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书写青春答卷(让田野成为青春的起跑线)
金秋的晋中大地,平川、丘陵、山区,处处硕果累累,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味道,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田野书写青春答卷?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田野书写青春答卷
金秋的晋中大地,平川、丘陵、山区,处处硕果累累,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味道。
肥沃的土地上,一群青年职业农民以田野为青春起跑线,从躬身学习,到掌握农业生产要领,再到跻身农业生产的“带头人”,耕耘着属于“新农人”的田园牧歌。
这些满怀抱负的年轻人,从城市走向农村,将所思所学实践于田间地头,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他们的青春故事。
这些熟悉乡情、热爱农村、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家乡这片热土,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崭新活力。
这些懂技术、善经营的年轻人,在田野中相识,在交流中相互了解。投身农业的共同理想,让他们从单打独斗,走向联合互助,一起迎击市场的巨浪。
向田野进发
从山西省晋中市出发,向东南方,汽车行驶约二十分钟,一片一望无际的核桃林出现在眼前。按照导航,沿着田间硬化路,记者找到程子昂所在的晋中林果丰种养专业合作社,这里也是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的所在地。
“核桃林从父亲那辈就开始种了。”程子昂说,但过去这片核桃林他只来过两三次,2014年之前,他还在太原从事互联网行业。那时他觉得互联网才是风口,种核桃搞不出大名堂。
“当时地里道路泥泞,一下雨车就开不进来,上千亩的核桃林靠步行很难管理。而且村里环境也差,所以打心眼里不想回农村。”程子昂回忆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在悄悄发生着变化。田间泥泞的土路变成了柏油硬化路,村里的人居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国家这些年对农村持续投入,农村环境、交通都变好了,真正具备了投资的价值。”程子昂说。
农村新变,在外的游子酝酿着归心。
“你想不想回去?”“想!”“那一起回!”当思想的涟漪相互碰撞,涓涓细流演变为澎湃浪潮,返乡创业的决心便无法被阻挡。
2014年,程子昂开始回乡创业。“当时已经出现了青年回乡创业的热潮,我和创业者之间碰撞交流,内心的这种想法在不断强化。”他说。
“我终于横下一条心,返乡,干!”就这样,有着出国留学经历,在山西太原已经打拼多年的程子昂,又回到农村,重新成为一名农民。
青年走向农村的理由有很多,职业方向能和兴趣联系在一起,是幸运的。
因为蘑菇大棚种得好,37岁的黄超已成为晋中市太谷区远近闻名的“菌叔”。2008年,正在山西农业大学上大三的黄超开始在学校周边农村承包大棚种植食用菌。黄超自己也没有想到,上学时的兴趣实践会成为今后创业的“独家秘笈”。
后来,山西农业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让更多有志于农业种养的学子有了学习、交流、试验的空间。他也搬了过来。现在黄超已经种植了20个蘑菇大棚,事业越干越大。
“我是学农学的,这也是我的兴趣所在。上学的时候我就希望把所学专业和职业结合起来。”黄超说。
就这样,大学毕业后的他成为新一代的农民。最初家人觉得他上了大学还在农村种地,并不理解,总劝他能不能找个其他工作。随着“蘑菇”事业发展迅速,黄超也渐渐得到了家人的认可。
“现在不仅我自己在干,我还把父母、妹妹和妹夫都从湖北老家接了过来,一家人一起干!”黄超说。
鸿雁总要南飞,有些人走出农村,是为了更好地回归。
“只有在农村我才觉得踏实,我知道我一定会回来的。”在晋中市榆次区大伽南村,80后女孩武祝琴走在自己的果园里,天刚下过小雨,一颗颗青苹果上挂着小水珠,长势喜人。
武祝琴是在苹果树下长大的孩子,家里几代人都以种苹果为生。“小时候我喜欢让爷爷背着我去苹果地里,在爷爷的背上摘苹果吃是我童年最快乐的回忆。”武祝琴说。
2006年,武祝琴考上了北京服装学院,毕业之后,她与朋友一起在北京创业,做起了服装设计的相关工作。
在快节奏的北京生活几年后,武祝琴开始怀念农村的日子。一次在超市购物时,武祝琴看到一位老人抱着孩子在货架前挑选苹果,这个场景让武祝琴又想起了在爷爷背上摘苹果的日子。
从那时起,回家的想法在武祝琴脑海中愈发强烈,她开始每天不自觉地思考如何在家乡发展农业。
有一天,武祝琴终于不再纠结。回乡!从新开始!pagebreak
把根扎进泥土
回乡创业之路注定不会轻松,也不会一帆风顺。
程子昂不是学农学的,除了父亲传授的经验,仍然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有次在外和客商洽谈销售业务,对方见他并不专业,竟认为他只是中间商,不愿和他继续谈下去。还有一次,他在分享会上向农民推介核桃种植,农民见他还不如自己专业,纷纷离席,分享会险些成为“独角戏”。这些都让程子昂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感,种植、销售是一个完整链条,他本想从最擅长的销售入手,却事与愿违。
回到家的程子昂潜下心来,开始一门心思钻研起核桃种植,向父亲请教,向请来的果树专家请教,向雇佣的农民请教——他要自己成为核桃种植领域的专家。
作为专业的农学毕业生,黄超的创业路也不是一帆风顺。
“课本和土地是两个范畴,有了理论知识,不一定就能种好地。”黄超说,怎么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个过程他摸索了好几年。
2008年从学校毕业,一直到2012年,黄超一直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农民”。
“因为技术不成熟,种蘑菇赚不到钱,一个大棚可能还要赔两三万元。”黄超解释说,这并不是在学校学得不到位,而是实践中的影响因素更多,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尝试。
随着经验的积累,黄超建立了自己的生产标准和管理制度。2015年,黄超经营着一家自己的食用菌农业合作社,还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商标。他说,那时候才感觉自己真正地成长为一名职业农民。
此时,熟练掌握食用菌种植技术的黄超开始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那时候去了一些山区县帮助农民种植蘑菇,这也为我后来长期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开了个头。”黄超说。
用黄超的话说,农业虽是传统产业,可里边的门道多着呢。有时看似熟悉的农产品,想要做大做强却未必容易。
虽然从小在苹果园里长大,回到农村的武祝琴却一筹莫展,不知从何做起。“想要把小苹果做成大产业,需要在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打开新的思路,那时我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探索。”武祝琴说。
2014年,晋中市的一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给了武祝琴启发。“我原来做服装设计,深知品牌的重要性。农产品要做大做强,也必须有品牌支撑。要创品牌,就要树立鲜明的产品形象,要找准定位,锁定自己的用户群体。”武祝琴的创业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思路确定了,剩下的就是一步一步去执行。她以自己的小名“清清”命名成立了“清清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网上找到苹果供销商引进优质苹果种子;同时严把质量关,全面使用农家肥、生物制剂和有机肥以及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在销售端,武祝琴采用认养苹果树等“私人订制”的方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沉甸甸的收获
只要找准了方法,努力就会有回报。
从程子昂的父亲开始,经过两代人十几年的努力,他们从全国各地选育的1600多种抗冻、丰产样本,终于有一株发生芽变,适应于晋中当地气候特点的抗冻丰产核桃新品种诞生了!现在,这一新品种已经推广到6.4万多亩。
“一个农业新品种,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就培育成功了,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幸运,但如果没有这十几年的努力,也就没有最后的运气。”程子昂说,因为果树存在老化的问题,并且市场上的品种也在不断优化,他们的核桃树品种将来还会不断迭代。
除了新品种,新技术也在程子昂的推动下快速推广。现在程子昂的合作社核桃采收和初加工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只有拉枝、修剪、嫁接以及日常巡查、病虫害防治还需要人工,灌溉使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果树种植管理现代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身怀绝技”的“菌叔”黄超,成为很多学弟学妹心中的榜样。他的蘑菇大棚也成为许多农大学子的“实习基地”,每年,都有数百名大学生前来学习种植技术和大棚管理。
随着名气增大,前来取经的农户也越来越多,“菌叔”开始带动周边农户一同致富,以优惠价为农户提供菌包,并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黄超的重心从种植食用菌变成了“蘑菇导师”,开展培训、传授技术、帮忙销售……在种、收、销等环节为乡亲们提供一条龙服务。在他的帮助下,山西太谷、和顺、孝义等地的数千户农民搞起了蘑菇种植。
“乡村的发展,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坚持。与父辈不同,我们掌握技术、懂得管理。我们的梦想就在农村,虽然辛苦但也值得。”黄超说,未来他想继续带着学弟学妹研究食用菌,将种植技术向乡亲们免费推广,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在武祝琴的努力下,“清清苹果”也逐渐发展壮大,形成规模效益。“榆次苹果”在她的推动下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魏榆优品”作为区域公共品牌使用。自从有了自己的品牌,当地苹果收购价格比原来翻了2倍,农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从带动种植到雇工,武祝琴的合作社共帮助当地36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
除了创苹果品牌,农旅融合发展也是武祝琴的重要关注点。她的“清清苹果共享农庄”拥有两百亩果园,共种植苹果、无花果、柚子等200多种水果。农庄内还有露营、烧烤等休闲娱乐场地,不断吸引附近游客过来游玩、采摘。农庄内新开辟的草坪婚礼场地,也即将迎来一对对新人,满足年轻人举办特色婚礼的高品质要求。
除此之外,“私人订制”苹果树的销售模式也受到不少城里人的青睐。“订制人看得见树,摘得到果,不仅吃得放心,更增加了体验性。”武祝琴说。pagebreak
农村成为青年创业、就业的“蓝海”
农村田野间的微风,正在返乡青年心中掀起涟漪。
从北京的服装设计师摇身一变成为晋中市的职业农民,武祝琴也曾受到过许多质疑,面对那些不理解的目光,武祝琴总是笑着说:“我是在苹果树下长大的孩子,我有信心在苹果地里干出一番天地。”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统计,截至“十三五”时期末,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到1010万人,青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的农村并没有辜负归乡旅人的理想抱负,广袤的田间地头正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天地。
农业农村部在2021年8月发布的文件中提出,将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创业青年,及时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政策。
同时,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认定了1096个各具特色的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基地(园区)和200个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为返乡入乡创业青年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创业服务。
有了政策的鼓励支持,回乡创业的青年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干出了一番成就。发展个人事业之余,他们也在为更好的农村创业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2018年8月18日,在数十名青年农民的努力下,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成立。“成立之初,我们想把晋中市所有返乡创业青年和在基层务农的青年组织在一起,实现联合、融合发展,同时还能为乡村振兴事业,也为周边的农民做一些贡献。我们希望号召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现在我们已经有了91名会员。大家的农业生产经营,也从过去比较零散的状态,逐渐组织到一起,有了一个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机会。这种交流互鉴也帮助很多青年创业者规避了误区,少走了弯路。”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会长程子昂说。
“这个联合会是青年农民凝聚的平台,会员多数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仅33岁,通过联合会的运行产生更广泛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联合会会员的各个农业创新创业实体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试验田。”分管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的共青团晋中市委少工委主任卢艳俊说。
为了进一步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推进乡村振兴,现在当地以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为基础,又成立了晋中市服务“新农人”的双创联盟,成为当地凝聚农业人才的支点,推动了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在互联网时代浪潮的推动下,青年对于农业经济的数字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曾经远离网络的农村也正向数字经济产业迈出自己的步伐。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与应用,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数字化时代已经实现信息和技术共享,逐步填平了大城市与乡村的鸿沟,越来越多的互联网职业已经不再受到城市的限制。所以很多青年自然也就愿意返乡,在归属感较强、压力较小的家乡工作。”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耿晔强说。
新农人、新田地、新未来
随着农村创业环境全方位地改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断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较早投身农业的一批青年创业者逐渐成熟,“新农人”之间的传帮带效应愈发凸显。
多年来,黄超的大棚里不停有新的青年身影穿梭其中。他的许多师弟师妹都来到他这里学习蘑菇种植技术,黄超对于他们也是倾囊相授。经过他的悉心指导,不少学习农学的师弟师妹又投身到农业产业当中。“现在山西种蘑菇的年轻人,很多都是从我这里走出去的。”黄超很自豪。
在“新农人”的影响下,一些更年轻的面孔也逐渐出现在农村的舞台上,历经沧桑的黄土地迎来了崭新面貌。
今年,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又迎来了一位“95后”新会员。
毕业于美国特拉华谷学院农业商学专业的霍佳丽经过四年的学习,系统掌握了农业发展和经营知识。毕业后,霍佳丽毫不犹豫回到了家乡晋中市寿阳县。
“家乡对我来说,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我要把我所学的知识和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农人。”霍佳丽说,“回乡后,我和返乡创业的青年一起交流经验,讨论共同遇到的瓶颈,收获很大。”
“青年农民联合会的成员个个‘身怀绝技’。这些志同道合的‘新农人’,互通有无、信息共享,‘生’在泥土里,‘长’在田埂中,在农村广阔天地中担当作为。”卢艳俊说。
晋中市委书记吴俊清认为,这批年轻人敢于打破传统常规、突破固化藩篱、勇于探索创新、实现破茧重生。
“返乡青年与其父辈们相比更懂技术、擅管理,也更懂得团结协作,他们拥有更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懂得对农产品进行品牌化处理,善于运用电商与冷链物流,懂得把村民组织起来抱团取暖、合力创业,所以有了新农人的加入,可以帮农村解决产业规模小、力量弱、资金少等问题,赋予传统农业全新的活力。”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耿晔强说。
2021年12月2日,新电商拼多多发布了《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报告显示,在拼多多平台上,1995年之后出生的“新新农人”已经成为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崭新力量。截至2021年10月,该平台的“新新农人”数量已超过12.6万人,在涉农商家中的占比超过13%。
如今,乡村里不断涌现的新农人,正在广阔的新田地上茁壮成长。
未来,这里将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记者詹彦、许雄、陈志豪)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