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心得体会(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二十七章】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无筹策,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校正】
(1)善行者无辙迹:帛书甲本作“善行者无勶迹”,乙本作“善行者无達迹”,北大汉简本作“善行者無勶迹”。王本作“善行無轍迹”,傅本作“善行者无徹迹”。现据帛书甲本写定。
蒋锡昌曰:‘徹’为‘辙’之借字。《说文》:‘辙’,迹也。盖‘徹’为车跡,‘跡’为马跡。”
许抗生曰:“‘勶’应读为辙。”
高明曰:“甲本‘勶’字、乙本‘達’字皆‘辙’字之假,古读音皆相同通假。”
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勶’,帛甲同,帛乙作‘達’,想本作‘徹’,皆读为‘轍’。”
徐志钧曰:“《释名·释言》:‘達,徹也。’朱骏声通训:‘徹,通也。字亦作轍。《小尔雅·广诂》:徹,達也。叚借为勶。’徹、轍、勶通。”
(2)善言者无瑕谪:帛书甲本余“言者无瑕谪”,乙本、北大汉简本作“善言者無瑕適”。王本作“善言無瑕讁”;傅本如此,从之。讁、适、谪古通用。
徐志钧曰:“《荀子·法行》:‘瑕適並見,情也。’王念孙《读书杂志》:‘適,读为谪,谪亦瑕也。’”
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適’,帛书、想本同,当如传世本读为‘讁’。”
《故训汇纂》:“赵岐《孟子注》:‘適,过也。’鲍彪《鲍氏战国策注》:‘適,讁同。’”
(3)善数者无筹策:帛书甲本作“善數者不以檮图片”,乙本作“善數者不用槫图片仗”,北大汉简本作“善數者不用檮筴”。王本作“善数不用筹策”;傅本如此,从之。此处用“无”字,正与上下文均用“无”字一致。
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筴’同‘策’,帛甲作‘图片’,帛乙作‘图片’,皆‘策’之异体,传世本多作“策’。”
(4)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帛书甲本作“善閉者无图片籥,而不可啟也”,乙本作“善〇閉者无關籥,而不可啟也”,北大汉简本作“善閉者無關鍵,不可啟”。王本作“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傅本作“善閉者無關鍵而不可開”。现据帛书乙本,参照上下文去“也”写定。
高明曰:“帛书甲、乙本‘關籥’即《越语》、《月令》之‘管籥’;今本“關键’或‘關楗’,即《周礼·地官·司门》之‘管键’。同为一物,即《史记正义》所云‘钥匙’。帛书甲、乙本‘不可启’三字,今本作‘不可开’,‘启’、‘开’义同。”
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图片’读为‘關’。‘鍵’同‘楗’。”
流沙河《正体字回家》:“简字启甲骨文早已有了,义为叫开单扇的户,所以从口。后来文字进步,启旁加反文。所谓反文,乃是扑字,加在启旁表示动手开门。所以正字啟较之简字启象意更准确。”
(5)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帛书甲本作“善結者□□約,而不可解也”乙本作“善結者无图片約,而不可解也”,北大汉简本作“善結者無繩約,不可解”。王本作“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傅本如此,从之。
高明曰:“《说文·系部》:‘绳,索也。’‘图片,索也。’‘绳’字与‘图片’为同义词。”
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繩’,传世本同,帛乙作‘图片’;《说文·系部》:‘图片,索也’,与‘图片’同义。”
(6)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帛书甲本作“是以聲人恒善㤹人,而无棄人”,乙本作“是以图片人恒善㤹人,而无棄人”,北大汉简本作“故聖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王本作“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傅本作“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人無棄人”。现据帛书乙本写定。
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救’,传世本同,帛书作‘㤹’,读为‘救’。”
徐志钧曰:“㤹,《字彙》:‘㤹,音救,义同。’”
《故训汇纂》:“弃,《玉篇》:‘弃,废也。’棄,《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水宫棄矣’杜预注:‘棄,废也。’《方言》卷十:‘弃与棄同。’《集韵·至韵》:‘棄,古作弃。’”
(7)恒善救物,而无弃物:帛书作“物无棄財”,北大汉简本作“物無棄財”,似有讹夺。王本作“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傅本作“常善救物,故物無棄物”。现据王本、傅本并参照帛书上句写定。
孔颖达《礼记正义》:“财,物也。”
(8)是谓袭明:帛书甲本作“是胃图片明”,乙本作“是胃曳明”,北大汉简本作“是謂欲明”。王本、傅本如此,从之。
高明曰:“‘图片’、‘曳’、‘袭’古音相同,此亦当从今本读作‘袭明’。”
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说文·心部》:‘图片,習也。’‘習’、‘襲’音义皆近常通用,‘图片’、‘習’为同义换用;‘欲’、‘曳’音近可通,‘欲’应读为‘图片’。”
徐志钧曰:“曳,乃之省写。襲、習古通。”
(9)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帛书甲本作“故善□□□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乙本作“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北大汉简本作“善人,善人之師也;不善人,善人之資也”。王本、傅本作“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现据帛书乙本并参照王本、傅本加“者”写定。
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帛书及多数传世本句首皆有‘故’字。传世本‘善人之師’上多‘不’字,应为衍文。‘資’,帛乙、传世本同,帛甲作‘齎’,通‘資’。”
(10)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帛书甲本作“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乙本作“雖知乎大迷,是胃眇要”,北大汉简本作“唯智必大迷,此謂眇要”。王本如此,从之;傅本作“雖知大迷,此謂要妙”。
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迷’,帛乙、传世本同,帛甲作‘眯’,读为‘迷’。”
徐志钧曰:“‘眇要’,帛甲同。王弼本作‘要妙’,义同。又与‘幼眇’、‘要眇’、‘幽妙’、‘杳妙’等通。黄生《字诂义府合按》:‘自汉以来,又借为美好之称,因改其字从女作妙,其实古無此字。’帛书本为‘眇’,不作“妙”,古写犹存,是知帛书文字之可贵。《楚辞·远游》:‘质销铄以汋约,神要眇以淫放。’洪興祖补注:‘眇与妙同。要眇,精微貌。’”
眇,《故训汇纂》:“《说文·目部》:‘眇,一目小也。’胡三省《资治通鉴注》:‘眇,一目盲也。’”要,《故训汇纂》:“《助字辨略》卷四:‘此要字犹云究竟也。’王冰《素问注》:‘要,禁要也。’”(眇要者,犹以管窥豹之义,与“虽智大迷”合。)
【注释】
(1)善行者无辙迹:
(辙[轍],胡三省《资治通鉴注》:“辙,车轮所碾迹也。”迹,《广韵·昔韵》:“迹,足迹也。”)
《左传》:“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时莫不大车辙马迹焉。”
林希逸曰:“以自然为道,则无所容力,亦无所著迹矣。”
无名氏《老子白话句解》:“善行,行合于道也。”
(2)善言者无瑕谪:
瑕谪,《管子·水地篇》:“夫玉瑕适皆见,情也。尹知章注:‘瑕适,玉疵也。’”《吕氏春秋·举难篇》:“寸之玉必有瓋瑕。”适、谪、瓋字通。(瑕,孔颖达《毛诗注疏》:“瑕者,玉之病。玉之有瑕,犹人之有过,故以瑕为过。”)
(3)善数者无筹策:
筹策,《汉语大词典》:“筹谋划策也。筹,用竹刻有数字以计数。策,著也。”(数[數],成玄英《庄子疏》:“数,计算也。”)
河上公曰:“善于以道计事者,守一不移,所计不多,不用筹策而可知者也。”
《淮南子·精神训》:“夫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则无一能知也。”
达真子曰:“善计者,以道为计者也。以道为计,故计于心,不计于物,是以善计不用筹策也。”
(4)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
籥,《正义》:“即钥匙也。”(闭[閉],《故训汇纂》:“韦昭《国语注》:‘闭,守也。’《吕氏春秋·君守》:‘外欲不入谓之闭。’”外欲不入,为闭字引申义。启[啟],《集韵·止韵》:“启,开也。”)
《庄子·达生》:“其天守全,其神无却,物奚自入焉。”
河上公曰:“善以道闭情欲,守精者,不如门户有关楗不可得开。”
王弼曰:“自物因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键、绳约,而不可开解也。”
(5)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
绳,《说文》:“绳,索也。约,缠束也。”(结[結],《故训汇纂》:“《释名·释姿容》:‘结,束也。’杜预《春秋左传注》:‘结,成也。’高诱《战国策注》:‘结,固也。’《玉篇·糸部》:‘结,要也。’”结者,束成、固要也。解,《故训汇纂》:“《慧琳音义》卷七注引《考声》云:‘解,分也。’《玉篇·角部》:‘解,散也。’颜师古《汉书注》:‘解,谓离散其心也。’”解者,分散也,引伸为离散其心也。)
河上公曰:“善以道结事者,乃可结其心,不如绳索可得解也。”
范应元曰:“善结人心者以德,故无绳约。”
(6)是谓袭明:
(袭[襲],《故训汇纂》:“颜师古《汉书注》:‘袭,继也。’张志聪《素问集注》:‘袭,承袭也。’成玄英《庄子疏》:‘袭,合也。’高诱《淮南子注》:‘袭,和也。’”袭者,继承且合和也。明,《故训汇纂》:“《广雅·释诂一》:‘明,通也。’孔颖达《礼记疏》:‘明,白也。’,朱熹《诗集传》:‘明,谓明于理。’”明者,明于理且通白也。)
萧天石曰:“袭明者,亦犹庄子之言‘因明’也。因乎天道,顺乎天理,应乎天行,依乎自然,则自与道合,而常明矣。”
徐梵澄曰:“袭明,因人之明也。明亦智也。因袭乃道家之一术,所以用世者。因人之明而导之,则非独能止其为恶,亦且能启其大善。犹巨匠之无弃材,视凡材无不可用者;在木因其材,在人则袭其明。”
(7)故善人者,善人之师:
前一“善人”,乃善于为道的先行者,是以足为后学者的师范。后一“善人”,指后学中善于为道的人。(师[師],《故训汇纂》:“《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孔颖达《尚书疏》:‘师者,众所法,亦是长之义也。’”)
宋常星曰:“善人者,备兹五善之人也。”
(8)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资[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资者,人之所藉也。”[颜师古《汉书注》:“藉,谓借助也。”])
李霖曰:“无不善,则不知善之为善。故不善人,善人之资。”
吴澄曰:“因彼之不善,以成此之善名,故曰资。”
宋常星曰:“善人视不善者,愈加警惕,愈加黾勉,惟恐抵于不善,则鉴戒之小心,即为资助之有益。”
(9)不贵其师:
成玄英曰:“不贵其师,无能化也。”
黄元吉曰:“修来铁肩担道义,放开辣手做出文章来。噫!世间一材一艺,小小科名之取,犹要辛苦耐烦,何况道也者,天大一件事乎?学者既遇真师,须以真心真意体认吾言,始可算人间一大丈夫也。”
吴静宇曰:“未明道的迷人,不愿聆受先觉者之教诲,不愿接受真理之启发,放置有道的先觉者们不去贵重他。”
(10)不爱其资:
宋常星曰:“不善之行,正可以证我之行,对境知惕,即是资我。若或以为无足鉴戒,安知我之行,不有类于彼者?是自弃其资也。”
黄元吉曰:“修养之要,不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取法乎善与不善之类返观内省,以为功也。倘矜才恃智,傲法凌人,不贵其师,不爱其资,纵有才智,亦愚昧之夫。终不足以入道矣。”
(11)虽智大迷:
(智,《故训汇纂》:“高诱《淮南子注》:‘智故,巧饰也。巧诈。’《韩非子·诡使》:‘险躁反覆谓之智。’”大,《故训汇纂》:“高诱《吕氏春秋注》:‘大,长也。’《助字辨略》卷四:‘大,甚也。’[高诱《吕氏春秋注》:‘甚,犹深。’]”大者,犹长且深也。迷,《故训汇纂》:“蔡沈《尚书集传》:‘迷,错谬也。’”)
河上公曰:“虽自以为智,言此人乃大迷惑。”
王弼曰:“虽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于其道必失。故曰:虽智大迷。”
成玄英曰:“小识小知,亏损深玄之盛德也;小学小行,伤毁虚通之大道也。”
陆西星曰:“彼虽自以为智,吾则谓之大迷,非袭明也。所谓以执着心成颠倒见,去道之远,职是故耳。夫彼以分别为智,吾以畔道为迷。”
释涤华曰:“凡夫迷惑于七情,故追富而求贵,甚至贪图顶顶爵禄者,即名五蕴不空、六欲贪而无止者,故名为凡夫也。凡夫倘能万缘放下,无贪而无苟者,即非凡夫者,预到彼岸,预证大觉也。是故凡圣两途者,一心所造也。”
(12)是谓要妙:
(这条注释,可参见校正(10)。)
陆西星曰:“吾言之与世俗每每相反如此,然实要妙之言,不可不深长思也。今夫老圣之言大道要妙如此,而世顾谓其有自私自利之心焉,其亦不得于言,而不肯求之于心也夫!”
张默生曰:“这种道理,真是至要不烦、至妙不测的。”
朱谦之曰:“要妙即幽妙。《淮南本经》:‘以穷要妙之望。’《楚辞·远游》:‘神要妙以淫放。’集注:‘要妙,深远貌。’是也。”
【今译】
善于行走的人,没有车辙马迹;善于言论的人,没有瑕疵过失;善于计数的人,没有竹筹蓍策;善于闭守的人,没有门关锁钥,而不可以开启;善于结合的人,没有绳索,而不可以解散。
所以圣人永远善于拯救人,而没有被遗弃的人;永远善于拯救物,而没有被遗弃的物:这是叫做袭明——因袭明白大道的根本规律。
因此,善人呀!是善人的师父;不善人呀!是善人的资鉴。
不尊贵自己的师父,不珍爱自己的资鉴,虽然智慧,实是迷误,这是叫做为道的精要妙旨。
【解说】
老子于此揭示修真成圣之道和圣人“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五十四章)的“五善”的妙用,指明因袭大道之常,正是善为道者善始且善成的要妙所在。
老子心目中的得道圣人,是“圣人恒无心”,“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而“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圣人没有一己的私心,更不师心自用,乃能心中唯有天下百姓,是以《吕氏春秋·贵公篇》赞叹:“老聃则至公矣!”因此,圣人“恒善救人”,“恒善救物”,而“无弃人”,“无弃物”,“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四十九章)“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六十二章)出于圣人之慈,乃能恒善而不弃,以道化天下、德被万物为己任,无论世人与万物善或不善,皆以道莅之,务使偕化于道,同登道岸。
于此可见,圣人之心者,大道之心也,慈母之心也,百姓之心也。简而言之,道德为心也。此为修真成圣的根本,为老子炼心法的究竟。
此“五善”乃善人者的内涵,是为玄德的显现,是为修真成圣的人生辩证法。从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及善结,而无辙迹、无瑕谪、无筹策、无关籥而不可启、无绳约而不可解,于是,足以显示大道玄妙的功用矣!
圣人之所以善救,乃在于他的五善:
一、“善行者无辙迹。”
善行为什么没有痕迹呢?原来圣人之行,非世俗之行,乃是善行于大道也。不论是有欲无欲、有为无为,是有形之行或无形之行,都是“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唯道是从”,(二十章)“唯施是畏”,(五十三章)而且“慎终若始”,(六十四章)寸步不离大道,时刻“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圣人的善行,乃是唯道。唯其唯道,方能善行。当圣人进入大道的至高境界,“居无为之事”(二章)能够“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三章)“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四十七章)自然是没有一丝行的车轨马迹,以其乃不行之行,大行不行也。
二、“善言者无瑕谪。”
善言为什么没有瑕疵过失呢?原来圣人之言,非世俗的言论,乃是善言于大道也。不论是出口之言,还是“行不言之教”,(二章)圣人皆是“言善信”,(八章)是不美的信言,而不是不信的美言,而且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其言其事,俱是“言有宗,事有君”。(七十章)言出于道,非道不言,所言都是有宗有根,信而有征,绝不故作“美言”惑世欺人,藉以渔利。因此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七十章)平淡简朴,所谓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也。至于大道的至高境界,乃是大言不言,不言而言,正是“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四十三章)
三、“善数者无筹策。”
善数为什么没有竹筹蓍策呢?原来圣人之数,非世俗之数,乃是善数于大道也。不论是有形之数,还是无形之数,圣人皆是处之以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十章)守“不争之德”,(六十八章)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抱“无名之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而且愿“损有余,以奉天下”,(七十七章)因而“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在度人的同时,完善度己;在化世的同时,完成化己。此之谓善数。
四、“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
善闭为什么没有门关锁钥而不可以开启呢?原来圣人之闭,非世俗之闭,乃是善闭于大道也。不论是有形之闭,还是无形之闭,圣人皆是闭之以道,“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非道不见,闭其可欲之心而不乱;“恒使民无知无欲”,(三章)“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乃是正本清源的正心法、洗心法、明心法也。《道德经》五千言,使世人明道知常,而避免“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不道早已”,(三十章)正是善闭的无上妙法也。既闭之以心、目、耳、口、鼻、身,要求“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防止“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五十二章)为道者的心口意、精气神,宜善于闭塞慎发扬,终身用之而不穷。如果任意开兑,以济世事,则终身不可救治矣!善闭乃能善积,而“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体现大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五十九章)的妙用。老子长寿术的奥秘即在于此。且又闭之以心,“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四十四章)当头三棒喝,发人猛省!“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痛戒:“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四十六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凡事以和为度,“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五十五章)于是修道而善于摄生、益生,无限吉祥矣。此乃不闭之闭,不闭自闭,闭之以心也。
五、“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结为什么没有绳索约束而不可以解散的呢?原来圣人之结,非世俗之结,乃是善结于大道也。不论是有形之结,还是无形之结,圣人皆是结之以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二章)“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七章)“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以其“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也。因此,“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以大道为一切言行的唯一标准,圣人守中抱朴,以贱为本,以下为基,“广德若不足”,(四十一章)而以“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三章)的历史教训,自警警人,凡事“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自然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上下俱化之于道,圣人与人民相忘于道术,相愚于大道。于是乎!修之于身,不断扩展,至于家乡,至于邦国,至于天下,庶几道化天下,道化宇宙,宇宙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宇宙万物与我俱结合于道,浑然一体,不可分解矣。此为圣人的善结,是乃传统大道哲学天人合一论的真谛所在。
得道的圣人道淳德溥,自然具此五善,而不假施为,以显大道的无穷妙用,神化无方,是以天下之人与宇宙万物,皆受其道德化育,超凡脱俗,同化于道。老子以此五善为纲,而以恒善救人救物为其大道的宗旨。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具此五善也。自“上善若水”,“故几于道”(八章)的七善,进而升华乎此至高境界,因而圣人恒善救人救物,而无弃人弃物。“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从而显现玄德的广被无极;然后,于普渡众生、善救万物、宇宙革命之中,完成自我人生的价值升华与终极关怀,是为修真的要妙,是为无上正等正觉,是为生命的究竟啊!
“是谓袭明”,此乃因袭大道之明也。大道宛如万古的一盏明灯,从修真成为圣人的个人来说,纵然长生久视,亦有终期,不过死而不亡罢。但是,薪虽可尽,火仍留传,明灯之道光朗照,始终不减不昧,代代相因相袭。
如果“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对师父不尊贵,对资鉴不珍爱,这种人自逞私智,刚愎自用,“虽智大迷”。在世俗的人看来,好似智慧高超,实是莫大迷惑,是谓智令智昏。此为大道至为精要至为玄妙的所在。
善为道者,正宜因袭此大道之明,而向具此五善的善人学习,求得自我的无上正觉与纯真完善;同时,不善的人,其迷误,其偏差,其前车之鉴,以之为自我的资鉴,认真地向反面经验、反面教员学习,进一步说,无论他人,或是自己,皆有正误成败的经验教训,可师可资,真切地把握要妙,痛绝虽智大迷之弊,从而稳健地行于大道。
——黄友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