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主旨句(羁旅诗中的瑰宝)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全唐诗》

商山早行主旨句(羁旅诗中的瑰宝)(1)

这是一首羁旅诗,可以称得上唐代羁旅诗中耀眼的明珠之一,尤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广为人所传颂。据夏承焘先生在《温飞卿系年》中考据,此诗大致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时温庭筠四十八岁,离开长安远赴襄阳投奔徐商,途中经过商山。年近五十而仕途无建树,加上久居杜陵,如今却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一时感慨遂做此诗,颇显去国怀乡的萧瑟之意。

商山早行主旨句(羁旅诗中的瑰宝)(2)

商山早行,题目已经点出了创作的主题,旅人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首联颇具概括性,却又将早行时的场景描绘得十分传神。早晨起来就听到车马喧嚣的声音,没有什么细致的描写,却将旅人晨起整装,套马驱车,车轮滚动的声响涵盖其中。旅人心情低落地远离故土,不同于现代发达的交通,古人行旅艰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被贬潮州之时就写道: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须知古人尤忌鬼神生死,被贬的韩愈能写出这样的句子,远行之艰险可见一斑。“客行悲故乡”一句,极大地引起有过远行经历之人的感情共鸣。

商山早行主旨句(羁旅诗中的瑰宝)(3)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颈联中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可谓精妙之极,这里抄录明代文学家李东阳对此颔联评析,最得我心。

——《怀麓堂诗话》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商山早行主旨句(羁旅诗中的瑰宝)(4)

西涯先生认为这两句诗妙就妙在它名语的选用与组合。“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这两句诗中,分别排列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名词,尽管在诗句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组合成了“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作定语的也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鸡”和“声”结合在一起,读之仿佛可以看见雄鸡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结合,似乎山中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件间草铺就的简陋行舍,愈加体现山行的简易清冷,月挂中天,洒下光芒铺在将行之路上,舍外鸡鸣,为这静谧画卷荡起动声的涟漪。

商山早行主旨句(羁旅诗中的瑰宝)(5)

如此提掇出早行中最典型的事物,却不显生硬,意象具体丰满,词语间音韵协调而不乏铿锵,后句亦是如此。在称赞这两句遣词造句之精妙的同时,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一位旅人风尘仆仆,趁着月色收拾行囊行于山间,身后鸡鸣不已,虽是苦旅却又透露一番别样的清丽风采。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先辈李庆甲先生就形容此两句:“次联东坡亦叹为绝唱。”

商山早行主旨句(羁旅诗中的瑰宝)(6)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颈联就着颔联的铺着,描绘了诗人离开旅舍行走中看到的景色。商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此一代生长槲树、枳树颇多。槲树,为壳斗科落叶乔木叶片厚重颇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方才脱落。这里不难看出诗人所行时节应是早春。晨起行旅,伴着料峭春寒,槲树的叶子落满山路,山间崎岖仿佛铺上棉色地毯。而恰是此时,枳花已经纷纷扬扬开遍枝头。天色微明,洁白的枳花在月光的照映下亦反射出亮丽的清光,仿佛使得驿站外灰褐的墙壁也明艳起来。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枳花照驿墙”的版本,枳花本身不发光,却因为月色和自身花色的洁白而仿佛散出光芒照亮驿墙,如此想来,倒是“枳花照驿墙”一句更为妥帖生动。

商山早行主旨句(羁旅诗中的瑰宝)(7)

尾联是诗人感情的抒发,早行所见触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昨夜梦中的杜陵,在这春来回暖之际,那塘中应该休憩满了凫雁,那禽鸟聚集争鸣的景象是多么热闹啊,而自己,却在这商山野径中穿行,槲叶山路,离家日远。两相比对,不难见诗人内心之悲,亦照应首联中“客行悲故乡”一句,情与景在此交融呈现。

商山早行主旨句(羁旅诗中的瑰宝)(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