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抗日纪念碑(位于渝中区上纯阳洞13号的抗建堂)

重庆日报客户端 周尤 实习生 董智琴

雪峰山抗日纪念碑(位于渝中区上纯阳洞13号的抗建堂)(1)

▲位于渝中区上纯阳洞十三号的抗建堂。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旧址资料

位于渝中区上纯阳洞13号的抗建堂,是抗日战争时期利用中国电影制作厂拍摄场地修建的,是专供映、演电影和戏剧的剧场。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郭沫若、田汉、曹禺等一大批文化界人士,把抗建堂作为团结进步文艺力量,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活动场所。中国万岁剧团、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艺社等著名话剧团体及郭沫若《棠棣之花》《虎符》、曹禺《北京人》《雷雨》、吴祖光《牛郎织女》等经典话剧在此上演,让抗建堂被誉为中国话剧的圣殿。

讲述人

重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 黄晓东

不久前,在抗建堂看过话剧《雾重庆》后,一位观众在朋友圈写道:《雾重庆》,永世的经典。

1940年,这部剧在重庆首演。一上演便座无虚席,《新华日报》甚至登出广告,请看过该戏的观众不要再看,把机会留给没看过的人,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该剧讲述了抗战期间,一群青年人从北平流亡到重庆发生的故事,从生活中的平淡事件入手,展现了抗战后方真实的生活。

82年后,《雾重庆》经五次改版重新呈现于重庆舞台,魅力仍然不减,上座率可观。

《雾重庆》选择在抗建堂重新开演有何深意?抗建堂为何被称为中国话剧的圣殿?

在摄影场地上扩建

来到渝中区中山一路,走进纯阳洞的小路,拾级而上,会看到一座庄严肃穆的建筑,建筑上有三个金色大字:抗建堂。

雪峰山抗日纪念碑(位于渝中区上纯阳洞13号的抗建堂)(2)

▲黄晓东在讲述。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走进抗建堂,仿佛回到那个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郭沫若、阳翰笙、陈白尘、曹禺、吴祖光、金山、白杨、张瑞芳、秦怡……无数艺术家在这里创作出优秀话剧,点燃人们心中的抗战火种。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都重庆宣言》,重庆成为战时首都。沦陷区和战区的大批知名文人、作家、名导演、名演员云集重庆,一时间山城名人荟萃。但当时剧场、特别是供话剧等演出的剧场奇缺,环境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主任秘书阳瀚笙等,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提出建议修建剧场,担任政治部副主任的周恩来大力支持,以戏剧为武器,宣传抗日救国。”黄晓东首先介绍了抗建堂修建的背景。

新修建的剧场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影场地基础上经过扩建,于1941年4月5日正式竣工启用,总占地面积为1321平方米,有堂厢、楼厢和工作室,设1000个座位。

那么,这个承载着“宣传抗日救国”任务的重要剧场应该取什么名?

“剧院名字由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题写,取自当时流行的抗战口号‘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开头二字,最终取名抗建堂。”黄晓东解释。

成为中国话剧圣殿

“1938年武汉沦陷、广州失守,面对前所未有的国家民族危机,聚集在重庆的文艺界进步人士选择以戏剧等方式进行抗战宣传,在抗战大后方发起和推动了一场戏剧运动,营造全民族抗战氛围。”黄晓东介绍,1938年至1946年,在渝各专业及业余剧团共演出大小话剧剧目253部,举办了4届“雾季公演”,极大地调动和鼓舞了大后方民众的抗战热情。

那时,郭沫若的《棠棣之花》《虎符》,曹禺《北京人》《雷雨》,阳翰笙的《天国春秋》《清宫外史》《风雪夜归人》等33部经典话剧在抗建堂首演,《屈原》等70多部大型话剧在此演出。这些作品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进步性,在重庆轰动一时,有些作品成为中国话剧历史上的经典,抗建堂也成为引领话剧风尚的重要舞台,并由此成为中国话剧的圣殿,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抗建堂里演出了大量进步戏剧,有现实主义题材、历史题材,不少作品围绕着‘坚持团结、坚持抗战’这样的主题展开,为全民抗战、全民团结,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黄晓东感叹。

“雾季公演”因何而来?

黄晓东介绍,1941年至1945年,每年十月到次年五六月,借着重庆云雾较多、日机无法轰炸的时机,在周恩来的关怀引导下,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积极支持推动下,郭沫若、阳翰笙、陈白尘等领衔创作,焦菊隐、陈鲤庭等参与编导,金山、赵丹、张瑞芳等踊跃参与演出,持续开展了4届“雾季公演”。而抗建堂就是“雾季公演”的重要场所之一。

1941年10月11日,中华剧艺社的《大地回春》拉开“雾季公演”的帷幕。紧接着,曹禺的《北京人》、沈浮的《重庆24小时》、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也陆续亮相。“这些剧目的上演,不仅丰富了当时重庆人民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给予了在战争恐怖和国民党高压统治下的人们以精神上的极大抚慰和鼓舞,坚定了他们的生存意志和不屈抗战的决心。”黄晓东说。

《雾重庆》重新驻场演出

2022年春天,重庆话剧院《雾重庆》剧组赴京献演,观众踊跃观看一票难求,场内场外赞美声不绝于耳,获得首都话剧界老中青艺术家广泛好评。一部剧历时80年不衰,在不同年代五度登上中国话剧舞台,它的艺术生命力可见一斑。

而这部诞生于重庆的剧,时隔80年后选择在抗建堂重新驻场演出,从剧名到戏码,无不展示着浓浓的重庆味。

“这与抗建堂的历史地位分不开。”黄晓东说,栉风沐雨80多年,抗建堂是如今仍在上演抗战经典剧目的专业剧场,是我市首个只在夜晚开放的博物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家抗战戏剧博物馆。

现在每周二到周六晚上7点,《雾重庆》都在抗建堂准时上演,观众可以先提前参观戏剧博物馆,然后再去旁边的剧场欣赏话剧。

“追溯历史,回顾经典,抗建堂作为历经80多年风雨仍在上演经典剧目的专业剧场,与观众一起重温峥嵘岁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站在演出《雾重庆》的剧场里,黄晓东感慨万千。他说,让这些经典艺术作品“复活”,用戏剧的张力触碰历史脉搏,能够让人们看到、听到、感受到曾经的重庆。

黄晓东说,抗建堂是一个团结进步力量的地方,是演出进步戏剧的地方,是坚持抗战的地方,能充分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重庆人民的抗战精神风貌。抗建堂和重庆抗战戏剧,对推进中华民族取得抗战最后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如今的抗建堂,承载着中国几代话剧艺术工作者对中国话剧发展黄金岁月的回望与追忆,继承和展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坚定决心与不屈意志,鼓舞着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黄晓东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