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反求诸己(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大是大非之下,保持冷静太难。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当周围的人群开始躁动,接着是大呼小叫,四下奔走,然后是互相践踏,你,怎么办?
图片来自网络
《世说新语》曰: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古人的意思是,一人获罪,全家遭殃。传着传着变成了集体和个体的关系,变成了大河没水小河枯。
那么,大河,又是怎么枯的?伏尔泰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那, 雪崩开始了,我该怎么办?
别的雪花晃晃,你看见了,也晃晃,然后,大家一起动起来,好吧,雪崩开始。
怎么破,不知道。直到2020年3月12日,听到了外交部发言人耿爽笑着问路透社记者知道什么意思吗的那句话,我知道了答案。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的意思是,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吧。
从我做起,好吧,就这么简单。
图片来自网络
再说这几天的黑天鹅。这几天,黑天鹅都成了家禽了。
1988年,美国建立熔断机制,截止2020年3月9日之前,只触发过一次,1997年10月27日,黑色星期一。
2020年3月9日,周一。国际油价下跌30%,这是自海湾战争来的单日最大跌幅。当天,美国股市出发熔断。当天,巴西股市触发熔断。
2020年3月10日,周二。美国10年期国债期货,触发熔断。
2020年3月12日,周四。美国股市暴跌,触发熔断。
当日,不完全统计,全球11国股市触发熔断机制,暂停交易。
2020年3月13日,周五。亚洲多国触发股市暴跌,泰国、韩国、菲律宾、印尼、日本,触发熔断。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呢?
2016年1月1日,中国开启熔断机制。
2016年1月4日,上午,熔断。下午,再熔断。一天2次。
2016年1月7日,上午,熔断。下午,再熔断。一天2次。
一共,2天4次。
2016年1月8日,叫停熔断机制。
图片来自网络
为啥会这样?
这叫从众效应。
1956年,获得过美国杰出科学贡献奖的所罗门· E · 阿希做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被誉为改变心理学的50个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史称线段实验,或者阿希实验。
具体的内容我们在之前的文章:如何避免来自群体的伤害?(https://www.toutiao.com/a6665817034959356423/ )里详细的介绍过,这里不做累述。
阿希实验说的是在公开场合中,大众会屈从于明显错误的答案。
后来,还有升级版的阿希实验表明,在匿名情况下,人们也会屈从错误的答案。此时,人们表现出的纠结和焦虑,并不是纠结在答案的对错,而是纠结在自己为什么没有选择“正确的”答案,自责自己能力差,所以选择进一步的向大众靠拢。总之,实验的结果表明,在群体的压力下,指鹿为马,很常见。
人们会更相信大众的选择,或者权威的选择。因为权威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是由大众选择出来的,在某个领域的发言人。所以,权威可以看作是大众的一种形象化的展现,是具象的大众。当人们表现出这种行为的时候,就称之为从众效应,或者从众行为。这种效应是一种正反馈的效应,也就是说,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加强这种情况的发展。一旦有人开始从众,接着会有更多的人从众,从而形成了瀑布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从众效应引发的经济现象,比比皆是。
还说股市。尤其是我们的大A股。绝对是一个观察从众效应的绝佳场所。人称香帅的北大金融学教授评价说,A股是跟风交易的散户型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波动率是美股的2倍,而且总是会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就像上面的熔断了自己的熔断。
再说一个段子,2013年,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出事,然后有一支名叫“ST天一”的股票莫名其妙的跌停了。可能是史上最悲催的躺枪。
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银行挤兑。
先说一个概念,什么叫做存款准备金率。打个比方。
张三,作为储户,年初把100块存到了一个名字叫“李四银行”的银行里。每年的利息为2块钱,也就是说,“李四银行”到了年底,要给张三102块。当“李四银行”拿到这100块之后,它也要赚钱啊,怎么赚呢?贷款。它把80块贷给了王五,利率是30%(其实没有那么高,为了好计算而已)。也就是说,到了年底,王五需要还给“李四银行”104块。然后,“李四银行”会把102块给到张三,然后自己赚2块。这么说来,那把100块都贷给王五,利息就有30块,“李四银行”就能赚28块,这多好啊?银行当然想这么干,但是,国家不容许。如果在半年的中间,张三突然要用钱,来李四银行取钱,这时,如果“李四银行”把这100块全都都贷给了王五,这时拿不出钱来,那不就该破产了吗?所以,中央银行会给出一个标准,也就是你收到的储户的钱,有百分之多少不可以贷出去,这个百分比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然后,人一多,你取我不取的,那就OK了。
2020年3月13日,央妈宣布,从2020年3月16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1个百分点,会向市场释放5500亿元。按照上面的例子,以前李四银行只能给王五贷80块,现在可以贷80.5块,或者81块了。
为什么要说这个?知道了这个,我们来说一个历史上的银行挤兑事件。
1930年,美国有一家名字为Bank of United States(翻译为:合众国银行)的银行,因为被挤兑而破产。
这不是美国的央行啊,美国的央行的名字是: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多了一个“the”。1926年之前,名字随便取,后来,政府觉得这不行啊,万一哪个企业起名叫“美国政府”怎么办?但是,这项政策采取的策略是既往不咎,已经起了的,那就算了。
1930年,有传言说,合众国银行不行了,这时,大批的储户前来提取存款,最后,这家银行没办法,破产了。
破产的时候,进行清算,最终还是为每一美元的存款偿付了82.5美分。由此看来,这家银行还是相当优质的。
回到我们刚才说的存款准备金率,我们现在的存款准备金率是10%左右,也就是说,理论上,每一家银行都有被挤兑破产的可能性。
还有,据说这次新冠疫情导致了科罗纳啤酒销量受到了影响。为什么?因为新冠病毒的英文名字是:corona virus。科罗纳啤酒的名字是:corona。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该如何破?还是开头的那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我做起。
如何做?
吴军博士,是我特别崇拜的一个人。他事业有成,清华毕业,留学美国,博士的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从谷歌的资深研究员,到腾讯的副总裁,后来又回到谷歌,再后来,开始自己创业成立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他还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客座研究员,经常给EMBA们讲课,同时还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的董事。
他在得到APP上开了专栏中,他说,为了防止自己从众,他会做以下5个角度提醒自己:
1先动脑再动手
凡事先想想看,再动手。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做错题,大部分都是这么错的。看题看个大概其,貌似会,马上下笔,要不错了,要不半天做不出来。所谓动手能力差,错不在手,而在脑。脑袋偷懒,全身遭殃。有个经典的段子。一位大爷,看到人们都在排队,也马上排上去,排了一会儿,问前面的大哥:“这是在卖啥呢?”
2判断要源于数据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是数据,不要轻易下结论。结论和观点很容易错,数据相对客观。当然,也要注意数据是不是被筛选过的数据,是不是为了证明观点挑出来的数据。这一次的疫情,每天都在进行数据的披露,然后通过数据进行分析,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3判断要源于逻辑未来经济走势如何?比如,估计今年的GDP。2个月不干活,经济总量减少1/6,原来预测2020会有6%的增长,那么,今年5%左右,基本上没有大毛病。然后,非有人说今年还能回到7%,那就是出现逻辑问题了。这个时候,要问问,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疫情在国外蔓延,部分原因说是因为许多国民不喜欢带口罩,然后还有权威说,健康人不用带,病人带。关键的问题是,从逻辑上,这种病毒有潜伏期啊,在这个阶段内,你是无法区别健康人和病人的,怎么办?
4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要谨慎不管是一片赞扬还是一片反对,如果只有这一种声音,要想想看,为什么。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国防部,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这个机构的正式名称是Red Team(红队),江湖绰号:魔鬼代言人。这个机构干什么?他们只能提反对意见。为什么这么做?源自第十人理论。这个理论说的是,如果前九个人都说是,那么,第十个人就必须说不,而且,还必须找出不的理由来。这个机构的信条是:He who thinks,wins.(善思者,赢)
5多走几步再回头看疫情期间,很多人抢口罩。一部分是真的有需求的,另一部分,则是出于恐慌。想想看,站在当时的那个场景下,刚刚过完春节,那个时候是停工百分比最大的时候。中国的生产能力还在,随着疫情的发展,口罩的生产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大,供给增加了,需求的压力就会减弱,再买就不会有那么难。这时,回头再看看当时的情况,就不会有这种焦虑了。甚至如果我们站在2022年回望今天的疫情,你会发现,就算是全球疫情那么严重,到时候,也早过去了。
人类前进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就算是真的停止了,我们的顾虑,有用吗?
从我的角度,还想再加一条:不要凑热闹。
这种不凑热闹不仅仅是看到大街上围着一堆人自己不要挤过去看看,现在,主要要避免的,是不要在网上成为吃瓜群众,你若不伸脑袋,谁能把你当韭菜。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比如成长和学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