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什么东西最难得到(大乎史话道家介绍)

道家是学术流派,而道教是宗教流派,宗教是用来信仰的,但道家作为哲学观点则是可以讨论辨析的,所以,咱们就说说道家,顺便介绍一下道教。

道家什么东西最难得到(大乎史话道家介绍)(1)

内容冗长且杂,但如果你仔细看下来,相信对道家、道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会了解的更清晰或更精进,您不妨一阅,反正免费的,不看白不看,看了不白看。

一、道家概念和名称来源 道家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一个哲学流派,诸子百家中的一家,特征是以“道”为理论核心,所以,后世称其为道家。道家的渊源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其道家之名称却是从司马迁父亲司马谈开始叫的,司马谈最初称其为“道德家”,后来才称为“道家” ,道家是后世建构出来的,也就是说老子和庄子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创立了一门叫“道家”的学问。

二、道的释义 老子笔下的道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概括起来说,“道”是一个自然的、独立的、不可名状的存在,是天地之母,万物之根。特别强调其自然性和本态,人若“有为”,则离“道”,背离了无知无欲的天性原则。

三、道家派别,道家学派众多,流变严重,按时间可分为:晋道家、秦道家、齐道家、战国道家、先秦道家等。按地域则分为:北方道家与南方道家。按其主张和学问性质则主要分为:黄老学派、老庄学派、杨朱学派和新道家等四系。此四系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道家。

黄老学派:因黄帝为文明之祖,又来源于天子神话的原因,故黄老学派可以说是道家的“政治学派”,与法家一样有“人君南面之术”之称,加上“其不贵治人贵治己” 、因俗简礼、除衍存简、休养生息的主张,使其成了历次大乱后政府的治世急救包,也就是说,每经过一次腥风血雨的浩劫之后,就会出现一次“黄老之学”治国的情况,乱一阵歇一阵,一“无为”就乱,于是周而复始,即所谓的“钟摆效应”。

特别提示:道家作为统治思想时,指的是黄老之学,并不是指老庄之学,更非有异端思想的杨朱和新道家。历史上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采用的均为黄老学派观点。如齐威王治下的齐国、吕不韦执政时期的秦国,文景之治时期的汉朝以及唐朝均用的是黄老之策。

老庄学派:老庄学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其主张是: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其如此理念,故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汉武帝独尊儒术后,道家成了在野之学,于是,带有异端思想的老庄学派成为道家的主要力量,它们一方面主张避世和逍遥,但却尖锐的批判儒学经学,成为了批判不合理现实的精神武器。

杨朱学派:杨朱即阳生,为学派创始人,该学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两不相累,两不相扰。损一毫利天下不为也。春秋战国后,该学派因不容于世,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去了。

新道家:由于魏晋时期玄学的冲击,隋唐以后,道家分崩离析,代之而起的是异化了其观点的道教,清朝末期,由于西方价值观与儒佛对立,道家之学又乘机兴起,此时,出现了一批认同道家观点,遵循道家传统,并且愿意按自己天性生活的精英人士,社会称他们为新道家。

四、老子其人 道家学派认为,老子名叫李耳,又称老聃、老子,《老子》的作者,道家的创始人,还有一段孔子问礼的故事,但学界对历史上的老子有三种观点,一是根本否认老子这个人的存在。二是老子就是东周时期的李耳,出任过守藏史。三是楚国的李耳。

五、《老子》作者及成书时间 《道德经》系后世取的名字,原名称《老子》或《老子书》,该书的作者,道家认为为老子所做,并有一段函谷关关令尹喜“逼”老子写《道德经》的故事,但绝大部分学界人士认为,《老子》即《道德经》为老子的主要观点,但《老子》一书为老子一派共同创作,且成书于战国前期。

六、《老子》即《道德经》部分观点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它把丰富的哲学和政治内容都归于一个最高范畴“道”,因于此,《老子》书内容十分丰富,这里择一些我们生活和思维能触及的言论。1、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政治与自然要融为一体。2、社会生活的伪、恶、丑现象,源于人的聪明、才智和欲望,即“有为”。3、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即没有喜欢的好东西,盗贼就少了。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即“争必尤”,“咎莫大于欲望”,意思是说,欲望是产生灾难的根源。5、“智慧出有大伪”,即智慧和大伪同源,智慧一出现,丑恶就会随之而来,故为了祛除“大伪”,应抛弃智慧。6、治大国若烹小鲜。即政治上的无为而治,少折腾。7、不尚贤,才能“使民不争”,即不要用“好人”,要“绝圣弃智”,用了会就会有竞争。8、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即无欲无求,突出了人的生物性。9、反对儒家“居上示尊”,维护“上”神圣性观点,主张“居上谦下,以下安上”。10、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即不是不争,而是以不争为争。11、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理想国。

总之,《老子》是一部奇书,它把真善美和伪恶丑融为一体,论述中既有深邃的思想,又有浅薄的空论,咋然看去,充满了辩证思维,但揭开另一面,又露出了形而上学,看起来很荒唐,但细细琢磨它又包蕴着真理的成份。你若完全相信它,则有可能会上当,但若弃置一边,则有可能抛掉了智慧之花。结论是:《老子》有智慧,但没有引导人向前走,所以,年轻人不要深入研究《道德经》,浮皮潦草的看看就行了。

七、《庄子》思想观点 《庄子》的作者庄子,同织席贩履的刘备一样,也从事过鞋的营生,但他能写又善辩,在知识阶层里颇有名望,楚国出巨资聘他为相,但他拒不受聘,并奚落了楚使,从此可知庄子的志向。《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书中观点有许多矛盾抵牾之处,不过主体思想大体相近,《庄子》的政治思想概括起来就一句话,即人性自然说。它与《老子》书不一样,基本没有积极的治世方案,相反,看到的几乎都是冷嘲热讽,但冷嘲热讽中却又包含了独到的见解,也就是说许多问题结论是荒谬的,但在认识过程中却有许多光彩夺目的思想火花。其观点有: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种存在形式。2、取消心机,禁绝一切欲望,摆脱一切社会关系,任其自然生活,才能最完整的保存人性。3、人们习惯于歌颂治世、治人,反对乱世、乱人,但《庄子》却反常人之见,认为一切祸乱的根源恰恰就在“治”字上,如同树木与木匠,马与伯乐的关系一样,都是后者对前者的破坏,即“救一世者,其后果殃及万世”。4、认为人“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并进而认为其士民伪诈欺盗行为,来自统治者的“强民所难”。5、《庄子》把名利欲望概括了四个方面,二十四种表现,并认为“四六”不去,人心难正。同时还认为名利多寡与人格下降程度成正比,名利多,人格下降程度越严重,如果给君主用嘴吸脓可得车一乘,哪舔痔者则可得车五乘。“名利不可取”,因为,占有名利的人往往会被别人觊觎,最终被算计,即有者才有所失。6、《庄子》认为道德与仁义对立,道德是人的自然本性,而仁义则是“好事者”制造出来的,仁义的兴起,引起了一系列恶果,有了贵贱之分、猜忌之心和争利之行为。7、《庄子》认为,厚生已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厚葬更不可为。“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何区别?

总之,《庄子》一书中,既有颓废没落者的奇谈怪论,又有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无情批评,但更多的是弱者的精神安慰剂,然而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安慰剂却成了维护强者优势利益的特别堤防,吊诡吧?

八、道家与道教 在现实生活中,道家、道教常常被一些人无差别的理解和使用,其实它们不是一回事,而且差别巨大。道家是关于道的学问,而道教是是综合自古以来的民间信仰、神仙说和老庄思想,模仿儒教的道德学说、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以及佛经、佛教教团组织而建立起来的宗教,是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庶民阶层的精神家园。具体区别是:第一,道家是先秦时期创立的主张“惟道是从、道法自然”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东汉末年在咒术基础逐渐形成的宗教。第二,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而道教的创始人为张道陵,在道教神话人物中,老子被尊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的徒孙——太清道德天尊,庄子则被奉为南华真人。第三,道家多用“道”解释道,但道教多用“丹”解释道。第四,道家奉《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为经典。而道教的主要典籍是《道藏》等。第五,道教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而道教则追求长生不老。

虽然道教膨胀或异化了道家的一些思想成份,似乎糟蹋了道家的神圣,但倘若在汉朝儒道之争后,没有道教神格化过程,道家没有演变为道教,没有信仰的力量支撑,道家思想也许不会有如此的穿透力和地位,很可能像墨家、名家等学派一样,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

九、道儒的区别 同道家相比,儒家无疑是成功的,不仅成为了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中华文化底色,而且深入人心,长久不衰,而道教则是主要依靠道教神化力量,才有了如今现实的地位和作用,如此结局,源于道家与儒家走了不同的道路。儒家重视人的社会性,道家重视人的自然性。在实现“人”的途径上,儒家讲入世有为而“成圣”,故有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等一套理论,而道家则主张避世无为而“归真”,想挣脱社会伦理的束缚,通过效法自然的无为来实现人生。

十、道家的现实状况 道家是一个大派别,情况复杂,不像儒家和法家那样代表谁,为谁服务很清晰,它既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哲学,又对统治者进行批评,前者为统治者所需,后者则是统治者所不喜欢的,此状态决定了统治者对它不即不离的态度,但又不能把它置于尊位。

十一、道家的现实意义 儒释道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华文化的思想体系和观念主体,但在当代,要继续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成为信仰的力量,其理论内涵和根本观点都经历了变迁和更新,都需要赋予现代的诠释,否则,难以适用现代社会需要,有效发挥其文化功能或信仰的力量,有必要在当代现实文化的引导下,建立起一个比较周延的哲学和人生境界。

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绝大多数都是为统治者献计献策,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尽管每一个学派都有片面性和局限性,思想家也不免会有门户之见,而统治者在政治运行中则无思想家或理论家固守一隅的冲动,他们是什么有用就拿过来什么,因此,境界周延,内容再诠释是必然的结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