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真实武功水平(孔子武功到底有多高)

关于孔圣人是否会武,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北大教授、圣裔孔庆东就说“孔子靠一身武艺闯江湖,要是没个三下两下防身,在那个混乱年代,还想周游列国?岂不是早被人灭了。”其实这是个想当然的说法,不能说不会打架就不能闯江湖,武功不高但是江湖上混的顺风顺水的有的是。

金庸在《笑傲江湖》中借林震南之口说道:“江湖上的事,名头占了两成,功夫占了两成,余下的六成,却要靠黑白两道的朋友们赏脸了。你想,福威镖局的镖车行走十省,倘若每一趟都得跟人家厮杀较量,哪有这许多性命去拚?所以嘛,咱们吃镖行饭的,第一须得人头熟,手面宽,这‘交情’二字,倒比真刀真枪的功夫还要紧些。”

孔子闯江湖,也靠人头熟,手面宽这两条。《论语》中说他曾“困于匡,厄于陈蔡”,生命受到了严重威胁,可是无忧无惧。

孔子有一次带团走到匡地,被当地人拦住,把他认成仇人阳虎。阳虎曾经跟当地人有过节,当地人正想报复,就把孔子围住,五天不让走。还想把他抓住(拘孔子益急),学生们都害怕了,但是孔子不惧,还给他们上课:文王不在以后,他把儒家文化传给了我。既然传了给我,说明我就死不了。区区几个匡人(林语堂谓之村民),能奈我何?然后派人去卫国(匡在卫国辖区)弄个路条,解了围。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围了五天。为啥要围五天?按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那还不是二话不说拔刀相向,说明双方动过武,当地几个村民没占便宜。但是人多,孔子一行也出不去。后来匡人加派了人手,发动二次进攻,弟子们挡不住,害怕了,但是孔子毫无惧色,还给他们讲了一番摸不着边的大道理。还特意说出自己的师承:周文王。我的武艺都是跟周文王学的,他们动不了我。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跟卫灵公攀交情,“使从者臣于卫,然后得去”。既然跟老大攀上了交情,谁还敢动他。

孔子真实武功水平(孔子武功到底有多高)(1)

陈蔡之间就更为危险。孔子一行被围在荒郊野外,进退不能,饭也没得吃,好多人都病倒了,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一帮人无法可想,就这么耗下去的话眼看就要都报销在这块了。所有人都萎靡不振,只有孔子弦歌不缀,还口若悬河给一帮人讲大道理,不想大家都听得毛了。饭都吃不上你说这些没用的干毛啊,还不赶快想办法怎么能脱困。

果然子路怒了,当先发难:“原来一个口口声声坚持理想的人也有混的穷困潦倒的时候啊?”孔子说:“一个有理想的人也不免会混的穷困潦倒,但他会在这种穷困中忍耐等待以图崛起。那些没有理想的人就不能忍耐等待坚持到最后一刻,他会放弃理想,逮啥做啥。”子路问这个问题是说,你一辈子坚持的东西让你混到有家不能回,工作找不到,饭都吃不开,处处受排挤,你现在跟人服个软,就说不去楚国了,人家就会放了咱们。你这是拗那门子劲啊。世道这么乱,装那啥给谁看?孔子意思,我是不会轻易改变我的决心的。我认为对的东西,我就要坚持到底。

打发走子路,子贡也是一脸愤愤之色。子贡就比较不好打发了。因为这个人轻易不显露。孔子说话也很小心,很客气:“小赐啊,你是不是觉得我文化挺高而且见多识广?”子贡说:“当然是啦。难道你不是这样子吗?”孔子说:“你错了。我做事都是一根筋。”子贡是神马意思呢?老师啊,你不是挺能耐么,全天下人都说你是打工界的大牛,可是为啥也混这么惨呢。孔子告诉他,我不牛。我并不如外界传言的那么玄乎。我只是能坚持我的理想,一条道走到黑,别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言外之意,你不要以为我有啥脱困的好办法,其实我也没有,办法还要大家想。

孔子真实武功水平(孔子武功到底有多高)(2)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河道狭险,才显船家能耐。说完孔子便派子贡去楚国求援,楚昭王派了一帮士兵,帮孔子解了围。任何较量,都是实力的较量。批判的武器,永远不如武器的批判。大兵一到,这帮围困者就都软了。还是靠人头熟手面宽解决问题。

关于圣人会武,人们大多想到《史记》。太史公典有明文:中国言六艺者皆折中于孔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箭和赶车都是技术活,都需要一个好身体。射箭需要强有力的臂膀,精确的瞄准,麋鹿行于右目不转瞬的定力;赶车需要巧妙的平衡技巧和协调能力,以及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勇气。那时候打仗中原人不骑马,上陈杀敌都是坐车。一个武士的武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这百八十斤能不能顺利回家,基本都掌握在司机手上。赵国的始祖赵父就是靠马车赶得好起家的。当时赶马车也是高工资,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孔子就说,要是有人给我个官当,让我赶马车也行。

但是孔子跟人动手的机会很少,史书也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就让人觉得他不是个能打架的人,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认识。只是因为人家文化太高,所以把武艺给忽略了。一个人在一方面水平太高,就会让人把他其他略逊的方面给忽略掉,历史上不乏其人。茶圣陆羽就是倒地中枪的典型。陆羽文才横溢,写了好多书,却只有《茶经》出名。所以世人就知道他是个喝货,其他一概不显,这让人从那说理去。

还有金庸先生。凡人只要说起金庸,马上脑子里就会蹦出几个字:写武侠小说的。他就是靠写武侠发的财。其实这真是最大的误会。金庸的钱不是写书挣的,写书根本挣不了那么多钱,跟金庸齐名的梁羽生古龙书写的比他还多,可是也没发多大财。人家的钱都是做生意挣的,也就是办明报。换言之,金庸的商业头脑不亚于他的文学才能,或者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就因为武侠小说写得太好,文名太甚,所以就把经商这个最基本的发财手艺也被人忽略了。

孔子真实武功水平(孔子武功到底有多高)(3)

孔子出身名门,殷商贵胄之后,身长九尺六寸,江湖人称“长人”,也就是“孔大个儿”。这一点继承了老爸的基因。他爸是个武士,身长十尺(那时一尺约为现在20厘米,十尺就是两米)。据言在一次战斗中打了败仗,大家伙都往回跑,他爸手托城门把大家放了回来自己才进城,侠义精神尽显。孔子从小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老了以后跟人说,我年轻时出身不好,学了很多手艺。对于一个从小靠体力劳动谋生的孩子而言,练点武艺强身健体是理所当然的事。起码不受人欺负。史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还有说孔子“力能扣关”“力能搏牛”,这些就是明证。

我们看到的孔子,已经是《倚天屠龙记》时代的张三丰,开宗立派,弟子三千,不大跟人动手了。张三丰遇到少林寺带一帮人上山逼宫,赵敏带一帮人上山灭门,都能不出手就不出,不是不能打,也不是不敢打,而是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孔子也如是。他晚年周游列国,带了一帮文武弟子到处找工作。文章好的子游子夏,武艺好的子路公良孺,嘴皮好的子贡子我,换言之,组团忽悠各路诸侯,核心竞争力便是“仁道”思想。也就是有话好好说,不要动不动打打杀杀。既然如此,那么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能动手,否则把名声传了出去,以后还怎么在江湖上讨生活。但是不动手不意味着不能打。能打但是不打,这才是大宗师风范。一代宗师里赵本山说:打打杀杀的事情,就不要干了。你老了,混点名声不容易。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的唯一一次有记载的出手,就是收子路。

孔子真实武功水平(孔子武功到底有多高)(4)

那时候孔子三十一岁,刚刚开门收徒,还没有开宗立派。子路时年二十五,正是什么都想做但是什么都做不成的年龄(王小波语),靠野路子和自身优越条件以及刻苦练功悟了一套剑术,就想来踢馆,想乱拳打死老师傅。可见开宗立派,何其之难。《倚天屠龙记》里面,谢逊打遍天下罕遇敌手,狂的不可一世,说到张三丰,也是自愧不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山上人。他说,张三丰能以一己之力开宗立派,定有出众之能。以谢逊之英武,尚且只敢拜在明教山头,托他人庇翼。

一天下午,落日西斜,金黄的阳光穿过细微的灰尘若隐若现的漂浮在房间里,孔子舞剑完毕,正在家里读书,准备明天的功课,子路来了。子路初见孔子,礼毕,分宾主落座。孔子看着这个满脸络腮胡张口下三路的年轻人,心情荡然。子路戴着鸡冠帽子,请注意是公鸡,不是母鸡,佩着玉。上有野猪纹饰。请注意是公猪不是母猪。古人云,谦谦君子,温良如玉。可是看这哥们的架势,一点都不温良,也不谦虚。戴公鸡帽子,佩公猪玉饰,显示出主人一个明确的性格特点,好斗。

我们上古神话英雄人物都是屠龙打虎,希腊神话的英雄人物都是宰野猪。由此或许可以溯源,我们古人也是以野猪来标识动物凶猛的。什么时候成了降龙伏虎,也不晓得,或许是觉得,宰猪格调不高,品位低下,有损英雄形象吧。试想,武松打虎,何等英武,要是武松宰猪,岂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虽然猪比虎据言更难搞定。

孔子真实武功水平(孔子武功到底有多高)(5)

孔子问道,子路先生,请问你平时有啥爱好吗?子路同学是个说话不过脑子的老实人,性鄙,鄙者,偏远之地,引申为粗俗浅薄,用现在的流行词汇,就是“虎”或“彪”。子路说,我没啥喜欢的,就是喜欢打架,以武会友,对剑术比较精通。孔子再问,念过书吗。什么文化程度啊?

子路一下子咽住,喘了一口粗气,缓了过来,要这些虚的有用吗,能不能干试试就知道了嘛,做人要看实力,念书管啥用啊。孔子心里那叫一个乐,号准了脉就好办。用个行话,找到刀口就行。于是乎孔老师一套高谈阔论,学习怎么会没用呢。一个老板没个有内涵的手下就会失误,一个骨干没个有文化的朋友就会犯错。训练野马不能没有鞭子,张弓射箭不能对着自己。切割木头放上墨绳就会平直,一个人听从别人的劝告就会明白。好好学习,认真思考,还有什么做不成的呢。毁谤贤德之人,厌恶有道之士,那就离倒霉不远了。所以君子不能不学习啊。

子路不甘心。子路说,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竹子,生来不用矫直,就会挺然翘然,砍断削成箭杆,就能射透牛皮。要是人人都像竹子这样,还用得着学习吗。言下之意,我是天才,生来就会,不像你们这些愚氓,不学习就不懂。我能我就牛,不招人妒是庸才。

孔子这次直接秒杀之,用的是顺水推舟,从营销学的观点就是,你如果想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那么你首先就要认同对方的观点。孔子说,你说的不错,我完全赞成。可是如果能在箭尾装上羽毛以加强准确度,把箭头磨得锋利点以增强穿透力,不是更好吗。“其入之不亦深乎”?学习就是一个增有余而补不足的过程。你能,学习会让你更能。你不能,学习会让你能。子路听完,双手抱拳,一揖到底,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以后我就跟你混了。

孔子真实武功水平(孔子武功到底有多高)(6)

史书所记,微言大义。其实我们或许可以想见,孔子是用了高深的武功将子路降顺的。孔子十五岁开始练武,三十岁学有所成,三十一岁开门收徒,可谓内外兼修。此时他既无名气,也没资历,江湖上也没有老大罩着,全靠一身本领闯江湖,子路来踢馆了,三言两语就能打发掉?看过《一代宗师》叶问收徒场面就知道,不露一手想在江湖立足,基本不可能。更别说在春秋那个尚武重义,民风彪悍的年代。

与孔子同时的武术家,司马迁说了三个人:曹沫,专诸,聂政。从这几个侠客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那种荒蛮、勇武、直截、虎虎生气的时代氛围(刘国重语)”。

曹沫鲁国人,勇猛有力,在鲁庄公手下作事。可是武功高并不意味着会打仗,连败三仗,鲁庄公就跟齐桓公求和,二人正在台上签和约,曹沫提把匕首上去就把齐桓公劫持了,齐桓公身边一干护卫根本来不及救护。齐桓公问,你想干啥。曹沫说不干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齐桓公许诺之后,曹沫扔掉匕首,面不改色下了台,就像啥事没有发生过。桓公那叫一个气,想毁约,管仲说不能,咱不能失信于人。于是照合同办事。其实管仲多会儿守过信,跟人合伙做个小生意还要贪污,出去打个仗还要当逃兵,他是看到曹沫高强的武功,害怕了。大庭广众之下就能把齐桓公劫持了,要是惹毛了他,以后晚上还睡不睡觉了。

专诸,吴国人,给公子光打工。公子光想杀吴王僚,请吴王僚吃饭。吴王僚带了卫兵从王宫一直排到公子光家里,台阶上房间里全是吴王僚的人,手持长矛,两旁侍立。喝得差不多,公子光躲了出去,放专诸。专诸装成厨师,端了一盘鱼出来,鱼身里面藏了一把短剑。走到跟前,把鱼一扔,抽出宝剑,一击而中。吴王的卫兵也把专诸杀死,公子光的人出来,把吴王僚的人尽数歼灭。后世剑术家于是为了这把宝剑也是腥风血雨,这把剑就是鱼肠剑。

聂政更是强悍。聂政本是一个屠夫,在街上摆摊卖肉。卫国的严仲子跟韩国的侠累有仇,就找到了他,让他把侠累杀了。聂政单骑入韩,提了一把长剑到了侠累府门。侠累正坐在府中办公,身边带刀持枪的卫兵相当多,可谓戒备森严。聂政从大门进去,直接走到台阶上,将侠累刺杀。左右卫兵大乱,一齐涌上,聂政边战边喊,杀了好几十人,然后自杀。这个场景后来成为无数武侠电影的经典片段,百演不厌,观众也是百看不厌。金庸写萧峰大战聚贤庄,不能说没有受此影响。

孔子真实武功水平(孔子武功到底有多高)(7)

孔子对自己的武功颇为自诩,也从他的日常话语可以看出来。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可以吗。孔子说,那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刘国重说,孔子“以直报怨”之语,所体现的,便是武侠精神。达巷党(达巷,党名,党,行政规划区名,一党五百人。此地民风奸猾,不服礼教)有人满大街叫嚣,跟孔子挑衅,听说孔丘很牛,什么都知道,可是他有一项拿得出手的绝活吗。孔子听说后,放出话来,我能有啥绝活呢。或许会射个箭,或许会赶个车。射箭吗,算了吧。还是赶车吧。史书没有下文,我们可以想见,达巷党人没有应战。孔子意思,射箭太武了,一不小心容易伤人,比比赶车怎么样。赶车也能看出武艺高低来。孔子从来不说怪力乱神这些东东。不说不代表不知道。只是不想说而已。因为他搞的是以德服人,以礼教人,不是以武慑人。

孔子威而不猛,恭而安。是什么让一个身材魁梧面貌出众的人看起来会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安详,都是内涵休养到家所致。貌似美国林肯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在四十岁之前不能为自己的相貌负责,那么他情有可原;可是如果他过了四十岁还不能为自己的相貌负责,那么他罪无可恕。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他的相貌会随着他的涵养、气度、经历、学识、环境等等特征而长成自己希望的样子来。孔子的形容,毋庸讳言,长的不敢恭维,可是他经过几十年“修身”,将自己塑成一个威严安详的人。

孔子的武学被继承的极少,许多人都学了他儒学的东西。儒家的修身,就说的文武双修,内外兼修。没有一个好身体,那做啥都是白搭。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些学派传承的都是孔子的文化思想,对于“武化”思想却鲜有发挥。传承了孔子剑术思想的漆雕后继乏人,没有走出一条新路子(章太炎考证漆雕之儒:其学废而间里游侠兴),被更注重实战的墨家压了风头。有人考证,被称为儒家圣经的《论语》这本书,就是子游子夏之徒编写的,而子游子夏皆以文显,对武学一窍不通,所以在书里对武学的记载也是惊鸿一瞥,需要我们拨草寻蛇,去寻其真意。

孔子真实武功水平(孔子武功到底有多高)(8)

鲁迅说,儒者,柔也。儒以柔进取,道以柔退却。孔子的儒学思想影响了几千年,到后来他的侠义精神和尚武精神却没有在各位大儒之间传承下来,而在江湖上生根发芽,这就是他常说的“失诸朝而求之野”吧。

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事迹,都被司马迁写在《史记》里。《史记》一百三十篇,孔子及其弟子就占了两篇。司马迁对孔子极为推崇,他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文如其人,我看了孔子写的书,想象了他的为人。孔子只是一介布衣,却能把六艺发扬光大,“可谓至圣矣!”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向来为国学爱好者必读书目。但是好多读者困于古文字底子薄,看古文很吃力,有“词不达意”之惑。吉林文史出版社为此组织了大量专家学者,精准翻译了这套白话版史记,译文优美,装帧精美,一共四卷,原价298,现价只需一个零头,99,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