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同甘共苦没有有福同享的说说(只有抱着同甘共苦)

只有同甘共苦没有有福同享的说说(只有抱着同甘共苦)(1)

同甘共苦

今天的人太现实,有多少初创公司,创业的时候还好,领导人与员工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一旦公司有了一点儿成就,领导人一心只晓得享福,把“初心”抛诸脑后,什么都忘记了。

同样的,一个家庭也是这样,刚结婚的时候,夫妻同心,风雨同舟。等到事业有成,有了积蓄,有多少人抛弃了糟糠之妻,把当初的誓言完全忘记了。

殊不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大家“同甘共苦”、抱团取暖,才能共渡难关。

“同甘共苦”出自《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意思是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近义词是:患难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只有同甘共苦没有有福同享的说说(只有抱着同甘共苦)(2)

大将军乐毅

乐毅字永霸,是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是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人。乐毅才学出众,精通兵法。早年的时候被推荐到赵国为官,为了躲避赵国内乱,游历到了魏国,在魏王手下效力。

燕昭王即位以后,励精图治,一心招揽人才,意图振兴伤痕累累的燕国。

燕昭王降低自己的身份,礼贤下士,待郭隗等人如上宾,借以招揽天下贤士。恰好乐毅为魏昭王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宾客之礼接待了他,乐毅深受感动,就投身到燕昭王的麾下。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亚卿。

就这样,一大批能人贤士聚集到了燕昭王的身边,燕昭王也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与大家“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燕国变得兵强马壮,国富民强。

只有同甘共苦没有有福同享的说说(只有抱着同甘共苦)(3)

燕昭王礼贤下士

当时的齐国正值齐湣王当政,正是强盛的时候。在南边战胜了楚国的宰相唐眛;在西面击垮了魏国和赵国,还胆敢联合韩国、赵国和魏国,一起攻打秦国。还帮助赵国灭了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土地扩展了一千多里。

一时间风光无限,风头无两。齐湣王更是不可一世,瞧谁都不顺眼。

可是,诸侯对齐湣王的骄傲蛮横纷纷表示不满,百姓也不能忍受齐国的暴政,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跑去问乐毅的意见。

乐毅说:“齐国的根基稳固,霸业长久,土地广阔而且人口众多,要攻打他可不是容易的事。如果大王一定要攻打他,不如联合赵国、楚国和魏国一起,那样的话,或许胜算要大得多。”

只有同甘共苦没有有福同享的说说(只有抱着同甘共苦)(4)

能人贤士纷纷投奔燕国

燕昭王同意了乐毅的建议,派乐毅到赵国与赵惠文王缔结盟约,接着又派人去联合楚国、魏国,游说韩国,让各国同仇敌忾,争着去讨伐齐国。

眼见时机成熟,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一指挥赵、楚、韩、魏、燕五国联军攻打齐国。

齐湣王也不是盖的,亲自率领齐国的主力在济水西面阻击五国联军,乐毅沉着应战,指挥五路联军猛攻。齐湣王被打得丢盔弃甲,一路逃回齐国的都城临淄。乐毅乘胜追击,坚决集中优势兵力攻打临淄,齐湣王败逃。

拿下临淄后,乐毅命人把齐国的珍宝器物、宗庙祭祀器物全部运回燕国。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边慰劳军队,赏赐酒肉,犒劳五国联军,封乐毅为昌国君。

只有同甘共苦没有有福同享的说说(只有抱着同甘共苦)(5)

乐毅带领五国联军讨伐齐国

乐毅继续带兵攻打齐国,经过五年的作战,他攻下齐国城邑七十余座,全部划归燕国管辖。只剩下莒和即墨没有收服。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驾崩,燕惠王即位。

燕惠王乐资从做太子的时候就对乐毅有所不满,他即位以后,借机发难道:“齐国的城池只剩下两个城邑罢了,为什么迟迟不肯拿下,这是对国君有怨仇,故意拖延,准备在齐国称王吗?”

于是派骑劫接替了乐毅的将领职位,召乐毅回国。

只有同甘共苦没有有福同享的说说(只有抱着同甘共苦)(6)

乐毅画像

乐毅害怕回国后被杀,便投奔了赵国。

齐国的田单趁机打败了燕国的骑劫,一路北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把齐襄王迎回都城临淄。

燕惠王这才悔不当初,恨自己不该忘恩负义,过河拆桥,致使燕国损兵折将,丢失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土地,又变成了一个小国。

可惜一切都晚了。

乐毅愤慨地写下了《报燕惠王书》,最后老死于赵国。

参考资料:《中华成语大词典》《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全历史·乐毅》《史记·乐毅列传》

声明:配图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