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1)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2)

《城市秘密》特约作者:朱瑾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3)

卓军,现杭州市园文局副局长,参加了西湖、良渚、大运河三次申遗的全过程,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专家库的成员。他说,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最受欢迎的一项活动 ,有一个世界遗产公约,你只有加入这个公约,成为成员国,才能够参与这个世界遗产的评选。

成为世界遗产意味着什么?世界遗产定义——对全人类来讲,是罕见的,具有至高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这个价值体现在哪里?它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跨越了时空、国家界限,值得全人类去共同保护。成为世界遗产以后,大一点说,有利中华文明的表达,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往小里说,对杭州来讲,西湖、良渚、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对城市的价值都有非常好的提升作用。西湖申遗成功以后,杭州提升了国际知名度,城市的发展空间也由此打开,能看到更远的区域,做出更优的规划调整,这就是世界遗产带来的城市新格局。

但是遗产的价值,尤其是杭州独立申报的西湖和良渚项目,如果只停留在走过路过,和外地的朋友们一起说一声好玩好美,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必要说出一些新的意思,发现景观背后的独特价值,让杭州的魅力深入人心。

以下来自专家们的实践和真知,或可助您一臂之力。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4)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5)

▲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雾西湖。 摄影@肖奕叁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6)

2011年6月24号下午法国巴黎时间17:40,北京时间晚上23:40,西湖申遗正式开始审议,只花了15分钟就结束了。先由评估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总干事,英国的苏珊·丹尼尔女士介绍西湖,一个简单ppt,五分钟时间,介绍西湖价值,最后结论,建议推荐列入。21个成员国,16个国家发言,无比简短,都是祝贺,像瑞士,对中国遗产保护一直有不同看法,也表示很震撼、很好、很完美。最后审议,落锤,执行主席库敏斯的锤还没落下,很多国家代表就来到中国代表团的席位上面,拥抱祝贺,主席在上面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还没敲锤呢,你们就去祝贺了。

巴黎时间17:55,一锤定音,全场鼓掌。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西湖申遗在如此严格要求的遗产组织评估和审议过程中间,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过程又如此的顺利完美,在世界遗产评选史上也是难得一见。卓军依然记得当年巴黎西湖申遗成功,大家现场百感交集,西湖申遗办主任王水法找了个角落失声痛哭,同事们都抚着后背安慰他,十年磨一剑,太多曲折,太不容易了。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7)

▲1920年左右的雷峰塔与西湖 图自@戴维·甘博

十多年前,西湖以“文化景观”的名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细分为三类,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西湖既不是文化遗产,也不是自然遗产,而是文化加自然的双重模式,这里也是有说法的。因为单独申报自然和文化遗产都是很难的,论自然景观,西湖和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湖泊相比,周边环境不算太优越,当年来自芬兰的世遗专家尤嘎先生说过:“像西湖这样风景优美的湖泊,在我的祖国芬兰,就有上千个。”论文化遗产,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的西安、洛阳,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都要超过西湖的存量。那么,西湖凭什么申报世遗?就是自然景观加文化,一加一大于二,居然就成了——中国第一个湖泊类世界遗产。世界上目前也只有两个湖泊类的文化景观遗产,另一个是匈牙利奥地利两国交界处的费尔特湖,反映人类早期聚落遗址,湖泊只是作为背景,不是主体,但西湖湖泊作为主体成为景观遗产,堪称世界唯一。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8)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9)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10)

▲湖中三岛 摄影@张力

既然是湖泊主体,所以2010年9月,西湖申遗迎检,世遗专家五天考察,基本在湖面上完成。有一天,国际古迹遗址组织派来的朴素贤教授从刘庄出来,船要游湖,离岸50米,船抛锚了,要换到另外一条船上去,当时的场面就蛮尴尬。杭州方面准备了很长时间,关键时候掉链子了。王水法灵机一动,巧妙地开了一个玩笑,说朴教授啊,你看,西湖景色太美了,船都舍不得走了。哦哦,朴教授笑了,也很配合换船。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11)

西湖的自然景观方面,比较容易理解,不过申报的时候做文本也不是那么容易。16个大课题,其中包括西湖本土的植物研究,一本书十多万字,当时园文局老局长施奠东摔断了腿,躺在病床上,一边研究一边写出来的。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12)

▲西湖形成演变图 插画©️朱小贱 图片内容参考自《发现西湖—论西湖的世界遗产价值》陈文锦著

文化方面,就比较复杂了。当然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西湖是怎么变得越来越有文化的?从什么时候开始,西湖不再是一个自然的湖,成了一个人化的自然湖泊?恰恰是这个人化的自然,最让人着迷。木心在他的名篇《九月初九》里说:

中国的“自然”与中国的“人”,合成一套无处不在的精神密码,欧美的智者也认同其中确有源远流长的奥秘;中国的“人”内充满“自然”,这个观点已经被理论化了,好事家打从“烹饪术”上作出不少印证,有识之士则着眼于医道药理、文艺武功、易卜星相、五行堪舆……然而那套密码始终半解不解。因为,也许更有另一面:中国的“自然”内有“人”——谁莳的花服谁,那人卜居的丘壑有那人的风神,犹如衣裳具备袭者的性情,旧的空鞋都有脚……古老的国族,街头巷尾亭角桥堍,无不可见一闪一烁的人文剧情、名城宿迹,更是重重叠叠的往事尘梦,郁积得憋不过来了,幸亏总有春花秋月等闲度地在那里抚恤纾解,透一口气,透一口气,这已是历史的喘息。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13)

▲从穗庐眺望西湖 摄影@停香

中国的“自然”与“人”这套精神密码用到西湖上该怎么说?

史上真正的西湖和海洋的分离,距今2000余年。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其实也就是一个山中小县,因为东部还是受海侵影响,不能住人。史载华信筑堤是在东汉时期,西湖从海里开始隔断,地下水是咸的。后来隋朝开皇九年建州,建在柳浦西(现贴沙河西),凤凰山麓,都是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建州以后,城市扩容,喝水问题怎么解决?地下水不能喝,要引西湖水,唐末德宗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开六井,把西湖水引入城里,设六个出水口,老百姓才能方便地喝到淡水。城靠湖才能发展,城离不开湖,人离不了自然。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14)

▲李泌开凿的六井之一—相国井,现仍留存。 摄影@子夷

直到北宋初,地下水慢慢完成淡化。南宋定都之后文人聚集,觉得西湖,山不高不低,水不深不浅,湖不大不小,仰角比例柔美,前山低,后山高,重重叠叠山,仿佛中国山水画的宣纸晕染效果,符合中国士大夫的传统审美意趣,俨然山水美学的经典作品,历代文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写了数不清的诗词题咏,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雪湖,将自然景观诗意化,西湖从此有了数不清的诗情画意。到了西湖申遗的时候,最终被誉为东方文化名湖。所以,西湖真正成为文化景观,应在南宋时候,城市地下水淡化完成,西湖取水的功能性也随之淡化,完完全全变成一个风景湖泊,审美就成为主要目的,城市开始用文化反哺西湖,城湖关系由此发生了改变,湖离不开人,自然里面有人了。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15)

▲人在西湖犹如一幅山水画 摄影@清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杭州城与西湖的关系演变关键居然建立在小小地下水的咸淡变化上。自然与人,就这么不咸不淡地处了两千多年,然后互相渗透,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眼睛眉毛,密不可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一起成为贡献给世界的文化景观遗产。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16)

▲集贤亭 摄影@肖奕叁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17)

木心说中国的“自然”与“人”,合成一套无处不在的精神密码,欧美的智者也认同其中确有源远流长的奥秘,其实也未必然。他是过于乐观了,因为西湖申遗,要让“欧美的智者”也认同你自然与人合成的精神密码,确实不那么容易。这里面有六大价值,像是并排的六扇门,你得进得了其中随便一两扇门,才能登堂入室,达成共识,拿得下世遗的称号。

六扇门为:创造价值、交流价值、见证价值、典范价值、环境价值和关联价值。

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们所作的报告认为:西湖“符合二、三、六类价值标准”,即满足交流价值、见证价值和关联价值。西湖打开了世遗的三扇大门。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18)

▲在吴山上乘凉瞰湖的市民 摄影@hexiang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19)

交流价值就是看你对其他人有没有影响,有没有交流,交流中间产生过什么重大影响?西湖是中国山水美学的母本,看看颐和园、昆明湖等名湖就可以知道个大概。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这些18世纪的皇家园林均有西湖十景,大量采用了西湖的设计理念,其核心为一池三岛,西湖的一池三岛符合中国神话传说仙山的布景和审美意趣。既然这些模本都是世界遗产了,西湖母本还不是世遗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另外,西湖对东亚周边国家13-20世纪景观营造美学价值观的改造,也是厥功至伟。为了收集有关这方面的大量资料,现任杭州市园文局局长的卓军和同事们曾专程跑到日本,翻拍博物馆里收藏的室町,江户时期日本人画的西湖图,作为交流价值的证据。日本目前十多个公园,西湖堤、锦带桥等元素随处可见,除日本外,西湖十景的题名景观对朝鲜半岛也有影响,比如汉江八景,朝鲜半岛士大夫的思想亦受到西湖历史文化的影响。都要找到证据,写论文进行研究。说来也巧,当年来西湖实地考察的专家朴素贤就是一个韩国人,她是在美国长大的韩国人,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著名的遗产专家,她坐画舫船的时候就拿出韩国钞票上的儒学大家和随行的卓军他们聊文化,卓军他们就跟她讲中韩历史景观文化的交流影响与融合,对方听后,频频点头。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20)

▲《西湖图 屏风》狩野元信,出光美术馆藏(日本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大概是中国的元、明时期)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21)

▲建于1629年的东京小石川后乐园,园中很多取景源于西湖,有全日本最古老的苏堤。“后乐”的园名来自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22)

▲苏堤六吊桥中的跨虹桥 摄影@停香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23)

西湖见证过什么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现象?西湖景观中现存的一系列历史文化遗存,包括摩崖造像、佛教建筑、祠墓建筑、藏书建筑和西湖龙井茶等多种类型,见证了13-14世纪两个高度发达的亚洲文明——草原文明的蒙元文化与农耕文明的赵宋文化在中国东部江南地区的碰撞;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唐宋佛教禅宗文化、血缘社会传统忠孝文化、传统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文化、中国江南传统的藏书文化以及唐宋时期茶禅文化的发展过程。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24)

▲灵隐寺的佛像 摄影@许志伟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25)

那就是要跟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作品有密切关联,西湖留下了对某一个景点,持续时间长,数量众多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国少有景观可与之媲美。在东亚地区9-17世纪之间,唐宋文化传播事件中,西湖景观是文学、诗词、绘画和造园等艺术领域的重要题材:西湖景观与中国传承至今的忠孝文化、茶禅文化等传统直接相关;与《马可·波罗游记》和中国著名文学作品《春题湖上》《山园咏梅》《望海潮》等一系列西湖作品等直接相关;与中国著名的四大古典爱情传说中的《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直接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领域和广大的民间生活中均拥有极为广泛的影响。评估报告出来就建议列入,一点问题都没有。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26)

▲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结庐孤山,留下“梅妻鹤子”的传说。 ©️城市秘密特邀插画师叶露盈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27)

和六大普遍价值对应的是六大景观要素。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院总规划师、研究员陈同滨当年主持了西湖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文本第一次提出了六大景观要素:

西湖自然山水:外湖、小南湖、西里湖、岳湖、北里湖五片水域与环抱于湖的北、西、南三面丘陵。这是整个“西湖景观”基本的自然载体,也是景观的组成要素。

城湖的空间特征:西湖的周围空间自12世纪以来就形成了三面环山、一面临城的城湖历史关系,并传衍至今,呈现为西湖景观极为独特的“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间特征。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28)

▲三面云山一面城 摄影@肖奕叁

“两堤三岛”景观格局:是由公元9世纪至19世纪期间通过多次西湖疏浚工程逐步形成的人工产物,由“白堤”、“苏堤”和“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共同组成,是西湖景观具有整体构架作用和广泛影响力的景观要素。

“西湖十景”题名景观:创始于南宋、并持续演变至今的10个以中国古典诗词意境和山水画审美组合命名的景观单元:“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天人合一”理念的完美展现,是西湖景观中最具创造性精神和艺术典范价值的核心要素。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29)

▲民国二十年左右的三潭印月 图自@二我轩

西湖文化史迹:西湖景观在上千年的持续演变中,由于政治、历史、区位等原因,融汇和吸附了大量的中国儒释道主流文化的各类史迹:包括保俶塔、雷峰塔遗址、六和塔、净慈寺、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庙)、文澜阁、抱朴道院、钱塘门遗址、清行宫遗址、舞鹤赋刻石、林逋墓、西泠印社、龙井等14处历史遗迹,它们是西湖景观作为“文化名湖”的支撑要素。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30)

▲原杨公堤六桥之一的景行古桥,始建于明代,现桥为清代重建,是杨公堤诸桥中唯一尚存的古桥。 摄影@阿陆

西湖特色植物:始于宋代,传衍至今的沿湖两堤“桃柳相间”景观,与“西湖十景”的四季观赏特征相应的春桃、夏荷、秋桂、冬梅的四季花卉等。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31)

▲苏堤的桃柳相间 摄影@肖奕叁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32)

六大景观要素的前三个要素,主要讲西湖申遗的景观范围。当时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把2002年以来西湖西进的那一块算进去?这十年的综保工程使得西湖水域面积从5.6扩大到6.5平方公里,两堤三岛也因为有了杨公堤而变成了三堤三岛,为什么六大景观要素对这十年西湖的变化避而不谈?

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于世界遗产申请要求非常高,西湖的每一条路每一片水域每一个岛每一块石头每一座亭子都要讲出历史的来历和演变,当年卓军陪世遗专家朴素贤走西湖,连平湖秋月上面九曲桥的石板是什么年代的都要说得出来。杨公堤以西的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等多出来的0.9平方公里的水域很难像其他五块水域那样能讲得清楚它们本来的面貌及历史传承,所以为保险起见,只能忍痛割爱了。包括开始划定42平方公里申遗范围,世界遗产大会批下来是33平方公里,山脊线、视廊等等的划定,都有一些严格的规定。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33)

▲远眺城隍阁 摄影@东东东

说到申遗的严格,这里还有一个大图筒事件。本来如果没有这个小小的意外,西湖申遗也许会提前一年成功。2009年,西湖申遗文本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中心在技术性审查的时候把文本打回来了,说是因为没有提供大图筒、大图纸,西湖遗产区范围边界不清,其实杭州市园文局方面已经提供了光盘,光盘上面的电子图纸都是可以无限缩放的,可是世遗中心不认,一定要纸质大图筒。没办法,杭州方面只有再通过国家教育部派专人送到世遗中心,但还是于事无补,延迟一年,让大家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34)

六大景观要素第四条,西湖十景题名景观也会有问题。有一次,一位世界遗产专家参观西湖博物馆,卓军跟他介绍西湖十景的时候,他表示看不懂。他问了卓军一个问题:西湖十景有设计图吗?因为在西方人的脑子里面,一直到现在也是,比如做个公园,不是先要有张设计图?设计图还经过专家评审完了以后批复造预算,再去施工。西湖十景不也得有设计图吗?

卓军跟他解释说,西湖十景是没有设计图的。

这就需要给外国专家讲故事:题名景观,怎么构造而成的?不是刻意为之,东方文化叫诗意化景观,诗情画意,先有大景观,比如西湖,因为苏东坡、白居易历代先贤们的疏浚营造,变成一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吸引很多人去参观,文人骚客觉得某一个角度、时段很好看,很好听,就把它画出来,写诗去吟诵歌颂它。然后又有人由此受到启发,既然这些地点有了诗情画意,那么就干脆将其固化下来。起个四字景目,并且系列化,西湖十景就是这么来的。比如花港观鱼,花港就代表地点,观鱼代表意境,西湖十景里面很多不是实体化的东西。有四季,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有远听、有近观,远听南屏晚钟,近听柳浪闻莺,远望双峰插云,近观花港观鱼。这种景观特点是意象性,讲究意境,而不是实体化,所以没有设计图纸的。故事这么一讲,专家觉得很有意思,东方文化的神秘感出来了,他开始理解了。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35)

▲曲院风荷中的桥与楼阁 摄影@云中漫步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36)

▲花港观鱼秋色 摄影@停香

陈同滨也认为,由于文化景观在保存状态上具有“有机演变”的特性,而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西湖景观是园艺、绘画、诗词“三位一体”的关联性文化行为的创造物,因此,将西湖添加“文化景观”作为申报类型,这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存特性相吻合。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37)

第五景观要素里讲到西湖文化14处史迹都极具代表性。大多都是杭州人耳熟能详的,这里讲一个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的“钱塘门遗址”。它的发掘极具戏剧性,值得一说。话说2008年杭州园文局局长王水法和卓军等一干专家在翻阅了大量西湖古图的基础上,大致找到了钱塘门的位置,在今天湖畔居一带,于是实地考察,发现那里除了房子就是大树,基本没有什么可供考古挖掘的地方了。当时王局长看见只有一块草坪还可以动工开挖,指着那里说,就往这里往下挖,居然真的就发现了南宋钱塘门的门洞侧壁、门洞、城墙夯土等遗存,揭露面积共约110平方米。可以说这个点子真是太准了,有如神助。钱塘门遗址看上去不大,意义可是重大。因为它揭示了前面提到过的城湖关系,告诉我们起码从南宋以来,西湖与杭州城市的界线基本就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西湖还是那个西湖,千年不变的真实性为申遗提供了不容质疑的佐证。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38)

▲旧时钱塘门

还有龙井八景,也碰到有意思的事情,跟乾隆皇帝有关。乾隆喜欢杭州,总共去龙井四次,写了三十二首诗,叫龙井八咏,乾隆大概是中国最高产的帝王,写过几万首诗,很多可能不是他自己写的,是下面跟班或者秘书代笔的,就像龙井八咏这样的应景之作,地方官拍他马屁,刻石陈列。园文局要恢复它,做一个碑廊,发现原石还有几块,大部分诗刻找不到了。一部分碑帖在浙江省图书馆,可以拿过来重刻。剩下的只好请书法家重新写,有些书法家不肯,打电话给卓军他们说,“怎么叫我写这么烂的诗?写这个,有损于我的水平,也有损于杭州的档次。”卓军说这个是乾隆皇帝写的,不是我们写的。我们只是为了恢复龙井八景,这么解释了一通,书法家才同意落笔。

和乾隆有关的还有清行宫遗址,康熙和乾隆这两个皇帝,是西湖历史上最大的宣传者和广告代理商,爷孙俩对西湖喜欢得不得了,所以他们要重题西湖十景,代表皇家对西湖的高度认可,而清行宫遗址可以说是14处史迹中发掘展示最充分完整的工程,这个工程由陈易团队负责。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39)

▲孤山一带曾经是帝王的行宫,南宋理宗时在孤山南坡兴建了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大半孤山都划为御花园。清朝康熙帝多次游西湖,又在孤山大兴土木,建造行宫。 摄影@肖奕叁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40)

陈易,曾经的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在2008年、2009年主持过六大景观要素中的西湖十景题名景观和西湖文化史迹的价值提升整治工作。他说,西湖十景从南宋到清最后定型,并不只是一块碑那么简单,他们翻阅了清雍正和民国时期的西湖图,发现十景都包括一座御碑亭,一座藏书楼,以及回廊,小径等等“标配”。他们也进行了一些恢复与还原,但最初宏大的设想因为现实的原因都变成了微创的美容手术。最完整的是清行宫,最满意的是“平湖秋月”,基本按原样出现,拱门里面亭台楼榭,标配完整,依稀当年模样。而且六大景观要素第三条提到极为独特的“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最佳观赏点就在平湖秋月,不信你下次可以到那里亲身体验一下。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41)

▲《御览西湖胜景新増美景全图》详细记录西湖100余个景点的名字及方位,以及西湖老十景、钱塘八景、乾隆二十四景等各个历史时代的景观。清末容光堂摹刻。

在提升整治的过程中,陈易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传统文化那种奇妙的变化,很多时候是通过材料影响审美,这是真正的不同点。当年文人气十足的隐逸西湖现在成为了人流量密集的旅游景点,营造景观做法都不一样。古人受制于财力物力和技术手段,只能用小材料做大事情,比如有中轴线铺青石板,旁边都会用小弹石凸现主次关系,而今天则一律用大材料满铺,在对南屏净寺做整治的时候,陈易就发现满地都是大石块平铺,没有变化和主次,所以就加以重修恢复古人营造样式;又比如植物,古人一般会用本地植物,比如六大景观要素最后一条提到的西湖特色植物:始于宋代传衍至今的沿湖两堤“桃柳相间”景观,与“西湖十景”的四季观赏特征相对应的春桃、夏荷、秋桂、冬梅四季花卉,都是本地特色。有生命的植物也可以成为文化遗产,颠覆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柳树早不是宋代的了,七十多年以后都要更换,但柳浪闻莺、龙井问茶的意境还在,可是现在为吸引游人参观驻留,很多局部景点引入了外地的植物比如郁金香、洋杜鹃等,追求新鲜奇特的观感;而且当下对植物的分类比较细,光是梅花可以分出很多种,当初做灵峰探梅的导览牌,就遇到这个问题。梅怎么译,变得不那么简单。按照专家说法,梅花有春梅冬梅,还有结果子和不接果子的梅花,译法都不一样的,所以很复杂。换成古代,梅妻鹤子,梅花也就是一片,谈不上是什么品种。这些都是发生在西湖景观里古今微妙的演化体验。

西湖是活着的世界遗产,她不被封存,免费开放,她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们共行,而你看完这篇文章,再去打量她的时候,心里应该有了别样的标准,在那个时刻,你与杭州俱新。

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景观(西湖变得有文化)(42)

▲西湖边世界遗产的石碑 摄影@停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