖母级别的皇室女性长辈的尊号就是——曾太皇太后。
十月初六,宪宗追上大行曾太皇太后沈氏尊谥曰“睿真皇后”,造神主,择吉日升袝太庙配享代宗,并以十月初二发哀日,为沈珍珠的忌日。
此时,宪宗的父亲太上皇顺宗还健在,他要到次年、元和元年(806)正月十九驾崩,可见,唐朝对曾祖母的尊称,还是要建立在皇帝本人身上。而不是宋朝那样,对长辈的尊称建立在皇帝爹、健在的太上皇身上。
比如宋高宗吴皇后最后的尊号,就是建立在孙子太上皇光宗的身上、被尊为太皇太后。如果像唐朝那样,以皇帝本身为参照,宋宁宗就该尊曾祖母为曾太皇太后,而不是太皇太后。
正是因为吴老太的尊号是建立在孙子太上皇光宗身上、而不是建立在曾孙皇帝宁宗身上,还被洪迈吐槽宰相不知礼。
洪迈在他的《容斋四笔》中,有一篇《曾太皇太后》,就是讽刺他们大宋朝廷的宰臣以及礼部官混乱辈分、“不知礼矣”。
在该篇文中,洪迈讲道:
唐德宗即位后,寻访其母沈太后,沈于顺宗是祖母,于宪宗就是曾祖母,因此被宪宗尊为曾太皇太后,这个尊号,就是有别于祖母的尊号太皇太后的。
当今的慈福太皇太后(指寿圣太皇太后吴氏,居住慈福宫),在寿康太上(指光宗寿仁太上皇,居住寿康宫)时,就已经加上太皇太后的尊称,于主上(指宁宗)则是曾祖母,就应该采用唐朝故事,为慈福加上“曾”字。
以前就有人提醒过宰相,但省臣却以没有典故参考而拒绝,还说当今天子侍奉父、祖、曾三代,是前所未有的盛事,并无前例,真是不通礼仪啊!
洪迈还在文中提到另一件事,来讽刺南宋礼部官对辈分的拎不清。
薨于庆元二年(1196)的嗣濮王赵士歆(xīn),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曾孙,樊荣王赵宗辅的孙子,仪恭孝王赵仲湜(shí)的第十一子,和宋哲宗、宋徽宗是同辈兄弟,于宋高宗应称他为从叔,于孝宗是从叔祖,于光宗为曾叔祖,于宁宗应称他为高叔祖的。
但荒唐的礼部官,在宁宗庆元朝,却仍旧称呼赵士歆为“皇叔祖”,孝宗的亲哥哥嗣秀王赵伯圭(guī),按辈分是要称呼赵士歆为从祖父的。
但朝廷对赵伯圭的尊称为皇伯祖,却依旧称呼赵伯圭的从祖父赵士歆为皇叔祖,要单从尊称看,还让人以为赵士歆是赵伯圭的弟弟呢!
如果洪迈任职礼部,或许会让高宗吴后成为史上唯一健在的曾太皇太后,但他不是礼部官,所以只能写小作文吐槽朝廷在辈分上的拎不清。
其实,也或许是洪迈过度吐槽了,朝廷没有尊吴老太为曾太皇太后,可能也有自己的考量,猴格推测,原因有二:
其一,唐代宗睿真皇后沈珍珠在历史上太过透明,很容易被人忽略,以致于沈氏的“曾太皇太后”也不为众所知,何况,沈被称为曾太皇太后时,明显已经亡故,而高宗吴后却健在,用沈氏的尊称不太吉利。
其二,也是最最重要的,沈珍珠的遭遇实在是不好,遭遇几乎亡国的战乱,在颠沛流离中生死不知;巧合的是,高宗吴后前期的经历几乎和沈差不多,也是侍妾出身,也差点遭遇亡国,虽然没当俘虏,但也像丧家犬一样被敌国搜山捡海的追捕。
但幸运的是,吴氏没有落到沈氏的下场,最终否(pǐ)极泰来、安享尊荣,成为南宋朝廷的老祖宗,怎么也不能采用凄凄惨惨的沈氏的尊称吧?如果礼部官真的建议皇帝参考沈珍珠的例子,恐怕赵官家还要怀疑礼部官是不是在内涵、映射他们家呢!
所以,吴老太最终没有用曾太皇太后尊称,也让沈珍珠成为我国史上唯一的——曾太皇太后。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容斋四笔》、《旧唐书》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宗庙迁祧、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