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七绝诗 王安石的一首七绝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文人墨客所标榜的传统,也强调了文学创作和生活经历的关系。比如李白18岁就出川壮游,柳永也在年轻时四处闯荡,从而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文人墨客们也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宋代一位诗人非常强调重道崇经、经世致用,既从山川风物中获得灵气,也深刻地体察客观事物,但是他更重视学习圣贤的名篇,并继承和发扬其光荣传统。下面分享王安石的一首七绝,含蓄委婉,尾句更显情感深沉。

王安石七绝诗 王安石的一首七绝(1)

孟子

北宋: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王安石七绝诗 王安石的一首七绝(2)

王安石出生于儒者家庭,叔祖和父亲都曾进士及第。受到家庭的影响,诗人的科举之路也以儒家经学为主。他一生最崇拜孟子,不仅熟读《孟子》全文,还在其诗文中经常引用孟子的名言。

诗的大意是:古代圣贤孟子早已去世,他的魂魄也无法找回,只有他的遗作永世长存。每次阅读其经典,就能想见他生前的风度与品格。不怕被人视作迂腐,因为有孟子安慰自己,从而让寂寞的灵魂充满活力。

王安石七绝诗 王安石的一首七绝(3)

首句表达对圣贤的怀念之情,“沉魄浮魂不可招”。人生苦短,古代的圣贤也无法长生不老。“不可招”三字,表达出诗人的追忆之情。诗人曾经一度与《孟子》这本书朝夕相伴,甚至睡着了,还舍不得丢下书。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王安石很受启发,年轻时走过很多弯路,虽然吃苦遭罪,但也为他后期的仕途发展打下了基础。当他担任宰相后,诗人就非常注重修订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王安石七绝诗 王安石的一首七绝(4)

接下来就阐述了自己的读书感想,“遗编一读想风标”。虽然在别人眼里,那些古书都是老古董,但是诗人却视如珍宝。每次读后都有一些新的感受,也更加坚信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风标”二字,表明作者已经将孟子当作楷模,非常崇尚其高贵品格,并且要推行其思想。孟子主张,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王安石也积极深入基层考察,并非常体恤民情,他的一些言论虽然看似尖锐,又感情激越,其实都彰显出诗人对北宋王朝命运的深切忧虑,并迫切希望彻底革新,以早日实现心中的宏愿。

王安石七绝诗 王安石的一首七绝(5)

后两句抒发感慨,表达出无人可诉的孤寂心情,“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诗人虽然大力推行自己的主张,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就连才子苏轼也反对。

或许他的步伐太快了,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也缺乏支持。于是作者倍感焦虑,更加觉得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唯我独知古人心,所以他就更加觉得自己似乎与孟子可以心心相印了。诗人不怕自己被人视为“迂阔”,因为古人和自己的抱负非常接近,也有共同的孤独感。

王安石七绝诗 王安石的一首七绝(6)

王安石的这首绝句非常含蓄,诗人在前进途中遇到重重阻碍,心中充满了孤独感。世人无法理解他的主张,朋友不懂他的抱负,只好在书中寻找慰籍。

王安石还曾读过柳宗元传,作者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虽然没有贬谪的痛苦,但年轻时也有背井离乡的经历,所以非常同情他的不幸遭遇。所以诗人也感觉自己像柳宗元那样处于困境,又无所用于世,只能自强,以求区别于后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