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方言喜欢用叠字(你会说不会写的四川方言字)

四川话

写了几篇《你会说不会写的四川方言字》,好像还比较受欢迎,今天再写一篇。

(一)剟dó

四川话把“刺、戳”等叫做dó。比如“三娃儿跑去跟人家打架,结果遭dó了一刀。”“遭dó了一刀”就是被刺了一刀。

小学时跟女同学坐同桌,要划“三八线”,手要是不小心越了界,会被她用铅笔dó,都快要成为我成长经历里的一块阴影了[捂脸]。再小一点的时候,跟几个小朋友练胆子,把气球吹得胀鼓鼓的,然后用针去dó,专为听dó爆后的那一声巨响……这些,都是dó这个字留给我的记忆。

四川话方言喜欢用叠字(你会说不会写的四川方言字)(1)

至于这个字应该是怎么写的,从来没想过,只是一直无凭无据地觉得应该就写成“戳”。直到后来读了点书,才知道正字应该写作“剟”

“剟”字普通话的发音是duō,从刀,意为“割、刺”,在汉语里其实有很悠久的历史。《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司马贞索引:“剟,亦刺也。应劭云:以铁刺之。”可见至迟在汉代,“剟”的“刺、戳”义就已经广泛使用。

前段时间读唐代的《续高僧传》,偶然间也见到了这个字:“按辔扬鞭以枪剟地,厉声曰:若能拔得方共决焉!”把枪插在地上,告诉敌人“你把我的枪拔得出来再来跟我打”,霸气外露。

清代《古雪哲禅师语录》劝说人们不要杀生:“杀一枪兮还一枪,剟一剟兮还一剟。自作自受自辛酸,悔杀当年错打猎。劝猎人,休打猎。”你剟动物一刀,小心哪天会被“还一剟”,现世报,别乱来。

可见,“剟”这个字不但产生得早,而且使用广泛,历朝历代都有用例。四川话里的dó,正是对古语和古文化的保留。

四川话

(二)耖cào

四川人把“胡乱翻动”叫做cào。不晓得大家童年有没有过因为把房间cào得乱七八糟而被父母教训的经历,反正我印象中是很有几次。还有吃饭的时候,不能把筷子伸入餐盘翻动,只能夹到什么吃什么,否则也会被奶奶骂:“顺到夹,夹到啥子吃啥子!你筷子在盘子里乱cào,别人家还怎么吃啊!”[偷笑][偷笑]

小时候衣服总是妈妈折好放在衣柜抽屉里,我要穿的时候就去衣柜里一顿乱cào,选出要穿的衣服后,再把剩下的一股脑塞回抽屉。现在衣服是老婆折好,不过我这在衣柜里一顿乱cào的习惯始终改不了。小时候的坏习惯,到老了也没得救。[偷笑][偷笑]

这个“cào”在四川话里用得这么广泛,它应该怎么写呢?

以前看到过有人写作“抄”,大概是觉得“抄”的意思和“翻”有点像。但是有个很大的问题是:“抄”的发音并不是cào,而且也并不能真正表示“翻”的意思

于是又有人把这个字写作“操”,“操”的发音倒是对了,可是“操”却完全没有“翻动”的意思。而且这要是遇上不明就里的北方人,会不会很容易错误解读出一些不太文雅的意思呢?要真是这样,那可就尴尬了。[捂脸][捂脸][捂脸]

其实,这个cào也是一个古语词,人家可文雅了。

这个字的正字是“耖”,大家一看到这个这个字以“耒”为偏旁,大概马上就能猜到,它是和“农耕”有关系的。

“耖”普通话的发音是chào,四川话没有卷舌音,就读为cào。它本是一种翻地的农具:

四川话方言喜欢用叠字(你会说不会写的四川方言字)(2)

四川话方言喜欢用叠字(你会说不会写的四川方言字)(3)

“耖”的作用和“犁”有点相似,但形制上差别很大,“耖”看上去更像一个钉耙。元代的《王氏农书》说其“髙可三尺许,广可四尺。上有横柄,下有列齿,其齿比耙齿倍长且密。”为了帮助年轻的小朋友理解其不同,我也放一张“犁”的图片上来对比:

四川话方言喜欢用叠字(你会说不会写的四川方言字)(4)

从文献上看,“耖”至迟在宋元时期已经广泛应用,从“翻地的农具”这个本义出发,“耖”自然就引申出了“翻动”的动词义,四川方言里表示胡乱翻动的cào,其实就是这个“耖”

四川话

(三)漤lǎn

Lǎn在四川话里是指将菜、果在较短时间内用盐腌制以使其出汁。比如我家妹子喜欢吃我做的苦瓜炒蛋。其实苦瓜炒蛋有一个制作秘诀,就是苦瓜在下锅前一定要先用盐“lǎn”一下,逼出味道最苦的汁水,炒起来就没有那么苦,口感也更脆嫩。

这个lǎn字应该写作“漤”,也很有历史了。《广韵·感韵》:“漤,盐渍果也。”明代杨慎(对,就是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那个)在他的《丹铅余录》中也说:“漤,音览,盐渍物也。”

当然,要腌渍果菜也不一定非要用盐,用糖也是个好办法。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的“漤番茄”,就是将番茄切成块后加入大量白糖腌渍,一两个小时候,番茄被腌渍出甜水。吃番茄事小,喝糖水事大,一直到今天,我家妹子也和我一样,最喜欢漤番茄中的那几口糖水。

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介绍了“梨漤法”,和漤番茄一样,只不过腌渍的是梨。我没有吃过漤的梨子,但想来味道应该很不错。宋代的《会稽志》也介绍了“漤乌梅”,说“越人多渍以糖或盐,以案酒。”“案酒”就是“下酒”,用腌渍的乌梅下酒,今天江浙一代的人还有此风俗。而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想起被糖“漤”过的乌梅,已经感到舌下生津了。[捂脸][捂脸]

四川话方言喜欢用叠字(你会说不会写的四川方言字)(5)

四川话

这些我们天天挂在嘴上的四川话,知道其来源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甚至,在有些年轻人的嘴里已经消失了。国家这几年花了不少财力人力搞方言保护和抢救工作。其实我倒不觉得方言有啥需要保护和抢救的。我觉得随着区域融合的日益方便快捷,随着普通话的推广,随着世界越来越小,方言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至少也会有一次大洗牌。我把这些字词写下来,并不是为了“保护、抢救”四川话,而是希望更多的四川人知道我们说的话是很有来头的,是对古语的传承

流沙河先生曾用《庄子》考证过四川话中“散眼子”“恍兮惚兮”等词的来源,有网友读了他的文章后很骄傲地说:“哪个说四川话土?我们平时说的都是古诗词!”我有一样的感慨,川话不但不土,而且还很有历史,很有文化。其实每个地方的方言大概都如此。但是对四川人来说,四川的文化和历史是藏在四川话中的,我们不可不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