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年轻人得甲亢(有一种病死亡率达70)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糖尿病都是属于内分泌疾病,但两者之间有着一些因果联系。只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当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会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这种激素在葡萄糖代谢中具有双重作用。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情况下,小肠会多吸收葡萄糖,肝脏多分解糖原,引起高血糖症。
你知道吗?糖尿病的死亡率高达70%,位居世界第三。而糖尿病至今无法治愈,它会扰乱患者各个系统,并通过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各种并病症和代谢紊乱。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均有家族遗传倾向。如果患者免疫系统被破坏,胰岛β细胞的也会随之受损伤,从而引发糖尿病。
甲亢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危害?
1、(1)引起糖尿病:甲状腺激素可以拮抗胰岛素的作用。甲亢时超生理的甲状腺激素含量拮抗胰岛素的作用更强,并且可以促进肠葡萄糖的吸收及促进糖原异生,因此引起血糖增高,导致糖尿病。这种糖尿病是由于甲亢引起,故可称为继发性糖尿病。甲亢引起的糖尿病在甲亢病情控制后,不予降血糖药物治疗,血糖即可完全恢复正常。
(2)甲亢和糖尿病并存:甲亢和糖尿病都和家族性遗传有一定的关系。这两种病的基因缺陷往往发生在同一对染色体上,因此可能会连锁在一起遗传给后代。在临床上,两种病同时发生在一个病人身上的病例并不少见。这种糖尿病属于原发性,不是继发于甲亢。在甲亢病情控制后,糖尿病依然存在,不予隆血糖药物治疗,血糖不能降至正常。但是,甲亢可以加重糖尿病,使血糖进一步增高,故控制甲亢对减轻糖尿病也很重要。
2、对生殖系统及性功能的危害:
女性甲状腺患者,不少人会引月经紊乱、闭经及不孕等表现,如果怀孕后也是容易胎儿发育不良、流产、早产及死胎等现象,男性甲状腺患者易导致性欲减退,阳痿,精子数量减少,早泄,造成不育。
3、引起心血管病:因为心肌细胞上T3受体较多,所以心血管系统对过量的甲状腺激素的反应强烈,导致心脏耗氧增加,心脏的负担加重。甲状腺激素长期作用心脏,容易导致心悸 、气促、稍活动即明显加剧。重症者常有心律不齐 ,心脏扩大, 心力衰竭等严重表现。
4、对消化系统的损害
甲亢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甲亢的消化系统表现一般病人为多食易饥,胃纳亢进,由于甲状腺激素直接作用于胃肠,肠胃蠕动快,消化就吸收不良。
5、对精神、神经系统的损害:甲亢会让人引起忧郁、狂躁等精神失常。轻度甲亢患者会出现,紧张、急躁、易激动、失眠等症状。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的可引起甲状腺危象,全身衰竭等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6、甲亢对运动系统的损害:甲亢导致肌无力、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对骨骼的损害:骨膜下骨形成及肿胀、甲状腺杵状指、以及钙磷丢失导致骨质疏松。
甲亢的治疗方法
甲亢治疗有三种方法,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碘治疗和手术治疗。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适应范围广,无论大人小孩,男性还是女性,轻症或者重症甲亢,首次发病还是甲亢复发,孕妇或哺乳女性甲亢都可以用药物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有两种——咪唑类和硫氧嘧啶类,代表药物分别为甲巯咪唑(又称“他巴唑”)和丙基硫氧嘧啶(又称“丙嘧”)。
药物治疗适合甲亢孕妇、儿童、甲状腺轻度肿大的患者,治疗一般需要1~2年,治疗中需要根据甲状腺功能情况增减药物剂量。药物治疗有一些副作用,包括粒细胞减少、药物过敏、肝功能受损、关节疼痛和血管炎,药物治疗初期需要严密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尤其是粒细胞缺乏,需要告诫患者一旦出现发热和/或咽痛,需要立即检查粒细胞以便明确是否出现粒细胞缺乏,一旦出现。立即停药急诊。药物治疗另一个缺点是停药后复发率高,大约在50%左右。
2、放射碘治疗
放射碘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属于破坏性治疗,甲亢不容易复发,治疗只需要一次。
放射碘适合甲状腺中度肿大或甲亢复发的患者,医生根据患者甲状腺对放射碘的摄取率计算每个患者需要的放射剂量。放射碘对孕妇和哺乳妇女是绝对禁忌证。由于放射碘的作用有一个延迟作用,随着时间随诊,甲减发生率每年3%~5%。放射碘治疗不适合有甲状腺眼病的甲亢患者,因为治疗后眼病可能会加剧。
3、手术治疗(开刀术和微创术)
手术治疗适合那些甲状腺肿大显着,或高度怀疑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或甲状腺肿大有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者。手术前需要用药物将甲状腺功能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前还需要口服复方碘溶液做术前准备。
微创:免疫介入修复疗法,由全身免疫系统,到局部甲状腺滤泡细胞,全面实现修复平衡,既能达到快速消除症状,稳定甲功指标,更可以恢复自身对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调节,摆脱药物依赖。
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甲亢,合理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情,多锻炼身体等等。如果得了甲亢,也不用害怕,务必要及时的去医院治疗,甲亢是能治好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