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代历史(简说古代的东北)

“东北”这个概念,中国的古今有不同的解释这种地理词语,经常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动许多古代典籍的地理说明中,“东北”多是指幽州的地方现东北,在古代一直被称为华夏民族的远东方明清以后,才开始称谓东北地区,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东北古代历史?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东北古代历史(简说古代的东北)

东北古代历史

“东北”这个概念,中国的古今有不同的解释。这种地理词语,经常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动。许多古代典籍的地理说明中,“东北”多是指幽州的地方。现东北,在古代一直被称为华夏民族的远东方。明清以后,才开始称谓东北地区。

远古时说,天下茫茫有九州九土,既:《淮南子·地形训》中说:“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臺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这九州以方位定名,并不包括现东北的地方,那时的东北是隐土薄州以远。远古时的现东北地方,属于蛮夷之地,但也是“五服之内”,华夏中央政权所管的地方。《愚公移山》中说,愚公想把太行、王屋二山的土石“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可见,那时所指的东北,暨隐土薄州,是在渤海一带。

夏朝以后,九州的概念有所变化,特别是周朝以后,有了新的定义。如,《周礼·夏官·职方氏》所言:“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秦以后又有十二州等说法,已经不是以方位定州名,而是主要以地理位置定名。但所说的东北,一直还是指幽州一带,既现在的燕山、河北北部,辽宁西部等地。

显然,远古先人心意中的“东北”与我们现在地图所显示的概念截然不同。如《山海经》载,所言九州暨九个方位(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中),只在“山经”,或最远包括“海内经”的范围之内定名。所以东北的位置,只在幽州一带。而海外经和大荒经所指的范围,都是只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计算,属于四夷,也就是蛮夷戎狄的范围。但四夷,也是华夏的范围之内。《史记》载,颛顼大帝时,华夏的疆界东起“蟠木”,北到“幽陵”,西至流沙,南到交趾。蟠木,也称扶桑;在古黑齿国和中容国的地方,是现黑龙江至海边以远。幽陵,在现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以南(见本文后面附件)。

“东北”的概念,内含丰富,也是随时间而变化,不能古今混淆。我们现在所言的东北,不是古代中国的东北地区。

古代,现东北这方宝地一直被称为“海东”或“海外”。是中国的远东方,是渤海和黄海的对岸。这里对华夏而言,是个有别于其它的地方。自遥远的历史长河以来,一直在中华民族的管控之下,却又与其它地区有着不同的独立性。多数时间中,这个地方的部族和民族的政权形式,一直附属于我们的中央政权。从属于华夏民族,既汉族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影响之下。同时,这里的民族也一直在向中原学习和追随之下。近代,应该是从明朝以后,清朝开始,特别是满州国以来,开始称这里为东北。

但是,我们现在谈论这个地方的古代,只能用现在的词汇——“东北”而言之。

《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载:“《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路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昔尧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盖日之所出也。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

这段内容很有深意,“东方曰夷”,是秦汉之后的九夷概念。“旸谷”在《山海经》的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中都说,帝俊氏的后裔国家黑齿国中“下有旸谷。旸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居)的地方,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文中所说东方,应是指远东方,海外的大荒之东。而那里住着“夷”。显然是远古概念的、大范围的“夷”,应该不是现在的东北地区。原古代的“夷”并非专指东部的远方居民,而是四方的、远离中原的民族。

夷字,一直是古代中原人对边区人居住地方的称谓,如:“四夷”。那时东方的“夷”,也就是东夷,是在齐、鲁、苏北、江淮等地区。但后来这些东夷人逐渐往东北迁移,或被中央政府迁徙到其他边远地方,甚至云南等。夏商以后,特别是东周以后,“东夷”的称谓则开始指向东北人。秦汉以后,“东夷”直指现在东北这个地方,所谓的“九夷”也有了新的内容。虽然孔子时代已经开始把夷字专门指向现东北西南部,但“孔子欲居九夷”,应该是后人说孔子的话,不是孔子自己说的话。因为孔子所居的鲁国,原先就属于原“九夷”之地,不用“欲居”了。

尧的时代,羲仲这样的大官也居住于远远的大东方,观测日出,定制春季,指导生产。和叔居北方,幽都的地方,观察南北气候变换,告诉人们怎样生活。《山海经》对最东方的“旸谷”这个地方有所论说,是在海外之大荒以东,远到人们只能想向的地方。现代东北的东方,就是古人想向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北方,则远在幽都、北海。

夏后氏太康时,因中央政权失德,东北的夷人才背离了中央政权,与中原地区少有往来。再结合《史记》等书的内容,可知,东北从黄帝以前的时代就已经是人们居住和向往的地方。

《论语》中“子欲居九夷”,说明九夷民风淳朴知礼节。孔子在他那个时代,已经得出东北地区的人适以为邻;说明春秋时代,东北地区已经走向文明。

东北地区虽有很多民族和部族,但互相之间的民俗民风很多都是相近的。比如:东北很多民族的节日都有:正月初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基本都信奉太阳、红色、火热……。其信仰也都是从道教开始,包括萨满教的流传,然后加入佛教内容。多数民族以牧业、渔猎及其副业为主,中部地区有的民族也重视农业、纺织、林业、原始手工业等。东北南部民族则与中原汉人类同,也发展有先进的冶金、手工业,受华夏文化和经济影响较大。

世传所谓“九夷”,并非正好九种民族或部落。其中的“夷”,也决不是有人所说:是“使弓者”那样解释,用现代字体的写法套古代,是会让人笑话的。虽然东北古人善制弓,但若解释,至少应为远在天边、弓箭射不到地方的人,因为夷是“大弓”。九夷是乏指,每种夷中也并不止一个民族。《后汉书》所说九夷,不过是蔑视东夷,按五行颜色及方位传述的种类,不是当时全部东北古代民族或部落的名称。九夷之说,是说明东北的民族部落很多而已。

《北史·卷九十四》记载,在说到东北的时候:“故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诚哉斯言。”——是的,东北古人,讲究忠心、诚信、仗义,却又不失柔顺、礼义,为朋友和亲人可两胁插刀。不过是,生活方面有些原始而已。此处的“蛮貊之邦”,是很准确的的概念,也是当时所言东北地区的民族。

古代,东北地区有四个主要民族系统,并主要由他们延续了东北的后人:

一、 息慎族系:

东北东部的息慎族系,包括有息慎(肃慎)、邑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铁里(利)、后金、清、满族等;属于东北原始的土著人,他们基本属于炎帝系列。

从炎帝时期开始,他们一直是东北东部的华夏子孙。息慎人长久不变地继承着炎帝的衣钵,他们信奉火和太阳,把东方作为自己心往的方向。传承着炎帝崇尚鸟,以鸟为官名的习惯,把鸟奉为神圣。他们以鸟为自己的吉祥物,以三足乌(传说是太阳的儿子)为自己高尚血统的旗帜。

五帝时期,息慎是经常与中央政权相互联系的。夏后氏太康以后,因政权失德,他们才不与中央联系,从此自立自娱。

他们的内部,也在分化和重组。后来分离出索离人、貊人、夫余人等,都是他们的分支。部族权利的演变,使他们如中原朝代更替一样,先后称为邑娄、勿吉、靺鞨、女真、满人等。

自唐朝时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振动了他们。从此以后,这支族系如睡醒的东北虎,威吼东方。唐初,他们分别成为各种各部的靺鞨人。随着唐朝的带动,这些靺鞨分别自立为靺鞨国、佛涅国、铁利国,粟末国、渤海国,及金国和多个女真国等。在历史的变迁中,女真人最后脱颖而出,完颜氏金国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了曾一扫他们先人的契丹辽国。接着灭掉了北宋。在南宋政权称臣纳贡的情况下,依据淮河和长江等北方,主宰着中华大地。

蒙古元朝,灭掉了女真人的金朝。但有很多女真人却潜回自己的祖居地,在长白山南北及以东地区,顽强地生活下来。他们默默地渡过二百多年,然后暗暗地发展壮大起来。后来从建州开始,漫延到全东北,仍然以金的称号树起大旗,取名“后金”。这支人马发展得一发不可收拾,借助吴三桂的力量;再度入关问鼎中原,最后统一中国。他们灭掉明朝,继承着华夏文化和传统。

按照华夏的传统,他们认为明朝号称大明,是古称月亮,为阴。他们改天换地,转阴为阳,所以他们称国名为清。虽然后金改为清朝,但他们的血脉不会变。

这个雄伟的民族,现在称为满族。他们的根是炎帝,他们的源在息慎。他们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用华夏民族的血汗和智慧创造出辉煌的历史。

二、鲜卑族系:

东北北部的鲜卑族系,包括有鲜卑、室卫、蒙古,及有些东胡、乌丸、柔然等,也有部分契丹人。这些人以黄帝后裔为主,兼有炎帝后人。

自黄帝时代起,这支华夏族人在大兴安岭左右、呼伦贝尔上下繁衍生息。他们是黄帝与螺祖生的第二个儿子,昌意的后代。

昌意因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战功卓著,黄帝把东北的土地封赐给他。昌意到东北后,居住在松花江北流段落的西岸。他又把大兴安岭一带的土地,赐封给自己的最小儿子,于是昌意的子孙世世代代,在东北北方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存。

昌意小儿子的后裔,因所居之处叫大鲜卑山,他们就把自己叫作鲜卑人。他们忠诚于黄帝,称自己永远是黄帝后代。黄帝属土德王,所以他们信奉黄土,以黄土为自己生存的依据。因他们那时的语言,把土地叫作“拓”,把后代叫作“跋”,所以他们称自己为拓跋氏。他们的后人,一位叫始钧的人功劳巨大。他们从大鲜卑山向外、向南发展。他们的后裔应该包括有室韦人和后世的蒙古等民族,及部分胡人和北方民族。

鲜卑人的壮大,是必然结果。因为他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根,寻求回归先祖的道路。他们以回归汉化的方式,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在他们建立起来的庞大政权,北魏朝庭辉煌过后,他们的整个民族完全融化进汉族人的集体之中。

夏商周时,逐渐东移的东胡民族,因他们的地缘接近鲜卑,所以他们受鲜卑民族的影响最深。另外,一部分息慎西部的民族,如:契丹等在生活与风俗等方面也渐渐与鲜卑人相同。甚至北移的汉族、句丽人、古朝鲜分支等部分民族部落,也都逐渐融入鲜卑民族之中,形成了庞大的大鲜卑民族集团。他们首先统一了北方十多个民族部落,然后向南到黄河流域,开创出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

成立北魏国以后,鲜卑人把自己的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沿袭汉族习俗。他们以汉族姓氏为荣,犯了罪的人会让他们恢复鲜卑姓氏。鲜卑人中:

拓跋氏,改为元氏。(皇族姓氏)

贺兰氏,改为贺氏。

郁都甄氏,改为甄氏。

纥奚氏,改为嵇氏。

越勒氏,改为越氏。

叱奴氏,改为郎氏。

渴烛浑氏,改为味氏。

库褥官氏,改为库氏。

乌洛兰氏,为兰氏或乌氏。

一那蒌氏,改为蒌氏。

羽弗氏,改为羽氏。

慕容氏,改为慕氏、穆氏、容氏等。

西夏一支鲜卑人曾被唐朝赐为李姓,他们的后代一直延续使用李姓。

至今,元、贺、甄、嵇、越、狼、味、库、兰、乌、蒌、羽、慕、穆、容、李等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祖居北方的人多是鲜卑人后裔。

三、朝鲜族系:

古朝鲜族系在东北南部,包括古朝鲜(古高丽)、古辰国、古盖国、古韩国(马韩、辰韩、弁韩)、新罗、后高丽、后朝鲜等,也有百济亡国遗留的后人。他们的先人和已经融入朝鲜族的外迁入人员,延续为现在辽东及朝鲜半岛的人。

古朝鲜,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古朝鲜最盛时,北接句丽、靺鞨,在松花江北流段与长白山南。西过辽河,至医巫闾山,接商周时期的燕国、孤竹国地方。南到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东至海边。这大片土地,都是黄帝赐封给昌意的地方。

古朝鲜人是黄帝的后代,朝鲜国创始人王俭也是昌意后代。他们自称“熊国”,与当时的少典和黄帝成立的熊国同名同时,应该是熊国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中原逃难的汉人加入,也有流入的句丽人、靺鞨人、鲜卑人、胡人、匈奴人、契丹人等,使原有居民更加复杂化。多民族的混杂,也改变了朝鲜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古代东北与中原汉人最接近的,就是朝鲜族系的各部族和分支。

到周初,武王把朝鲜国的地方封给箕子;改为高丽国,候爵级别。人们习惯称呼,依然谓之朝鲜国。以后的岁月中,在半岛东北部山区,从古高丽国分化出年年左右古辰国。箕子高丽被卫满朝鲜代替后,又被西汉灭掉。大约公元前107年左右,出现了由箕子后人延续的古韩国。古韩国又分化为辰韩、马韩、弁韩三韩国。三百多年后,韩国灭亡。又有古朝鲜族后人,在辰韩国的地方成立的新罗国出现。这时的朝鲜半岛上,除朝鲜人外还有百济人、濊貊人,以及加入的汉人、靺鞨人、女真人、契丹人等。

秦朝以前,燕国强大,朝鲜被迫退缩到辽河以东,到浿水的东部地区。

西汉武帝时,古朝鲜被灭。使辽东至长白山、千山一带,到鸭绿江的大片土地都归入了西汉版图。

古朝鲜被灭一千五百年之后,后高丽国出现。他们由新罗人王健在新罗国北部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个高丽国很快兼并了半岛南部的新罗和百济国,统一了朝鲜半岛。虽然,他们是古高丽国的后裔,三韩后人,但已经是杂有多民族人的融合体系了。并且,他们也再没有过鸭绿江北侧来。

明朝时,在中央政权的支持下,高丽守关大将李成桂篡权,变高丽为朝鲜。这个后朝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最后灭亡。

在此其间虽然有索离、夫余后裔的句丽国曾一度扩张到鸭绿江以东的地区,迫使原三韩后人的新罗和夫余后人的百济退往朝鲜半岛南部,但古朝鲜(古高丽)的血脉没有消失。公元668年,句丽国被唐朝灭亡后,新罗迅速补充到鸭绿江。250年后,从朝鲜人的新罗出现了高丽国。这支顽强的民族与混合进来的其他各民族,一直在朝鲜半岛上奋斗。

四、濊貊族系:

东北中、西部,后来转移到东部的濊貊族系。这支族系很复杂,包括有华夏中原人、东北土著人、戎狄人,及这些民族的混种人等,组成成分主要是息慎的西南部支系后人。后系主要有;濊、貊、濊貊、索离、夫余、句丽、百济、豆莫娄、铁骊等,及现代的鄂伦春、赫哲人等。

濊,对东北而言,是一个外来部族。

貊,包括索离人,则是西南部息慎人分化出来的一个部族。

濊的国家,是一个由西南向东北运动着的民族集团。濊首先在东北的中南部地区发展,后来与东北中部地区的貊族人融合。从战国时期以后,濊与貊两族人合拼,从此被称为濊貊。

再后来,他们有部分人融入靺鞨人之中,成为靺鞨南部的主要成员。另一部分濊貊人则逐渐向东方移动,成为乌苏里江东部至海的中国古民族,既现在的赫哲人等。

濊貊人的根虽然古老,但除句丽(貊人为主)一部族人外,一直未成为东北地区的主导民族。他们一直被其他部族挤压,并逐渐向东移动。到了近代,外部原因所致,使他们脱离了华夏的民族集团。

濊貊人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他们在强大的外力侵蚀下,用部族移动的方式保存自己。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濊貊人分别出现了索离、夫余、句丽、百济、豆莫娄、铁骊等国家形式,也有部分向西与乌丸人结合。也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索离被挤向黑龙江北,夫余曾向北方和东方移动,句丽和百济分离向南、向西、向东扩张,豆莫娄和铁骊向北挤走了索离等。

至今延续下来的濊貊人多数成为赫哲人,现在主要分布于国内和俄罗斯境内。在俄罗斯境内的濊貊人后裔,虽然现在改换了名称,但他们都是华夏民族的血脉。

在濊貊这支族系中,最光辉灿烂的应属高氏句丽国。句丽由一个逃难者立国,从一个县域的地片,扩大至东北中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强大国家。句丽曾与百济联盟,多次击退隋、唐的征讨,共抗强大的唐朝与新罗、靺鞨连队。甚至身经百战的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曾亲率百万大军征讨句丽,也不能战胜句丽人。句丽的灭国,其主要原因在于内部激烈的派系斗争,其次才是外部的强力摧毁。

在东北古老的民族中,值得一说的是契丹人。

《辽史》中说,契丹人是炎帝后裔。他们自己说的话,应该是可信的。契丹人从居住环境、语言、民俗等方面,与鲜卑接近。所以被部分史学者归于鲜卑族系,这与鲜卑人说自己是黄帝后裔矛盾。

是谁错了?他们谁也没有错。

炎帝后裔,不一定是只在东北的东部有;在东北的北部,华北的北部,及西北、西南也都有。就象黄帝后裔遍布很多地方一样,东北的北部、南部也都有黄帝后裔。这样说,黄帝族人中有炎帝遗人,或说炎帝族人中有黄帝遗人,应该是十分正常的事。

契丹人长期在辽河以西,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一带生活,自然与这周边的各民族百姓通好,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必然有共同之处。

《辽史》中说,契丹“世为審吉国”。其審吉国应该是契丹的先祖,但是審吉国的出处却无从查考。審吉国延续时间不会太短,可能超过我们的想向。其存在地点,应该不是在传统的华夏境内。基于这样两方面推测,審吉国应该是在蒙古高原中北部,贝加尔湖上下,至后迁移到木叶山一带。

在古代,东北这个地方有自己固定的风俗习惯,有高超的生产能力,有古典天文和地理探索能力。冶金工业自黄帝时代,甚至是炎帝时代就很发达。采铜、炼铁等,都有成型的生产基础和规模。远古时的“楛矢石弩”,是中原王朝的宝贵贡品。历代皇帝中,有许多天子喜欢东北的猎鹰,如“海东青”等。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中国历史中,决定九州命运的多数王朝,如:商、曹魏、晋、北魏、辽、金、元、清等都出自东北,或与东北这块宝地相关。虽然中原文人说东北为夷,是蛮荒之地,而孔子却是“欲居九夷”的。东北古代历史不容小觑,东北古代历史的重要性决不亚于中原的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