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进谏(赤胆忠诚以言报国)

序言:进谏传统,自古有之,历朝历代的史料记载中,流传着很多君臣之间进谏故事。回溯历史,尧舜禹时代的"谏鼓"、"诽谤木",算是最早的官方记载进谏措施,之后"登闻鼓院""登闻鼓厅"等官方进谏机构的设立,都为臣民开辟了较为宽广的进言渠道,打开了畅通的进言绿灯。甚至到清代,为了树立君王从谏如流的良好形象,官方会下求谏书,收纳臣子的意见。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第一部章回体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小说创作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除了描写荡气回肠英雄好汉的故事外也叙述了大量的赤胆忠诚、动人心魄的进谏故事,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些进谏故事,看看他们背后的隐秘与伟大。

三国时期进谏(赤胆忠诚以言报国)(1)

三国演义插画版

一、 带着镣铐起舞——谏官的两难处境

进谏的历史,与中国历朝历代奉行的帝王制度有密切关系,为了维持一个朝代的永续和长久,也为了限制帝王的一言堂,谏官应运而生。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关键时刻借助史料来提点皇帝作出英明的利于朝代发展的决策。在浩瀚璀璨的历史史料中,关于谏官的记录多如牛毛,也从侧面充分凸显了谏官的重要性。而进谏在历朝历代也都是古代士大夫阶层完成从政的一个主要途径。通常,会将谏官的职位设立在君权之下,既能便于进谏,也不至于撼动皇权。如何摆正谏官在各朝代中的位置显得至关重要。

三国时期进谏(赤胆忠诚以言报国)(2)

唐朝魏征进谏的故事

1、 找准定位,明确职责——谏官的生存之道

"直言以劝正",是谏官的工作职责,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勇于说真话,弹劾那些违法乱纪的臣子,以此来维护本朝本代清正廉洁的风气。同时对皇帝的行为进行监督,在皇帝做出一些不妥的事情时,要及时进行规劝。总之,就是要找别人的麻烦。所以,在历史上因言获罪的谏官比比皆是,如何能够避免谏官成为因言获罪的牺牲品,表明进谏动机显得特别重要。谏官是君王所设,所以自古谏官都要以服务于皇权和君主为己任,一心一意忠诚和服务当权者,不能凭借一己私利,滥用手中的职权,随意弹劾大臣。要明确摆正自己的位置。只要在现实中实践这一理念才能极力避免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而陷自己于危险之中。

2、讲求方式,保证效果——谏官的职业技能

在明确自身定位之后,谏官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毕竟是要给君王提意见,要讲求方式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失当事倍功半。在史书《白虎通·谏诤》中我们看到历史上进谏大致有五种形式。其中暗示和委婉的方式最受推崇,因为大量的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这种方式也成为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一种进谏方式。其实比之更高超的进谏艺术是不明确进谏还能让君王心领神会达到进谏的效果,但这对君王的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毕竟历史上君王的层次也是良莠不齐,暴君昏君更是比比皆是,所以再高超的进谏还是要依托于君王的资质来实现这也算是多少代谏官在常年的工作实践中提炼出的工作精髓。作为一种君权的制约机制,如何发挥作用还不至于开罪于皇权,一直是谏官最重要的一种职业素养。

三国时期进谏(赤胆忠诚以言报国)(3)

历史留名的谏官——比干

3、规则先行,执行有力——谏官的道德准则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儒家思想中,进谏是一个非常讲究艺术但也非常注重道德的行为。委婉的进谏可行,但如果这种进谏达不到效果时该如何,儒家也明确提出在委婉和暗示不起作用的时候要辅以其他直接的进谏方式。因为忠诚是道德准则,不能因为贪生怕死而失去了这个职业最高的道德要求,这种思想受到中国广大的士大夫阶层的一致认同,所以在历史上才出现了那么多因直言进谏而命丧言场的忠诚勇士。对于君王来说,自古有"天子不杀诤臣"的说法,将君王架在了一个道德的高点,也从另一方面限定了君王对谏官的滥用职权,给谏官形成了一种道德的保护外衣。

唐朝历史上有名的魏征进谏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魏征作为唐朝有名的谏官,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好皇帝,在魏征眼里,皇帝是万民的,所以皇帝的所有行为都要服从于朝代江山,所以他能够关键时候鼎力直言,不管不顾。他的正直之所以能够彰显,是因为他幸运的遇到了气量宽宏的李世民。如果换一个皇帝,历史可能就要重新来书写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进谏双方都能做到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事,谏官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就是一个摆设。进谏双方都需要克制,君王要做好姿态,谏官要讲求方法,才能真正发挥谏官的作用。由此我们对谏官有了一个大致清晰的了解,也熟悉了进谏对于朝代的重要性,还明白了进谏方式的艺术性,那么接下来就进入了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三国,在那里看看进谏故事以及其背后的故事。

三国时期进谏(赤胆忠诚以言报国)(4)

历史留名的谏官——包公

二、进谏文化的缩影——三国演义里的进谏观念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是借蜀、魏、吴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历史人物原型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加工而成,反映三国时期各类的社会矛盾冲突和时局动荡巨变。当然必须明确,作为一部小说与正史对照还是存在较大的事实出入的。说到我们今天的主题,进谏,在三国的小说里蕴含了大量的进谏故事,涵盖了上至文臣武将,下至夫妻父子之间的进谏,也囊括了几乎历史记载中所有的进谏形式。在这些故事背后,小说表达的是被理想化的进谏思想, 也可以看成是我国进谏文化的一个缩影。

三国时期进谏(赤胆忠诚以言报国)(5)

《三国演义》影视剧何进剧照

1、艺术加工的进谏故事——暗藏深刻的进谏理想

在小说中描写的关于陈耽为了救刘陶而进谏汉灵帝的故事,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置自身生死于不顾,为国尽忠的谏官形象。但在史书中,真实事件并非如此,小说里因为进言而激烈的君臣冲突并没有真实发生过,甚至陈耽的进言都找不到史料记载。在三国的小说里,这样被极端化描写的进谏故事随处可见。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小说一方面是根据故事情节需要而对历史进行了不少的艺术加工,另一方面也是深受中国古代进谏文化的影响之下的理想表达。将进谏理想加工进了故事情节,既可以为故事发展埋伏笔,又可以表达对进谏理想化的追求,同时更是作者深入思考朝代兴旺之后的一种隐喻,借用进谏这一行为进行了艺术发挥。

三国时期进谏(赤胆忠诚以言报国)(6)

汉灵帝

2、极端化的进谏叙述——进谏文化的缩影

小说除了需要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需要用高超的叙述说法才能达到引人入胜,流连忘返的阅读效果。在三国的进谏故事中,除了故事的生动性和戏剧的冲突性,我们还能看到一种极端化的叙述方式。在描写吕布、孙策等君臣进谏的故事情节时,小说使用了大量重复的叙述形式,重复表示强调这是我们都熟知的一种艺术表达。同时,小说还通过使用各种递进式的进谏表述进行再强调。比如在要不要斩杀宦官这个问题中,作为灵帝的外戚何进不听劝,执意要杀,于是作者就借用了近六次的递进式进谏来表达谏官的忠诚,同时用来反衬何进的昏庸。使用比较极端化的叙述手法,作者去讲述这些进谏故事,一方面是为小说的生动性服务,另一方面更是对伟大的进谏文化致敬。表达在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所忠诚的进谏理想与险象重生的进谏现实的对比和反衬,进而传达出一种在现实和理想挤压下艰难前行的进谏文化。

三国时期进谏(赤胆忠诚以言报国)(7)

《三国演义》影视剧照

三、文化心态的真情流露——三国进谏故事背后的家国情怀

我们从三国小说的进谏故事中解读出其背后的进谏理想和进谏文化,但只要再细细品读也许小说想表达的还不止这些。比如在小说中,在决定是否要讨伐吴国的时候,刘备与下属之间因为进谏而起纷争的故事,作者是使用不断重复的叙述手法,将进谏故事冲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小说想表达的不是刘备的不善倾听、昏庸无能,更想传达的是刘备因为情谊而坚守的底线,结合小说最经典的桃园三结义情节,将兄弟义气与国家忠义摆在一起,相互依托进行了一场"公""私"制衡的深入探讨。一边是家国大义,一边是结义兄弟,这两种情感的不断纠结贯穿着小说的大半,在面对两种都是正义情感的两难抉择时,小说想塑造刘备这个故事人物的至高悲剧性,借用进谏的形式也是表达一种历史的悲剧。

三国时期进谏(赤胆忠诚以言报国)(8)

《三国演义》诸葛亮剧照

同样的情节还出现在诸葛孔明与底下人在关于北伐的进谏故事里。虽然史料也并未记载,如此重要的情节没有记载可见是作者的一种艺术创造。在所有人都认为不具备北伐的条件,而且诸葛还执意北伐,并且要亲力亲为,呈现出一个毫无悬念的对错之争。小说用这种叙述进行表达,想呈现的不再是一个简单进谏和拒谏的君臣故事,而是暗暗赋予了这个故事背后更深的文化心态。进谏的坚决与拒绝纳谏的决绝形成巨大的反差,本质上是正确的常识和正确的道德之间的较量,是三顾茅庐的"恩"和生死相托"义"与一眼能看穿的社会现实之间的较量。众人的卖力劝谏与诸葛的丝毫不改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于是直击人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弘扬的仁义道德的至高表现。这也是三国故事里进谏故事背后的文化心态和隐秘含义,借用进谏这一行为,小说使得人物形象无限接近于道德楷模,以此来传达中国传统的仁义道德、家国天下以及忠贞不渝的高尚情操。

三国时期进谏(赤胆忠诚以言报国)(9)

《三国演义》刘备剧照

结语:通过前期了解进谏的历史由来,谏官的两难处境,高超的进谏艺术之后,我们从进谏故事角度入手走进了三国里的进谏故事,《三国演义》的小说好看,是因为里面塑造了大量仪表堂堂,忠肝义胆的偶像形象。但当我们对这些进谏故事进行解读时,看到的是形象更加立体,人性更加复杂,情感更加纠结,情操更加高尚的人物形象。作者用大量的进谏故事辅以极端化的进谏叙述想表达的是这一行为背后的理想寄托,以及对谏官不易的致敬,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忠诚,仁义、道德的大力弘扬。这些进谏故事背后的故事,才更值得被看到,被铭记。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进谏纳谏故事》

2、《魏征进谏故事》

3、《关于魏征直言进谏一代诤臣的历史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