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神话故事及典故(中秋佳节神话故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画像(转载于网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我国宋朝大文豪苏轼所创造的一首词,相信作为中国人,对这首词再熟悉不过了,这首词是在宋神宗时期,当时的苏东坡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与自己的弟弟苏澈已有七年未团聚,又一年中秋时节,苏轼面对着皓月当空,想着远在天边的胞弟,思念亲人的心情油然而生。
(图片引用于网络)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亲人团聚的佳节,一大家人围坐在饭桌上,后辈们各自谈谈近况,听听长辈们的叮嘱,面对着一桌好吃的饭菜,家的温馨感带给每一个人温暖感。正所谓家人在身侧,月饼在桌前,这时连月亮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是独一份的。
中秋节起源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天象的崇拜,在古代封建的农业社会中百姓们是靠天吃饭,四季的变化对农业的生长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春播秋收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农业习惯,因此古人认为月亮的运行与变化影响着农业收成,于是社会渐渐形成祭拜月神的风俗。笔者一直认为中秋节是极具浪漫主义的节日,因为祭月的风俗,我国有许许多多关于中秋、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
一说起关于中秋的故事,肯定很多人马上能够脱口而出,那就是嫦娥奔月。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了西王母赠予给后羿的不死药而飞升到月宫。对于嫦娥奔月,有多个版本,一是在屈原的《天问》中,后羿对嫦娥不忠,嫦娥便一气之下偷吃了不死药一飞而去,奔向月宫;二是《淮南子》中,嫦娥偷吃不死药飞向月宫,却成了捣药的蟾蜍。
《淮南子》原文: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
(吴刚伐树)(转自百度百科)
所以,吴刚在月亮上不停地砍伐这棵桂树,可是这棵桂树永远会自己自动愈合,于是几千年来,这棵桂树也没有被吴刚砍伐掉。到后来,因为古代的科举考试又处在秋季,正是桂花飘香的时刻,蟾宫折桂便渐渐地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金榜题名。所以呐,吴刚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啊。
前文所说,嫦娥到了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可能很多读者会有疑惑,好端端的美女嫦娥奔向月宫,怎么看都是一个唯美的场景,怎么到了月宫,古人非要用蟾蜍来代表嫦娥呢?蟾蜍和美女相差也太大了吧?
其实,一直到西汉,落下闳创造了浑天仪,这下古人们就有办法可以观察到我们的月球表面了。这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月亮的表面怎么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它好像似曾相识,对了,好像这蟾蜍的皮肤表面!再加上蟾蜍这种动物繁殖能力特别强,是两栖卵生动物,每一次产卵都是几千只,这正符合了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多子多孙的想法,加上嫦娥的是女人的形象,在古代这种生殖崇拜的影响下,将蟾蜍与嫦娥挂上等号也是不足为奇了,于是月宫也被称为蟾宫。
对于中国人而言,提起嫦娥还能想到一种动物,那便是兔子,嫦娥也被看作是兔精,在《西游记》中也有玉兔精这一妖怪形象。
其实将兔子与月亮联系起来,最早是出自于屈原的《天问》的一句:“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和,而顾菟在腹?”,到汉代时,王逸对屈原的《天问》进行注释,就认为屈原这里所说的“菟”就是兔子,因此兔子这种动物便和月亮联系了起来。
直到今天,中秋节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我们会吃月饼、与家人团聚、在晚上的时候会观察月亮的形状等等,对于中国人而言,中秋节意义非凡。但是从2020年以来,新冠病毒席卷了整个大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彻底打响。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因为疫情,也许已经很久没有和家人团聚了,比如此时的成都疫情,笔者就无法回到家中和家人在一起。但是对于坚强的中国人而言,战胜疫情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传承,中华民族必然生生不息。
(在这里也致敬节假日依然坚守在岗位的广大医务工作者。)
(图片引用于网络)
(参考:澎湃新闻《蟾蜍?凭借奔月出道的嫦娥,到底长什么样?》
扬子晚报《中秋话国潮萌宠玉兔:王母娘娘制药团队核心成员,是只洋兔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