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岚冬奥会开幕式(冬奥筑梦人邓小岚和孩子们最后的舞台)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022年4月8日
在北京冬奥会、
冬残奥会总结表彰的名单上
有一个唯一被方框标注的名字
令无数人泪目
她就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领队
邓小岚女士
3月21日
79岁的邓小岚
生命被永远定格在了马兰的春天
人们无法忘记
她用真情的灌溉
让大山里的“马兰花”茁壮成长
惊艳绽放于世界舞台
而就在意外离开的五天前
邓小岚带着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
在《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的舞台上
共同演唱了《春夜洛城闻笛》
这首歌是邓小岚
留给大家最后的歌声
“希望你们继续快乐地生活”
1200多年前,客居洛阳的李白
在夜深人静时
听到随着春风飘来的玉笛声
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如今,《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节目
将诗中的玉笛声融入歌曲
载着邓老师和孩子们的祝福
如春风拂面般向我们吹来
舞台用心再现了
邓老师教孩子们学音乐的场景
自然的绿色、熟悉的黑板、亲切的笑容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
间奏时,孩子们纷纷扑向邓老师
簇拥着她唱完了这首歌
这18年来
邓老师也是这样
一直陪伴在孩子们左右
用音乐为他们筑起通往梦想的道路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表达送别,也表达挽“留”
音乐和舞台留下了邓老师的笑容
也留下了她对孩子们最深的祝福
“希望你们继续快乐地生活,健康,
为家乡的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特别希望邓老师能一直来马兰村”
节目组瞒着邓老师
悄悄为她准备了一份特殊礼物——
“马兰小乐队”的第一批、第二批学生们
出现在大屏幕上
他们录下了自己想说的话
送给邓老师
李振涛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
是2008年的北京行
“第一次坐火车,
第一次去奥体中心,
第一次去逛动物园……”
当时邓老师担心孩子们的安全
便用自己的丝巾
将他们的手腕系在一起
“这样,我们就一整天,
绑定在了一起。”
孙志雪还记得
邓老师教她的第一个电子琴作品
叫做《来和我划船》
她那时最大的心愿就是
“特别希望邓老师能一直来马兰村
最好是住在马兰村”
因为受到邓老师的影响
刘爱玲的梦想是
想回到家乡当一名老师
“我想像您一样
把所学的知识讲给孩子们听”
“邓老师,您辛苦了”
“因为您,我才有机会与音乐结缘”
“今年国庆我一定回去看您”
……
18年过去了
与邓老师相处的点滴
仍历历在目
邓老师注视着多年未见的学生们
嘴里喃喃地说:
“这是第一批孩子,
这是最早的一批孩子”
眼眶微湿,抿着嘴
台下的嘉宾也湿了眼眶…
“我做这件事很快乐,
我一点不觉得累”
位于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
是邓小岚的“第二故乡”
抗日战争时期
她的父亲邓拓
曾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
与马兰村的乡亲们结下
“鲜血凝成的友谊”
2003年清明节
邓小岚重返马兰村扫墓
本想和孩子们一起唱支歌的她
却发现这里的孩子们
并不能唱出一首完整的歌曲
自此,邓小岚萌生了
教孩子们音乐的想法
从2004年起
邓小岚往返于北京和马兰村
开始了乡村音乐教学
她把音符写满了黑板
一个个地认,手把手地教
为了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感觉
邓小岚在村里的游乐园
搭建了一个五线谱的爬网
“小孩子在上头爬,
随便爬到一个高度,
他的小脑袋就组成一个旋律。”
“当我教他们以后我就发现,
其实他们可以唱的很好的”
之后,邓小岚从家里带来乐器
吉他、电子琴、长笛……
被陆续送到孩子们的手上
欢快的音符在小山村飘扬着
邓小岚用生命最后的18年
为孩子们筑造了
一个音乐的家园
曾有人问邓小岚,
怎么能坚持那么久?
她笑着说:
“因为我做这件事很快乐,
我一点不觉得累,
也不觉得烦燥什么的。”
“溪谷、山岳、海洋与你相映生辉,
犹如以色彩斑斓的岩石建成的神殿。”
正如《奥林匹克颂》歌词中所唱的
在邓老师的努力下
孩子们走出马兰村
登上了冬奥舞台
世界看到了他们清澈的眼睛
也听到了清脆的歌声
这样的故事,就像千年前
洛阳城中的一曲玉笛
让每一个听到它的人
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谢谢您,邓奶奶!
愿您在另一个世界
依然有音乐相伴
本文来源:央视文艺
扫描下图二维码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看更多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