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教孩子的几点建议(究竟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孩子)
Hello~「不焦虑来电」专栏来啦~每周我们都会和大家不定期见面。本期来电内容案例整理自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会员与景芳老师线上见面会,案例拓展部分整理自第一年课程第八课。
案例
学员:
孩子现在两岁半不到,他有时候会说自己不会。那妈妈帮帮你吧,他就会来一句,妈妈帮妈妈帮。有时候我想让他自己主动做一些事情,我说哎呀,妈妈好累呀,你帮帮妈妈吧。他又来说妈妈不累妈妈不累,是很着急,说我不能累的那样子。
景芳:
我觉得小朋友还小呢。小朋友每阶段都是在变化的,比如说你刚才问的问题,他对你的反应,你需要给他的帮助,其实随着他的长大还是都会有变化的,这不是原则性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跟孩子的互动随着孩子长大,随着孩子的状态变化,比如说你刚才讲到说你希望他帮你做一件事,但是孩子的反应是过来安慰你说,妈妈不累,妈妈不累。那很有可能他现在的年龄并不能够理解你是想让他帮忙做事,孩子觉得他安慰你“妈妈不累”,是他能提供的最大的帮助了。
学员:
但我有一种感觉,就像是他觉得你是超人妈妈,你不能累。
景芳:
其实孩子越小就越会觉得家长都是超人,只有随着他长大了,才发现家长是跟自己一样的普通人。孩子在一岁以前的时候,他觉得家长简直是上帝,我一哭就有食物,我哭了就有玩具,那不就跟我们祈祷上帝赐给我们面包一样吗?孩子对于家长的感受是像神一样的感受。现在他觉得你是超人家长,妈妈都会、妈妈都行,那也很正常。
他需要到一定阶段,比如4-5岁,有了真正自我意识和同理心,才会意识到原来世界上的所有其他人都是跟我一样的人,他们只不过是比我年龄大而已。
小孩子到3-4岁了,才会比较明晰的知道我是怎样的,别人是怎样的,到了4-5岁才会有同理心,知道我怎么想的,也能猜测其他人怎么想。人生阶段到了,才会知道别人是跟我一样的人,我和其他人没有区别,只是年龄不一样。
现在他觉得妈妈是万能的、是超人,都很正常,因为这么小的孩子自己能力不足,周围的大人能力很强,他会有神话性的,但问题不大。我们也不需要去矫正他。
随着孩子慢慢自己长大,就越来越能够客观地去认知了。但是到那时候,他就开始叛逆了。他一旦觉得你不是超人,就进入到了刚才那位妈妈讲到的:你不是超人,那你说话我也可以不听。只能说每个阶段会有每个阶段的问题,孩子不可能像我们想象的一样,像机器娃娃一样,他有他自己的对世界的理解,都是正常的。
学员:
如果我帮他的话,我做得特别好,中不溜还是做的稍微跟他水平差不多,会让他感觉更好呢?
景芳:
大人跟孩子的互动,让他觉得大人做的很好更好,还是大人做的跟他水平差不多更好?我觉得没有一定的标准,我跟小朋友去玩游戏的时候经常跟他玩在同一水平上,我家小朋友干的最经常的一件事,尤其是我闺女干的最经常的一件事,她会安慰我,哎呀,妈妈,我知道你不行,你别难过,没事。对于你这样的新手来讲已经不错了,继续努力。
其实玩一些游戏,跟孩子玩在同水平上,可以激励他更愿意玩下去,做游戏的时候是这种方式,但也确实有一些地方,没必要装不会,比如说认字,你假装我不认识。或者说算算数,他问你2 2=?2 3=?你说妈妈真的不知道,回头我们一起去学吧,特别特别的假,让孩子一下子就觉得你是在骗他,也不太好。
在生活中还是跟孩子更加真诚地去互动。虽然,有时候我们故意水平相对比较弱,画画也没画好,玩玩具跟他玩的差不多,但是他能感受到你是在很真诚地对待他。
其实小朋友更多的感受的并不是和比自己水平高很多还是跟自己水平一样,他能够更多感受的是父母跟自己是不是特别真诚的交流,以及父母到底是不是特别真诚的认可我的能力。
如果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你看见了他的努力,也看见了他的能力,也能够认可他的能力,孩子就会比较容易受到鼓舞,受到鼓舞就会愿意继续往下做,不管父母是水平特别高还是跟他水平差不多。孩子比较在乎的是父母是不是特别特别诚恳的、真诚的跟他互动和对他能力上面的认可。我觉得做到这一点其实就可以了。
孩子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应该如何培养
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孩子呢?孩子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应该如何培养呢?
传统的学习理论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所谓教学像是在纸上写字一样。但是我们现代比较新的学习理论都是基于认知发展理论,也就是说孩子的学习,是头脑当中的一种算法过程——它会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地成熟深化。
依据孩子的成长阶段,我们让他凭着大脑中的算法,去跟世界发生交互、在探索中进行学习、去理解这个世界——这就是比较现代的认知发展理论。
这种认知发展理论把孩子看成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不仅仅是接收者,且是自己主动去理解这个世界的。
按照这种认知发展理论,一个孩子在每一个阶段能够学会的东西,要跟随着大脑认知发展节奏走——孩子大脑发展得越成熟,他能够学的东西就越深。因此,跟着孩子的认知发展节奏才是比较好的学习节奏。
那么,孩子的认知发展节奏是什么样的呢?
最经典的理论是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皮亚杰把孩子的认知发展分成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
皮亚杰认为,“在0到2岁这个区间,儿童从只会基本的反射活动发展到能够主动作用于物体和事件,从而理解它们”。也就是说,从只能躺在床上发展到理解什么是床、桌子,并且能够主动地移动它们。
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大约是2到7岁。
皮亚杰认为,“随着儿童进入前运算阶段,他们更多的依靠符号功能,并具有了表征知识,其符号推理能力飞速发展”。
比如,孩子不仅能认识生活中的香蕉,而且能够听懂它的语言符号,到后面也能认识它的图示,再到后来可以认识香蕉这个文字符号。这样一步一步孩子就发现所有的这些符号都指代的是生活中“香蕉”这个事物,并且他可以用这样的一些符号去做基本的操作和基本的交谈。
在这个阶段,孩子还发展出心理理论,也就是说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去推测理解他人的认知和他人的行为。
第三个阶段是7到11岁的具体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在这一阶段,儿童获得了诸如去中心化和可逆性这样的认知操作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有逻辑系统地思考具体问题。”
什么叫去中心化呢?
在前一个阶段的孩子,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真理。但是到了7到11岁这个阶段,他能够知道,自己的观点只是一种观点,其他人可能跟自己想法不一样——真正的真理可能是不依赖于每一个个体存在的。
在这个阶段,他们可以有逻辑地思考问题,但是还不能进行抽象推理,而是能够将逻辑运用到真实或者可触及的事物上。
比如说,“小明不喜欢吃酸的,他吃了一口香蕉,发出了一个‘yue!’表示很恶心的声音。那么,你猜猜这个香蕉是酸的还是甜的呀?”所有的孩子其实都能回答出来,“这个香蕉应该是酸的!”
第四个阶段是指形式运算阶段11到12岁以后。
形式运算推理是理性的和抽象的,既包括假设演绎推理,也包括归纳推理。
这对于我们理解孩子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呢?
以往说孩子在每一个年龄段学到什么,更多的是按学科或者知识的维度区分,比如一年级到六年级,主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到了中学学语数外加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等——这是按照学科去区分;或者按照知识点去区分——比如几年级学分数小数、几年级学解方程、几年级学方程组,这些都是合理的进阶方式的描述。但是这有时忽略了孩子头脑中发生的过程。
如果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我们该如何形容孩子的学习进阶呢?应该是按照孩子头脑中的能力去形容。
举个例子,物理学中“力”的概念。
其实0到2岁的孩子已经能够了解力,但是他还说不出来更多的,就是拿脚去踹床,或者用手去拨弄床铃,他都能够感受到力。
2岁到7岁,孩子可以用“力”这个词说的出来了。比如说“我力量不够大”,或者“我要给椅子一个拉力”,可以用这样力的概念来描述过程。
7到11岁小学阶段,他实际上是可以进行一些具象推理。比如冬天地太滑了,摩擦力太小了。我们如何让自己不那么滑呢?他可以推理出,我们要想办法增大鞋子的摩擦力——这样的推理小学生是完全可以做的,但是他们还并不能够非常抽象地做公式化推理。
但是到了中学阶段,他可以去做力的合成与分解了,把一个力分成两个垂直的方向,然后每一个方向上的力增大和减小,这个物体会有什么样不同的反应,可以做类似的抽象推理了。
如果按照这样的认知能力的深化,我们会发现其实最好的学习是让孩子每个阶段像一个平滑的坡一样,能够经历认知发展的几个阶段。那么,他到后面就可以进入到一个比较高级的形式运算阶段了。
那么父母该如何具体地陪伴孩子学习呢?
父母提供的帮助以孩子不拒绝我们的帮助,为一个合适的尺度。我们给孩子提供一些学习的内容或者是辅导,如果孩子不拒绝,那么说明这个对他来讲是合适的。
为什么是这样呢?
因为孩子拒绝父母的干预,很有可能有几种理由。
第一个是自己明明会,父母非要支儿招。像是下围棋,下象棋,很多人在旁边插嘴,会让下棋的人非常恼怒。因为他会觉得说“我自己明明能够下好的,你在那多嘴多舌干什么?”
这种情况是父母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管孩子写作业,孩子非常生气,其实是孩子觉得这个题我明明会的,你在那插什么嘴,所以这是一种拒绝。
第二种拒绝是父母讲的内容太难了,或者父母要求的东西太难了,孩子不感兴趣。
比如,父母现在就强行给孩子讲历史,讲过去中国朝代是怎样变化的;或者父母强行带孩子读一个绘本,那么孩子很可能是拒绝的。
这个拒绝最主要的理由是他其实是听不懂的,因为听不懂,所以感觉不到兴趣。这种情况是父母高估了孩子的能力。
第三种可能性是孩子想要做自我探索。
比如拼图,他可能现在确实拼不出来,但是他明明非常有兴趣的想要自己琢磨,但是父母不断地打断孩子,让孩子的思绪不连贯。这种是在破坏孩子的自主性,孩子也会感到非常的恼怒,就会拒绝。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父母在帮助孩子的时候不断地去评价孩子,比如“诶!你这个地方做的好,真聪明!”“你这怎么都不会啊,你好笨!”。
但是孩子并不喜欢时刻被评价,这样他会感觉到紧张,就是我自己一会儿表现得好,一会儿表现得不好,他就会很担心自己表现的不好。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总会被评价,他可能也会拒绝父母的帮助。
不管怎样,我们父母只要心态是好的,我们去引导孩子的学习是在帮助孩子成长。我们提供我们的帮助,以孩子不拒绝帮助,以孩子愿意让我们帮助他为最合适的限度。
带娃不易,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用科学的分析,理性的判断,让父母和孩子产生更好的情感联结,给各自找到更好的通往对方的桥梁。欢迎加入我们~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五天体验营来啦!
每日打卡即可获得丰富奖励
更有景芳老师家庭教育课程等你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什么?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童行书院建立的父母共学社群。希望在喧嚣世界里营造一个安静的角落。在这里有共同学习的心理学内容,有温暖共建的思考氛围,也有日常育儿的有益沟通。希望让父母获得更多有关成长的知识,获得自我剖析的方法,也希望孩子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获得更长远的学习方法。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如何学习?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采取“领读书籍 共学讨论”的方式,每两周围绕一本心理学、教育学书籍展开共学。课程内容包含书籍领读音频、原文精选阅读音频、讨论总结音频,理解问题、学以致用、学而思辨内容讨论,思考作业。更重要的学习来源于俱乐部队友之间的讨论和思考。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包容环境,可以让平时得不到疏解的困惑得到聆听、理解、肯定和解决方法。#家庭教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