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和闹剧的逻辑关系(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点击↑蓝字即可订阅

编剧帮专栏作者 刘开建 | 文

不管你写没写过喜剧,只要你对喜剧有所关注,你总会看到一种说法,那就是: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包括喜剧界的老手也极力推崇这个说法。“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想写好喜剧,要往悲了写。”那么,到底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吗?这种说法正确吗?

一、案例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种说法到底是否正确呢?我们来看一组案例:

1.周星驰主演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国产凌凌漆》、《大内密探零零发》、《食神》、《喜剧之王》、《功夫》。

2.许冠文主演电影:《鸡同鸭讲》、《半斤八两》。

3.法国电影:《虎口脱险》、《触不可及》、《你丫闭嘴》。

4.比利·怀尔德电影:《七年之痒》、《公寓春光》、《热情如火》。

5.梁赞诺夫电影:《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

6.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阳光姐妹淘》。

7.日本电影:《寅次郎的故事》、《笑之大学》、《魔幻时刻》。

8.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

9.大陆电影:《顽主》、《不见不散》、《有话好好说》、《驴得水》。

10.卓别林电影:《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

喜剧和闹剧的逻辑关系(喜剧的内核是悲剧)(1)

仔细看一些这些电影,这些都是喜剧电影,你看哪些电影的内核是悲剧?先认真的想想,我们再展开下面的探讨。

二、以小人物为主角并非悲情

说到“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我们比较容易想到的就是卓别林。在卓别林的电影中,确实是以底层小人物为主角,展现底层小人物的无奈和窘迫,桥段非常好笑,笑完之后我们感觉到了“悲”。

到了周星驰这里,不知道是观众还是周星驰本人对于他的作品解读出一种“悲”来。好,那我们就来问问。

《唐伯虎点秋香》,讲一个风流才子化身家奴追求女孩子的故事,这里面的悲从何而来?

《大内密探零零零发》讲的是爱发明的零零发为皇帝除害的故事,悲从何来?

《功夫》讲的是一个小混混偶然间被激发出潜能,练就神奇功夫击败武林恶人的故事。

这个悲从何而来?

主角出场是个底层小人物,偶然发现自己具备某个特异功能,从此他开始走上人生巅峰。这是周星驰很多电影里的模式化的结构,为什么设置底层小人物?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他对于小人物多么有情怀,而是因为这么做有更大的戏剧空间,从一名不文到叱咤风云,从落魄少年到武林至尊。这就像你打通关游戏,你从第一级打到二十五级,你觉得很过瘾,成就感爆棚,可是让你从二十二级打到二十五级就远不如前者过瘾。非要说有悲情,倒是《喜剧之王》有些悲情。

喜剧和闹剧的逻辑关系(喜剧的内核是悲剧)(2)

《寅次郎的故事》里的寅次郎,《公寓春光》里的小职员巴克斯特,《两个人的车站里》的钢琴家和女服务员,《鸡同鸭讲》里的烤鸭店老板,都是现实中的小人物,你能说他们都很悲情吗?你觉得他们是小人物,所以他们就悲吗?他们不仅不悲情,而且是很幸福。如果只要是小人物都悲情,那放眼望去,中国绝大多数人过得并不快乐,但事实上并不是,工资不高,房子不大的人,他们依然活得很快乐。

因此,小人物并不一定就悲情,不是喜剧故事里有个小人物就体现悲情了,设置小人物更多的是故事需要。把小人物写悲,只是一部分作者自己的写作方式。

但是只要见到以小人物为主角的喜剧,就扯上什么悲情,那多半是一部分观众俯视故事主角之后的过度解读。

三、现实困境并不是悲剧

很多喜剧故事发生在残酷的现实之上,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一个是讽刺应试教育,一个是直击印度宗教问题。这两部电影,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的喜剧作品。以《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例,在观影的过程中,你会被逗得前仰后合,你也会被感动得泪眼婆娑。注意,你流泪,并不是因为你悲伤,而是因为你被里面人物所感动。那么,我们能说《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内核就是悲剧吗?“在印度这样的病态应试教育下,出现的这些人物就是悲剧,所以,这个故事的内核是悲剧。”是这样吗?

喜剧和闹剧的逻辑关系(喜剧的内核是悲剧)(3)

这种说法乍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推敲,根本立不住。印度病态的应试教育,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土壤,因为在印度病态应试教育环境下,竟然出现了一个完全跟应试教育理念相反的人,这个兰彻,不会死记硬背,公开质疑院长的教学方法,可是就是他,最后成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这里,所谓的病态的应试教育环境,不过是主人公兰彻要对抗的现实困境。

我们知道,人物必须要有困境,故事才会发生。给主人公设置一个困境,这是故事的需要。你如果想讽刺应试教育,想写应试教育下的一个异类,你必然去选择一个病态的应试教育环境,这是现实,也是人物的困境。但,不能说,因为在这个困境里发生了故事,所以这个核心就是悲剧。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所有的故事都必须为人物建立困境,那么所有的故事的核心就都是悲剧了?

并不是。困境并不是悲剧,困境只是故事发展的必要。

四、悲剧并不是喜剧的内核

喜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立一种喜剧结构,然后丰富故事;一种是建立一种常规的故事结构,用喜剧的手法来表现。

第一种的代表:《疯狂的石头》、《两杆大烟枪》。

第二种的代表:《我的野蛮女友》、《不见不散》。

喜剧和闹剧的逻辑关系(喜剧的内核是悲剧)(4)

“喜剧要往悲了写”这个说法成立吗?这只不过是一部分作者偏爱的一种写作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喜剧都应该这样写,也不能说不这样写就写不好。“喜剧往悲了写”,不过是喜剧故事的一种发展方向,它并不是故事的发起点。

我们以电影《驴得水》为例,该故事最大的亮点在于这个喜剧性的故事结构:

学校以驴之名领空饷,不断撒谎不断被拆穿。正是因为这个结构的布置,让故事发展充满戏剧性和喜剧性。当故事结束之后,一些观众会反映说看哭了。所以,有人说,你看,所有优秀的喜剧都有一个悲剧的内核。这种说法对吗?恰恰相反,《驴得水》之所以能达到那么好的喜剧效果,是因为它的核心是一个喜剧结构。它的内核并不是悲剧,恰恰是喜剧,你所以能感到悲伤,是因为作者往悲了写了一点。

也就是说,你所能感到的悲只是作者对于故事走向的写法,而非核心就是悲,悲并不是这个故事的发起点,这个故事的发起点是“喜”。

喜剧和闹剧的逻辑关系(喜剧的内核是悲剧)(5)

你完全可以找一个比较悲的故事核,然后以喜剧的手法来表现。比如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该片讲述了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最后父亲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而自己却惨死的故事。这是一个好笑但又悲伤的故事。

你可以说悲剧是《美丽人生》这部喜剧的核,但你不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因为“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是一个宽泛的说法,你一下子定义了所有的喜剧都是如此的模式,这显然不正确。你可以落实到具体的某一个故事,你说某个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种表述是正确的。而“所有优秀的喜剧都有一个悲剧的核”,这种说法也不正确。《三傻大闹宝莱坞》算不算优秀的喜剧?那么它的悲剧的核在哪里?它根本没有所谓的悲剧的核,除非你硬性的去解读。《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算不算优秀的喜剧,它的悲剧的内核是什么?根本没有。

悲剧,只是喜剧的一种方向上的写法,并不是喜剧的核心。

悲剧可以作为某个具体的一出喜剧的核心,但并不是“喜剧”的核心,因为“喜剧”是一个广泛的定义。我们可以说无厘头是一种喜剧,滑稽戏是一种喜剧,但我们却没法说喜剧就是无厘头,喜剧就是滑稽戏。以一种写作偏好来定义整个喜剧概念显然不成立。

喜剧和闹剧的逻辑关系(喜剧的内核是悲剧)(6)

五、喜剧的内核是什么?

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是一个悲剧故事,但是以喜剧的方式来表现。我们可以说这个故事的核心是悲剧。但是能够逗我们发笑的是什么呢?是它里面的喜剧表现手法。如果我们拿掉这里面的喜剧表现形式,而是以正剧的方式表现,那它还叫喜剧吗?它不叫喜剧了。所以,“悲”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喜”仍然是喜剧的核心。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用喜剧表现的悲剧故事,还是具备喜剧结构的喜剧故事,它真正让你发笑的地方仍然是那些喜剧的手法与技巧,而不是悲剧。

喜剧的内核是什么?喜剧的内核是喜剧本身。这话好像是废话,可是问题不出在这个说法上,而在于问法上。你问桃子的核是什么?答案当然是桃核。

如果你在着手创作一部喜剧,你就要花心思在喜剧效果的营造上,而不是什么其它悲剧的设置,如果你对于喜剧效果的营造失败或者最后牺牲掉喜剧效果,那么这就不是喜剧。喜剧最重要的不就是逗人发笑吗?那么喜剧的核心不就是“喜”吗?

喜剧和闹剧的逻辑关系(喜剧的内核是悲剧)(7)

本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刘开建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编剧帮及作者信息、并保留此版权信息,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喜剧和闹剧的逻辑关系(喜剧的内核是悲剧)(8)

刘开建(新浪微博@编剧刘开建)

编剧帮专栏作者,男,专注于轻喜剧创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