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的整体情况(英国教育及文化印象)

我曾经去英国进行了为期2周的学习交流与考察活动,主要了解了英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其中英国的导师制和现代学徒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然在闲暇之余也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在此一并记录下来,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英国教育的整体情况?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英国教育的整体情况(英国教育及文化印象)

英国教育的整体情况

我曾经去英国进行了为期2周的学习交流与考察活动,主要了解了英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其中英国的导师制和现代学徒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然在闲暇之余也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在此一并记录下来。

一、英国现代学徒制

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在正式的职业学校产生以前,这种以师傅带徒弟、“做中学”的学徒制逐渐成为知识、技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18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而建立起来的机械化生产体系使得学徒制逐渐走向崩溃,新生的产业工人教育形式——职业学校教育,取代了从前的学徒制。但是职业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使得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越来越不受到产业界的欢迎。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带来了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同时也促使了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使人们深刻感受到与经济、生产相联系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威力。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徒制在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得到人们的重新认识与复苏。在终身学习、能力本位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又赋予学徒制更多的内涵和意义,因此,冠名为“现代学徒制”。下面重点介绍一下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1.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六种技能

英国现代学徒制是对古老的学徒制度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它通过工读交替的教学模式成功地实施了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的职业教育模式,其成熟的课程体系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目前,英国工业联盟、教育与就业部以及资格与课程署共同认可了六种关键技能:交流(Communication)、数字运用(Applicationof Number)、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人合作(Working with Others)、提高自我学习和增进绩效(Improving Own Learning andPerformance)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 Solving)。其中前三种技能属于“主要的”或“硬的”关键技能,它们通常强制性地应用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中。后三种属于“更广泛的”或“软的”关键技能,它们几乎包含在所有的现代学徒制和国家培训计划中。学徒的关键技能通过脱产学习获得。

2. 英国现代学徒制两种证书

1)NVQ 是英国国家职业资格(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的简称。

它是一种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它以不同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为基础,开发出相应的行业岗位标准,是为具体职业而制定的资格体系,几乎覆盖了所有职业的各层次标准———从刚工作的新手到高级管理人员。英国根据岗位对能力要求的不同而将所有国家职业资格的标准从低到高划分为5 个等级,每个等级规定了与该等级实际工作岗位相应的知识、技能和在实际工作中拥有的责任、权利范围、行为规范要求。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五级制用以反映不同层次员工的职业能力,同时将这些级别与学历等级相对应。

2)技术证书课程。技术证书是一种评价具体的职业知识和理解力的证书,它为国家职业资格的获得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解力。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和课程与资格局负责开发相关课程。技术资格将与高等教育的基础学位相衔接,为完成高级现代学徒制培训的青年开辟接受高等教育的新路径。而在职业教育系列中实行“双证书”,即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制度,是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英国是目前世界上公认职业资格制度最先进、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最好的国家之一。

3.工读交替的教学模式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采用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工读交替教学模式,在体制上、体系上将教育与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培训标准、教学方式到师资力量,行业企业都有话语权,能够将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及时有效地表达出来,而学校也能够按需培养人才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是:整个学徒期4-5 年,第一年脱产到继续教育学院或“产业训练委员会”的训练中心学习;以后的几年培训在企业进行,但学徒可以利用“企业学习日”每周一天或两个半天带薪去学院继续学习;在完成整个学徒期的训练计划并经过严格考核后,可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这种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工读交替教学模式将国家教育体系和劳动力市场整合在一起,构筑起了两者之间的桥梁。

4.实现学校到就业的过渡

为促进学员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英国现代学徒制按照新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创建、组织并实施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以专项能力的培养展开,以综合能力的形成告终,能力的培养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评估的依据和标准。

青年从学校过渡到工作须经过两个门槛,第一个门槛是从学校到职业培训,第二个门槛是从职业培训到工作。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阶段中,学校体系与工作体系是重叠的,第一和第二门槛都较低,向就业体系的过渡较为平缓,因为年轻人是从学生的身份逐渐转变为技术工人身份的。

教育体系与就业体系以供求导向的方式相互联系,有利于青年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过渡,从而降低失业率。

二、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导师制

导师制是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一种富有传统的授课方式,其中心内容就是每周一次(频率也许会因年级、专业和课程而异),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授课,师生之间就学业做一对一的交流和探讨。师生见面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效率和强度都很高。导师每个星期布置的阅读任务和授课时要朗读的短篇论文,学生都得在下一次授课之前按时完成。学生不仅要消化应该消化的阅读内容,同时还得对所阅读的典籍做深入独到的思考,然后写出一篇短论文。下一次授课时,学生得带着论文去见导师。授课一开始,学生就得向导师大声朗读写的论文,然后,师生就这篇论文的主题、论点和论据展开讨论,相互切磋。一个多小时的授课接近尾声时,导师就布置下一周的阅读任务和论文的主题。每周如此,从专业上的一个主题转到另外一个主题,从一个名家的经典著作读到另一个名家的,从而打下最为坚实的专业基础。

这种授课形式旨在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典籍进行自我阅读、消化、理解和思考的能力,而一周一次和导师见面探讨学业则是起着点穴的作用。这种以一对一授课为主的导师制的优点是学生能够当下就自己一周阅读和思考的问题得到导师的指点,并有机会对自己的论点和导师进行公开的、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讨论,以便深入研究。在剑桥,一对一授课则被称为“supervision(字面上有“监督、管理”之意)”。这从一方面解释了为何导师被称为“supervisor”的原因。

在这种体制历练出来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评判能力,学术涵养深。经过导师制的熏陶,学生往往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这种制度对导师和学生双方的要求都比其他教学形式要高。导师对学生精读的经典得驾驭自如,而且对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业的进度和研究兴趣都得了如指掌。而学生除了要透彻读通指定的经典著作之外,还得对导师出的议题要深入思考,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便在一对一授课时能和导师切磋。导师制使师生间的交流既传授学识,更能相互切磋讨论的机会。英国本就有基础深厚的辩论传统,而牛津的这种个别授课的教育制度和这种自由辩难的传统密不可分。

三、中国留学生

在英国期间接触了三个导游,都是年轻的小伙子。第一个叫小孔。刚下飞机,小孔在伦敦希斯罗机场接到了我们。他目前读导演专业硕士,说话深沉,谈起他的专业来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是陕西人,本科时就到出国,谈到未来的就业,小孔非常不乐观,在英国就业尤其导演专业是没有可能专业对口就业的,如果有可能做个装片员就不错了。他是苏曼国际聘请的兼职导游,在业余时间挣些工资养活自己,他住在伦敦郊区,平时房租一个月需要5000元,学费大约一年100000万左右,再加上平时的日常开销,一年需要人民币250000万元。

第二导游叫小孙,他是东北哈尔滨人,小伙子精明能干,做事干净利落。他研究生学的专业是项目管理,在英国已经超过十年了,目前就职于苏曼国际担任项目管理。谈起他的学业经历,用他的话讲是充满了坎坷。他在高一时由于早恋喜欢上同班的一个女生,他为了爱情跟随女生到了英国。到了国外先从语言学校开始,然后本科选择了数学专业,他以为国外的学生数学一定学不过中国学生,其实不然,真正大学选择数学的学生,都有过人的天赋,一般中国学生根本不是对手。所以,他又转学学了管理专业,然后硕士读了研究生,这才终于完成了学业。

第三个导游叫小单,他是福建人。本科是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然后研究生在英国读的金融风险投资。但这个专业在英国找不到工作,经过几年的闯荡,他通过了高级导游的考试,终于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老实说这个导游的业务能力是非常高的,对英国历史和各种掌故都非常熟悉和了解,是我见过最有知识的导游之一。

三个研究生的经历让我有一些感受,一是英国就业的艰难,英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尤其导师制对教育质量的保证起到稳定的作用;二是有工作是最好的。导游在我国主要是中专、大专生承担的工作,而他们三个都是研究生,在异国他乡做导游工作,热情很高,没有丝毫不满足感;三是在英国学习时间很短是无法找到工作的。英国政府规定持续在英国呆满十年才会有永远居留证,如果本科毕业去英国留学读研究生,要想在英国找到工作基本是不可能的。

四.英国国难日

在我国,这几年的11月11日成了民间的“光棍节”和购物节,搞笑而轻松。而在万里之外的英伦三岛,每年的11月11日,却是一个极为庄严、凝重的日子——荣军日。

当我们11月6日踏上英国国土时,之前,全然不知11月11日是英国的荣军日。刚到英国伦敦,就看到许多人胸前佩戴着塑料质的五瓣小红花,青梗绿叶,鲜艳夺目。起初没怎么在意。之后,在剑桥、约克、爱丁堡等地时,看到有许多人胸前也佩戴着同样的小红花,深感其中肯定有特别的意义。

奏巧,在一家宾馆入住时,看到柜台上,放着许多人们佩戴的那种小红花。当我向他们了解时,他们告诉我:“这叫罂粟花,不是卖的,是为迎接荣军日而开展的‘罂粟花募捐’活动赠送的礼品,凡自愿捐款者皆可取而戴之。”

原来,荣军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挑起这次世界大战的德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告投降,取得一战胜利的英国,就把11月11日定为缅怀一战阵亡将士的日子,即荣军日。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将荣军日延展为缅怀历次战争中牺牲的英国将士的日子。在纪念日来临前一个月,开展“罂粟花募捐”活动,人们开始佩戴罂粟花,以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

我知道玫瑰花是英国的国花,当问及为什么人们不戴玫瑰花而要佩戴罂粟花时,他们讲述了其中的缘由。据传有一位叫麦克雷的加拿大随军医生,在比利时弗兰德斯的一个战场上,目睹了英国、比利时联军英勇抗击德国入侵者的血腥鏖战后,写下《在弗兰德斯战场上》一篇动人诗歌。诗中描写道:“暮色中,在将士们倒下的地方,一束束血色的罂粟花生机盎然,冲破死亡的阴霾怒放……”后来,这首诗传到欧美各国,一位叫米歇尔的美国姑娘读后潸然泪下,在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告投降的那天,她在胸前戴了一朵血色的罂粟花,以悼念阵亡的英比联军。在她的影响下,每年的11月11日很多人主动佩戴血色的罂粟花。三年后这个消息传到英国,英国老兵协会便采纳罂粟花作为纪念阵亡将士的象征。

在英国,荣军日的前夜和当天,举国上下要开展各种纪念活动。11月11日那天,上午9时许,我们到达议会广场旁边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西敏寺),发现大教堂北门前聚集着许多胸前佩戴罂粟花的人群,大都是身着军服的退伍官兵。门前宽广的绿地中,有序地排列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十字架,上面挂着用罂粟花做的各种花环。大教堂西门正中地面上,有一块罂粟花环绕着的黑色大理石碑,是为一战阵亡官兵立的无名英雄碑,碑下葬有从法国战场上运回的一位无名士兵的遗体。大教堂内还有一座特为二战中遇难空军官兵修建的小教堂,教堂的彩色玻璃上绘着68个参战空军中队的队徽。

来无名英雄碑和空军小教堂悼念亡灵的人群络绎不绝,上午11时,伦敦市政府要在纪念碑前举行盛大集会,缅怀阵亡将士,届时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首相卡梅伦及内阁要员将莅碑献花、默哀。我遥望着一队队胸前戴着罂粟花的队伍涌向阵亡将士纪念碑,顿时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我想,英国的荣军日开展得如此隆重广泛,如此深入人心,无疑,这对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五、温德米尔小镇

英国湖区的小镇温德米尔(Windermere),一直是人们来到这个国家公园后必定要停歇的一站。一是因为它是通往湖区的大门。如果到湖区玩,一般都要先搭火车来到这里,再依赖当地的巴士前往其他小镇和景区。二是因为这里依傍着湖区、乃至英格兰最大的湖泊——温德米尔湖。

不过,撇去这些因素,温德米尔这个小镇也是格外招人喜欢的。因为,光是念叨一下它的名字,任那四个字在口中缓慢流淌,就仿佛能感到一丝极致的可爱和温润气儿,让人还未到达,就已被滋润了心田。

在湖区的小镇游览,要怀着与在城市中游玩时不一样的心情。尤其是温德米尔。

别看它名声颇响亮,但其实没有太多的古迹和景点需要到访,它甚至不像肯德尔或格拉斯米尔那样有个起源于当地的土特产。所以,来到这里的话,你只管放低心情、放慢脚步,悠闲地欣赏身边的风光,踱进路边的小店逛逛,或者随意挑家餐厅、咖啡馆坐下吃吃喝喝、与朋友唠唠嗑,玩累了就住进一间装扮精致又有情调的民宿,便已足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