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给儿子们封藩王(朱元璋为什么封24个儿子为藩王)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皇子封王是历朝历代的惯例,但若论硬实力,唯有明初王爷的含金量最高。


封建王朝时期,凡是有王爵的人都可称王爷。以唐朝为例,李世民登基前为秦王,郭子仪立功后封汾阳王。一般情况下,一字王为亲王,品级最高,两字王为郡王,品级稍次。


明朝皇子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不是普通的王爷,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藩王。

朱元璋为什么要给儿子们封藩王(朱元璋为什么封24个儿子为藩王)(1)

(明朝王爷剧照)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天下初定,为稳固江山,实现长治久安,朱元璋做了两件大事,其一是封赏功臣,其二便是分封皇子。


朱元璋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借鉴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明代的藩封制度,并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后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为藩王,镇守在边疆及内地的主要城市。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之所以只封了24个藩王是因为:嫡长子朱标是太子,无需封王,而皇二十六子朱楠直至朱元璋最后一次分封藩王时还未出生,并于不久后夭折,所以没来得及封王。


明朝唯一一个非朱元璋直系的藩王朱守谦,是明初著名将领朱文正的儿子。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也就是说,朱守谦是朱元璋的侄孙,也是朱家血脉。明朝建立前夕,朱文正因犯错被废黜,但朱守谦却一直备受朱元璋的喜爱和厚待。洪武三年朱元璋首次大封天下时,朱守谦有幸与叔叔们一起被封王,就藩靖江府。

朱元璋为什么要给儿子们封藩王(朱元璋为什么封24个儿子为藩王)(2)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先说说藩王与普通王爷的区别。


所谓藩王,即有自己封地(藩属国)的亲王或郡王,他们是地方官吏与天子之间的统治者。


明初的藩王,不仅有封地,还有官署和军队,其权力和地位都远高于普通王爷。比如清朝的皇子,很多也是封了王的,如:果郡王胤礼、恭亲王奕䜣。但是,清朝的王爷都是虚衔,没什么实权,与明朝的王爷是天壤之别。


再说说朱元璋分封藩王的原因。


朱元璋之所以将儿子们封为藩王,初衷有二:其一,抵御外敌,抗击北元;其二,拱卫王室,取代功臣。

朱元璋为什么要给儿子们封藩王(朱元璋为什么封24个儿子为藩王)(3)

(明朝疆域示意图)


抵御外敌,抗击北元:



朱元璋虽然灭了元朝,但明朝初期,来自北元残余势力的威胁仍不容小觑。朱元璋把最重要的北方军事重地分封给了年纪最大、能力最强的几个儿子,其目的就是让他们守国门、卫国土。


从效果上来看,藩王们大多不负所望,战功赫赫,尤以皇四子燕王朱棣和皇十七子宁王朱权最为突出。朱元璋对皇子们的表现也十分满意,曾发出如是感慨:“朕无北顾忧矣!”

朱元璋为什么要给儿子们封藩王(朱元璋为什么封24个儿子为藩王)(4)

(明朝功臣剧照,前排为李善长、刘伯温)


拱卫王室,取代功臣:



明朝的分封,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设异姓王。


异姓不可封王,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祖训。终大明王朝276年,只存在过一位异姓王——忠勇王金忠。


朱棣打破祖制封归降的蒙古王子也先土干为王,并赐汉名金忠,实乃权宜之计。而我们常说的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等,无一例外,都是死后追封,并非真正的异姓王。


同样的,沐英也是死后才追封的黔宁王,沐家世袭的只不过是黔国公爵位。所谓的沐王府,实际上里面从来没有住过任何姓沐的亲王。


朱元璋秉承着家天下思想,对儿子十分信任,对功臣十分不信任。他将能封的儿子全部封为藩王,镇守在全国各地,就是要逐步用朱家子孙取代异姓功臣,实现大明王朝的江山永固,长治久安。

朱元璋为什么要给儿子们封藩王(朱元璋为什么封24个儿子为藩王)(5)

(明成祖朱棣画像)



从效果上看,朱元璋的这一目的也算是达到了。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朱元璋谋略出众、能征善战,儿子们也不差,个个出类拔萃,确实是朱元璋的好帮手,大明朝的好藩王。


但是,朱元璋的藩封制度并非尽善尽美,而是存在重大缺陷。那就是,藩王的实力太强,尾大不掉,直接威胁到中央统治。


朱元璋虽然规定了藩王们“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但并未在根本上限制藩王们的权利,尤其是在军事上给了他们过多的支持和自由,以至于发展到洪武后期,很多藩王甚至有实力与中央一较高下。


再加上,朱元璋晚年越过二十几个儿子,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引起了藩王们的强烈不满,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起“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这一切,都是朱元璋亲自埋下的祸根。

朱元璋为什么要给儿子们封藩王(朱元璋为什么封24个儿子为藩王)(6)

(靖难之役中的朱棣)


总体来说,朱元璋的藩封制度有利有弊,短期内实现了既定目的,长期看却形成重大隐患。为了消除这种隐患,朱棣登基后加大了对藩王的限制,规定藩府成员不农、不工、不士、不商,只作为宗室享受一定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也就是说,永乐之后的明朝藩王,实力大大削弱,威胁大大减小。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根据《天潢玉牒》的统计,到了明朝末期,朱家宗室达到了60万之巨。如此庞大的藩府成员,“不农、不工、不士、不商”,没有收入,完全靠国家供养,是一项庞大的财政开支。追根究底,朱棣只是将政治风险转化为了经济负担。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