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立责任对内立本事(教训管一时引导方长久)
受疫情影响,幼儿的户外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小区的游乐场,只有寥寥数人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男孩戴着口罩在踩漫步机,他来回晃动,显得很是兴奋可能是下来时没注意,晃动的铁摆腿撞了小男孩一下,孩子哇哇大哭旁边玩手机的妈妈见状抬起头来:“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小心,你就是不听,看你以后能不能长点记性”小男孩并没有停止哭泣,年轻的妈妈拉起男孩的手说:“别哭了,还男子汉呢,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儿心,一天到晚折腾”母子二人渐渐走远了,但仍然能听到妈妈在教训着孩子,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对外立责任对内立本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外立责任对内立本事
受疫情影响,幼儿的户外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小区的游乐场,只有寥寥数人。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男孩戴着口罩在踩漫步机,他来回晃动,显得很是兴奋。可能是下来时没注意,晃动的铁摆腿撞了小男孩一下,孩子哇哇大哭。旁边玩手机的妈妈见状抬起头来:“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小心,你就是不听,看你以后能不能长点记性。”小男孩并没有停止哭泣,年轻的妈妈拉起男孩的手说:“别哭了,还男子汉呢,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儿心,一天到晚折腾。”母子二人渐渐走远了,但仍然能听到妈妈在教训着孩子。
教训只能带来恐惧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被家长教训很平常,“见到老师要问好,不然老师不喜欢你,知道了吧”“以后再欺负小妹妹,妈妈就不要你了”“以后再乱扔玩具,我就把你的玩具都送给别的小朋友”……家长的教训看似理直气壮——我这是在教育孩子,也看似无可厚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应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但上述教训会让幼儿从中学到什么呢?不问好,老师不喜欢;欺负妹妹,会被抛弃;乱扔玩具就会失去自己的玩具……而这种被讨厌、被抛弃、失去玩具的后果,更多是让幼儿感到恐惧。
感到恐惧的幼儿,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行为,那是因为他们想到了家长严肃的表情和扬起的巴掌。在一些家长眼里,让幼儿害怕,就能让他们长记性,从而慢慢懂道理。其实,害怕是一种情绪。在这种情绪下,幼儿的行为看似符合家长的“标准”,但他们的情绪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压在了心里。而且,幼儿并没有从中学会人际交往、正确的表达、整理物品等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教训看似是在教育幼儿,其实更多是家长情绪的一种发泄,是对幼儿的伤害。
教育的前提是理解幼儿需求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和生活实践,对幼儿进行的正面引导和积极影响。对幼儿的言传身教不是无目的的,也不是任性地我行我素,其前提是要有正确的儿童观。儿童观既有对儿童天性、特质、发展、地位和权益的认识,也有对儿童个体差异、学习特点的看法和态度。如果家长只是高高在上,无视幼儿的尊严、真实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幼儿的生活,依据自己的“教育信条”教育幼儿,都可能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
上述游乐场中,幼儿之所以哭泣,只不过是想获得妈妈的关心与安慰,但结果却被妈妈教训,幼儿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难过的情绪也没有消失。更重要的是,幼儿既没有从这件事中学会正确表达情绪,也没有学会正确下漫步机的方法。下次碰到类似事件可能还会闹情绪,还会被铁摆腿碰到。正确的儿童观,关键是要尊重幼儿,平等与幼儿交流,少讲道理,多让幼儿体验、感受;让幼儿自由表达看法,给幼儿更多的选择权。
对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具体情境
幼儿心理认知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他们往往依靠头脑中的表象,或者是一些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因此,具体情境中的言传身教和生活实践是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
对幼儿来说,缺乏具体情境的“言传”,很容易让幼儿听了就忘了,或者不明所以。因此,对幼儿不要简单“言传”。当教训幼儿时,其实他们根本听不懂家长在说什么,他们脑海里主要的问题就是“妈妈还爱我吗”“爸爸会不会打我”“今天真难过”。教训幼儿无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而“身教”的意义在于家长对幼儿有什么期望,首先要做到、成为那个样子。家长见到熟人热情打招呼,不小心碰到别人说声“对不起”,别人帮助了自己真诚说句“谢谢”,尽管没有刻意教育幼儿要懂礼貌,但幼儿已经从中学会了如何礼貌待人。
上述游乐场中幼儿被教训,如果家长换个角度:“妈妈知道你很疼,告诉妈妈,刚才你是怎么碰的啊?”“下次再玩的时候,一定要等这个摆腿不动后再下来,来,我们试试看。”也可以引导幼儿阅读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适用人群,哪些器材不适合幼儿。妈妈用充满爱的语言和动作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幼儿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从中学会正确下漫步机的方法。
这种“理解感受—满足需求—方法引导—积极鼓励”就是家庭教育的正面引导和积极影响。面对幼儿的问题,家长要学会从积极的方面来考虑,从正面意义上接纳、引导幼儿。反之,被家长教训,幼儿会产生强烈的无力感,使他们对父母的感情产生怀疑,带来情感上的伤害,最终会造成亲子之间关系的疏离。也有的幼儿为了避免挨训,变得循规蹈矩,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但失去了幼儿本应有的好奇与童真,这都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
教训与教育,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体现的理念却差异很大。教训重在家长的感受,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处理方式,追求一种即时性的效果,忽略了幼儿的真实需求,而教育重在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一种有目的的引导,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影响,也是家长和幼儿共同成长的过程。
(作者系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教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03月08日第4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