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墙染尽了沧桑(别以矫饰的愁乡)
漫画:曹一
●一些人虚幻地把记忆中的乡村与田园牧歌划等号,选择性地遗忘昔日乡村最大的“愁”——贫困,甚至把闭塞当幽静,把木讷当淳朴,把安贫当幸福
●你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故乡的一切,无视乡村系统性的演进,只抽离自己最钟情的记忆把玩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田朝晖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正因在“无穷已”的变化中还有着很多恒定不变的“年年相似”,在一个速变、充满太多不确定性的世界上,仍有一些“确定”的东西让我们得以安身立命。所谓安身立命,大而言之,就是今晚的月亮明晚确定还在天空,今天的基本规则明天确定还会被我们的同类遵循。
对中国人来说,过年是一种“确定性”规则;对众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过年回乡,是一种“确定”的集体行动,而故乡,本身就是一种“确定”的存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正因为“确定性”是蛰伏在心灵深处的追寻,古往今来,乡愁,总会引起共鸣。
近几年春节,回乡过年抒发“乡愁”,“返乡体”盛极一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这其中,那些真情抒发乡愁的文字,被人们默默地分享,而一些故意剑走偏锋,或戴着有色眼镜“愁乡”式“返乡体”,却让“返乡话题”本身就成了话题。
村庄凋敝,民风颓废,道德沦丧,孝心缺失……数说故乡沦陷的“愁乡”式“返乡体”连续几年呈刷屏之势,读来触目惊心。这些大部分被证伪甚至被发现带有商业营销目的“愁乡”文字,快速传播,迅猛发酵,成为一种带有“异味”的文化现象。
“愁乡”式“返乡体”,有着明显的套路化痕迹: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描写农村凋敝,以偏概全,以局部描写代替整体;二是碎片化呈现,对个别极端案例不惜笔墨,罗列道听途说的故事,不管逻辑,不交待背景;三是在人性最脆弱的地方发力,夸大其辞,哗众取宠。
乡愁是真情,“愁乡”则是矫饰。“愁乡”式“返乡体”,是如何“矫”成的?
毋庸讳言,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裂变。与此同时,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很多人离开了农村,但他们的根仍然在农村。当他们带着某种个人情感来重新认知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势必会加入强烈的主观色彩,渗透进个人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返乡日记出现片面和失真。
“愁乡”式“返乡体”之所以失真,失就失在无视乡村的进步。不管你怎样“愁乡”,总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乡村的进步是巨大的。农村贫困人口在迅速减少,2011年至2016年,每年脱贫人口都超过1000万;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在大幅改善,不少农村生活条件不比城市差多少,仅2015年,全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就达到20万公里,小汽车进村越来越便利越来越普遍,甚至于村里也塞车。
当然,中国乡村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地区差异和不均衡问题,部分地区是真“凋敝”,青壮年流失造成人口空心化,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环境污染。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当真诚地“愁一愁”。
不仅如此,有些地方,“凋敝”是因为实在不适合生存——“十三五”期间,全国要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仅脱贫异地搬迁的人口就将达1000万。人都搬走了,这些村庄自然要荒废。那些要寻找“原生态”故乡的人,完全有权利抒发一下“失乡”之愁。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以“凋敝”冠之——一方面,乡亲们搬离了“穷山恶水”,起码能过上温饱的生活;另一方面,环境少了人类的“打扰”,能得到休养生息。这其实都是好事。
我们之所以批评“愁乡”式“返乡体”是矫饰,不仅是这类文字以高高在上的姿势,对乡村的进步视而不见,极尽夸张地放大乡村的种种“不如他意”,更由于,一些人虚幻地把记忆中的乡村与田园牧歌划等号,选择性地遗忘昔日乡村最大的“愁”——贫困,甚至把闭塞当幽静,把木讷当淳朴,把安贫当幸福。至于去年“上海女大年夜逃离江西”“东北乡村道德沦丧”的编造丑化,已被揭穿,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
说到底,批评“返乡体”片面、失真,并不是抵制对农村的反思,更不是无视发展不均衡,无视局部凋敝与困境。恰恰相反,随着城镇化演进以及农村面貌的变迁,我们需要对农村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观察、记录与反思,需要寻找和破解真正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答案。但这些观察与记录,应该建立在准确、客观、真实、全面的基础上。
电影《过年》曾描述过东北农村过年的场景:大年三十的晚上,母亲弄了酒菜,老两口孤单地坐在桌前。母亲念叨起了对子女们的想念,父亲却说“去年回来又咋了,差点儿没闹出人命来”……果然,大年初一儿女们回家,团圆饭还没吃完,桌子就被掀翻……次日清晨,父亲母亲坐上爬犁,怀着伤感离开富足的家。
这部由李保国、赵丽蓉主演的电影,共设计了12个角色,每个角色代表着一种性格一个群体:父亲是个勤劳纯朴的农民,母亲是个慈爱的农村老太太,大儿子有文化但迂腐懦弱,二儿子考上了大学但聪明自私,三儿子好吃懒做,大女婿有一定社会地位但道德败坏,二女婿曾经走过弯路但爽快孝顺……这部电影情节简单,但生动立体地呈现出东北农村的生活。
在电影里你可以看到道德沦丧、势利与自利,也可以感受到质朴、勤劳与厚道。宽泛地讲,这部电影可算是一部返乡电影,它为什么不让人反感?无非两个字:真实。
每个人都有乡愁。乡愁,无非是儿时那些美好的记忆。人们选择了远方,却把那些记忆留在了故乡,总是希望有人守在那里,维系和保持着记忆里的美好。似乎惟其如此,故乡才是人们想要的故乡。然而,这只是不可能实现的奢望——
你不可能自己离开故乡寻找想要的机会与生活,而让同村的伙伴们都留下,替你原汁原味地守护故乡吧?
你不可能自己在大城市享受各种新奇的商品、专业分工的服务带来的生活舒适,而让你的乡亲替你留住故乡的原有生活节奏吧?
你不可能自己计算着收支账单,盘算着怎样能挣更多的薪水、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而让故乡的农民继续自给自足吧?
……
总之,你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故乡的一切,无视乡村系统性的演进,只抽离自己最钟情的记忆把玩。
总之,你不能以矫饰的“愁乡”偷换真诚的乡愁。
别让故乡在颓废而迷茫的文字里一次次被沦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