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不老相思无处寄(相思不只寄红豆)

作者:韩育生疾病或灾难,随时让见面成为奢侈我们常以为红豆寄相思,却忘记了苍耳,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红颜不老相思无处寄?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红颜不老相思无处寄(相思不只寄红豆)

红颜不老相思无处寄

作者:韩育生

疾病或灾难,随时让见面成为奢侈。我们常以为红豆寄相思,却忘记了苍耳。

《诗经》中《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毛诗序》解读《卷耳》:“后妃之志也。”认为是后妃思文王行役而作。诗本意写女子思念丈夫,满含温柔敦厚的情意,以“嗟我怀人”的叹息,写尽了千古相思,历来注家好评如潮,是中国思念诗中的一首不朽之作。诗中“不盈顷筐”的刻骨相思,出神入化地描述了物象与心念之间的恍惚。南朝有民歌唱:“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与君共拔蒲,竟日不成把。”《卷耳》诗意由此扩张,关于爱情最美的深情,在这样的歌里得到了活力绵延的承续。

戴君恩《诗风臆评》评《卷耳》:“情中之景,景中之情,宛转关生,摹写曲至,故是古今闺思之祖。”《卷耳》的不朽,总是与诗意中展现的无限种可阐释性紧密关联。无限的可阐释,说的不正是无数种相思,不正是无限的爱意深情!诗中欲与丈夫共涉人生艰险的赤诚,时时刻刻表达着一份不带私心杂念的甘愿。世人所说的爱情,正是在“甘愿”二字里,从两个原本独立的生命,两个不相干的灵魂,最终生成“死生一体”的时空,才真正成为了爱情的模样。

有谁能知,寄托如此相思之情显明的一个物件,会是漫山遍野毫不起眼的苍耳?

卷耳究竟为哪一种植物,历来说法不一。现代植物分类学中,卷耳和苍耳是不同科不同属的两种植物。卷耳为石竹科卷耳属的草本,苍耳为菊科苍耳属的草本。

《卷耳》一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描述的是采摘卷耳的情景。先秦时期,处在农耕时代的早期,人工种植栽培的蔬菜极少,常采摘山间野菜作为日常饮食的补充。

东晋张华在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中描述了胡枲的形态和来源:洛中有人驱羊入蜀,胡枲子多刺,粘缀羊毛,遂至中国。

到东晋,卷耳从形态上可察知为苍耳。

之后,《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楚辞章句》对卷耳的解释,都从《尔雅》《广雅》《草木疏》《博物志》。

北宋苏颂《本草图经》云:“《诗》谓之卷耳,《尔雅》谓之苓耳,《广雅》谓之葈耳,皆以实得名也。”可见卷耳得名不在花,而在果实。但《尔雅》中,卷耳的注释为苓耳,并非苍耳。因为这个原因,后人推测,苍耳可能为苓耳在抄写过程中的笔误,从而有苍耳之名,卷耳和苍耳说的应该是同一种植物。此说只是一种推测,并无根据。

苍耳含贝壳杉烯毒苷,有微毒,茎叶不可生食。古人以“神农尝百草”的精神,知道苍耳须经热煎、热烫,方可作为野蔬食用。中国古籍里并无食苍耳中毒的记录。明代《救荒本草》中描述了苍耳的食用方法:嫩苗在油中炸熟,开水浸烫,可做蔬菜救荒。种子炒熟去皮,碾为粉末,可做烧饼。种子还可以榨油。

杜甫晚年在夔州(今重庆奉节)作《驱竖子摘苍耳》: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

诗中秉持了顷筐摘野菜的上古遗风,诗中苍耳与卷耳并行,可见苍耳与卷耳指的是同一物种。

今人以《诗》中卷耳理解苍耳,但远古的《卷耳》里映照的并非单纯物性的四季转移和物种特征,而是聚焦着思念里恒久的光芒,这光芒从心灵深处透出,落到荒野中的苍耳上。

对心怀相思的人来说,那一刻,她的心变得柔软了,就苍耳来说,它物化成魂,进入到人心思虑的海洋里,不再仅仅是自然里的苍耳。自然和人,在这样心魂互换的时刻,同时产生了双重的跨越时空的意义,爱恋和寄托,物性和幻念,融会一体,又各展神采,天地与人统一在了同一种悲喜交集的感应里。(韩育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