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安娜的悲剧及悲剧根源 世界文学史最经典叛女
《安娜.卡列尼娜》被认为是托尔斯泰最伟大的作品。有人说它大体是一本写一个女人出轨最后死了的小说,这样的情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都因为爱情出轨,爱情破灭后自杀,但《安娜》之后主流评论界很少有人再谈《包法利夫人》,与《安娜》相比,后者更像一本情色小说。
对《安娜》比较多的评价是:安娜是一个敢于追求真正爱情与幸福的勇敢女性,她对无爱婚因的叛逆与反抗表现了资产阶级妇女自我意识的苏醒,她们渴望突破樊笼,追求自由和独立。
亦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家庭婚姻伦理小说,书的开篇便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书中至少描写了四种家庭模式:安娜与卡列宁,虚伪无爱的婚姻;安娜与伏伦斯基,爱情和欲望不能统一的婚姻;陶丽与奥勃朗斯基,丧偶式婚姻;吉娣与列文,交流沟通,爱意流动的幸福婚姻。
好书便是如此,读者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各有感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安娜”。
小说以安娜的名字命名,但安娜的故事只占一半篇幅,是书中的一条主线。另一条线则是列文的故事,列文的角色是托尔斯泰的自传式人物,他的很多经历都与列文相同,甚至整部小说中列文思想的变化,对哲学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追问都是托尔斯泰本身的思考。
他稍后写作的思想随笔《忏悔录》中的所思所想与小说中列文的思考有很多相同之处。
安娜家走向毁灭的悲剧与列文家逐渐明朗的幸福生活这两条线既不相互烘托,也不相互牵动,,它们各自独立平行发展,鲜有交集。如果把它们拆分开来,可以写成两本独立的小说。
当年托尔斯泰的编辑拿到书稿时,不理解托尔斯泰这样写的用意。曾致信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回信的大意是:如果你看得足够仔细,你早晚会发现这两线的内在关联。我想表达的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面对这个主题任何直接的描写都不能完全把它表达出来,所以我安排了这两条线。而真理,你能从这两线的间隙中悟道。
安娜与伏伦斯基的爱情进展很快。托尔斯泰没有着重表现这爱情是如何滋生并进一步热烈的,这爱如同火山喷发,只几个场景变幻,俩人已经炽热缠绵了。所有一见钟情的爱情大约都是如此,用不着铺垫,也来不及铺垫。第一次车站相遇,伏伦斯基觉得安娜身上有一种被压抑的生气,第二次舞会迷情,伏伦斯基彻底为安娜倾倒,第三次安娜为逃避伏伦斯基,匆匆返回彼得堡,伏伦斯基尾随而至,在车站对安娜诉衷肠,安娜再不能逃脱情网。
之后,俩人交往亲密被丈夫卡列宁发现,安娜没有隐瞒,直接摊牌。她在羞愧与自责中生下伏伦斯基的孩子,几乎死去,伏伦斯基为此开枪自杀但未死。安娜病好后,抛下一切,声名、地位、儿子,与放弃事业和前途的伏伦斯基私奔到国外。
两个成年人,分别为爱做出巨大牺牲,他们必定觉得这代价值得。这爱情不可谓不真挚,也不可谓不替对方着想,可一切在两人返回俄国后发生改变。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表述过男人对爱情的态度:爱情是女人的全部,却只是男人的一部分。回国后的伏伦斯基更多地关注于自我欲望的满足。他流连赛马,花天酒地,参加选举。上流社会没有因他的风流韵事对他关闭大门,他依然可以自由出入,甚至有贵族小姐想嫁给他。
上流社会可以宽恕男人,却绝不原谅女人,安娜真正失去了一切。贵妇绝不与她来往,连公共场合她也不能出席。她没有社交,见不到儿子,因为卡列宁始终不与她离婚,她只能做伏伦斯基的情妇。
伏伦斯基的爱情是她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人越怕失去什么,就越想把它攥得更紧。安娜的患得患失让伏伦斯基窒息。两人之间再没有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只有怨恨与争吵,伏伦斯基看安娜的眼神越来越冰冷,让安娜不寒而栗。
在吉娣与列文的婚姻里,吉娣很能设身处地为列文着想。列文陪她在莫斯科待产,离开农庄列文显得惶惶不安和无所事事,吉娣怕他无聊,劝列文去参加选举,还特意给他准备礼服,她还劝列文参加社交。结婚后,她开始打理家务,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有了孩子,她对孩子无比热爱。
安娜则千方百计地阻止伏伦斯基参加一切社会活动。她整天猜嫉他不再爱她,怀着怨气等待她,连他们的女儿也漠不关心。
安娜与伏伦斯基由爱生恨的过程,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丈夫在外工作或应酬,没时间陪妻子,妻子怀疑他有外遇,各种猜疑、喋喋不休、过分干涉他的自由等,以为绑住了人就是绑住了心,结果事与愿违。
浓烈的爱情转入平淡的婚姻,很多人都有种幻灭感。这时要做的不是互相攻击、抱怨,而应当更好地沟通,尊重对方的意愿,确定一个良好的相处模式。只有把对方的快乐放到与自己快乐同样重要的程度,才是让关系更和谐,婚姻更幸福的方式。
安娜为了维护美貌不愿再生孩子,她的美貌曾经俘获了他,她便想用美貌一直取悦他。
美貌对爱情的产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但进入稳定的关系,再美的人,对方也会审美疲劳,如何与对方良性沟通,保持爱意的流动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安娜学会放手,不纠结于小事,不要男人时时刻刻的陪伴,培养出一种专注的爱好,分散过度集中在伏伦斯基身上的精力,不让伏伦斯基天天做要爱情还是要自由的选择题,以他们原有的感情基础,以他们经历诸多挫折才走到一起的过程,这段关系绝不至穷途末路。何况,伏伦斯基相当有责任感,他在军队任职时,他的同事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在安娜的时代,女人缺乏人格独立和精神独立的土壤和环境,安娜是没落的贵族后裔,她没有财产,既缺乏独自生存的能力,也没有勇气离开男人生活。所以当时的女人更多的依附于男人。社会的大环境如此,安娜很难跳出这种桎梏。
安娜与列文两个人,表面上看似完全不同,安娜抛弃一切,追求爱情,最终以死收场。列文却一直在寻求生命的意义,一直不停追问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最终寻到他的真理,获得心灵的幸福。两人之间的相似点在于两人都忠于自己的内心,性格中都有真实的一面,安娜的真实,在于她不虚伪。当时的上流社会,贵妇人有情夫是司空见惯的事,她们一边与情夫交往,一边维持着家庭关系。但安娜无法接受这种虚情假意的生活方式,她选择与丈夫卡列宁摊牌。在没有与丈夫离婚的情况下,她怀孕生下伏伦斯基的女儿,并与他私奔。
她要爱情,所以她便选择了追随爱情,她忠于内心而非道德准则。
列文同样真实而忠于内心,作为贵族,他特立独行。他不喜欢待在莫斯科,不参加浮华的社交,所以他被嘲笑为“土包子”。待在乡下,他又不去参加贵族们组织的自治会,他觉得这样的机构形同虚设,根本不能为农民办实事。他不懂政治,在贵族们选举时的表现像个傻瓜。在他的庄园里,他从不摆老爷的架子,和佃户们一起干粗重的农活,想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找出一条减轻农民负担,让他们富裕起来的道路。
安娜和列文在他们各自的世界中,都是孤独的。
两个性情相似的人,只见过一面却惺惺相惜,追求的不同导致了结局的迥异。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解释安那与列文两条线并行的写作结构,每个人都既是安娜又是列文,安娜代表人往下堕落的状态,而列文则代表一个人不断向上仰望的状态。正如托尔斯泰在《忏悔录》中所写:人不是一个确定的常数,而是某种变化着的,有时堕落,有时向上的东西。”
托尔斯泰在《安娜》一书的扉页写下“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句话出自《圣经》,意思是人间的罪过只有上帝可以裁判,世人无权评论。在圣经的秩序下,安娜与伏伦斯基的出轨是“罪”,而基督教义中“罪的代价是死”。所以才会有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局,安娜卧轨自杀,伏伦斯基参军赴死。
托尔斯泰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道德家,把爱、无私、舍己作为自己的信念。他虽是摇摆不定的基督徒,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为维护公义秩序写作的宏大野心。所以安娜的死绝不是“世事无常”的偶然结果,也不是为了悲剧的美感而刻意安排。因为她的悖逆与堕落,她必须付出代价。托尔斯泰曾解释过选用这句卷首语的用意:“我选用这个提词,正如我曾解释过的,只不过是为了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就是:人们所做的坏事有其痛苦的后果,这不来自于人,而来自于上帝;安娜.卡列尼娜就亲身体验了这一点。”所以,深层次里,《安娜》是托尔斯泰一部探讨人类道德秩序的书。
那为什么托尔斯泰还要把安娜写得那么美好。在安娜未出场前,他通过列文的眼睛,已经描写了一位世上最美丽可爱的姑娘吉娣,可是安娜一出场,吉娣立即自叹弗如,在那场吉娣等待心爱的伏伦斯基向自己求爱的舞会上,托尔斯泰更是通过吉娣的眼睛描绘了一个美得出奇,浑身都发着光的安娜。正是这场舞会,伏伦斯基彻底为安娜倾倒,它成为吉娣的噩梦,也成为安娜悲剧命运的开端。安娜并不只是美,她还有很多其他优点,在她没有出轨之前,书中所有的人都喜欢她,读者也忍不住喜欢她。正是这样一个美好的人,她的死才会让人深深惋惜。托尔斯泰对安娜的这些描述,并非出于对她的钟爱,只是他作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怜悯。
在写作《安娜》前五年,托尔斯泰写过一篇题为《论婚姻和妇女的天职》的文章,文中说:
“男人的天职是做人类社会蜂房的工蜂,那是无限多样化的,而母亲的天职呢,没有她们便不可能繁衍后代,这是唯一确定无疑的……虽然如此,妇女还是常常看不到这一使命,而选择虚假的,即其他的使命……因而一个妇女为了献身于母亲的天职而抛弃个人的追求越多,她就越完美。”
于是美丽而热情的安娜终于如托尔斯泰所愿地,飞身扑向了飞驰的列车,去赎她的罪。
安娜的死并不是小说的结尾,她死后,托尔斯泰对她的死并未直接提及,而是通过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列文的哥哥简单地提到。反而用一章的篇幅来描述列文的精神觉悟,他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内心的安宁与幸福。列文是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人物,他在小说中找到的真理,或者说生命的意义,甚或至于他内心的安宁与幸福都只停留在小说中,现实中的托尔斯泰依旧在精神与实践上不断折腾。晚年时,他要将自己所有的财产捐给穷人,并放弃所有作品的版权,做一个农民,自食其力,过贫穷的日子,他的夫人不同意他的行为,同他喋喋不休地争吵,甚至以死相挟。1910年11月一个下着大雪的夜晚,82岁的托尔斯泰终于离家出走,11天后,他因患肺病死在一个火车站上,他死前的唯一请求是:不要让他的妻子出现在他面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