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桥横铁索寒指哪里(大渡桥横铁索寒)

桂子飘香之时,我从四川雅安乘车西行140公里,来到川西泸定县的泸定桥边。

急急地赶到大渡河边,只见绿褐色的河水汹涌地撞击着两崖悬岩和水底突兀的礁石,激起排排白色的浪峰,发出轰天的涛声,不停地向南奔涌。

公元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为解决藏汉交流阻碍,巩固西北,康熙皇帝下旨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索桥。一年后,索桥建成。为此,康熙皇帝以“泸水”(大渡河的旧称)“平定”之意,为大桥题名“泸定桥”。自此,泸定桥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咽喉。

大渡桥横铁索寒指哪里(大渡桥横铁索寒)(1)

大渡桥横铁索寒

泸定桥长103米,宽3米,由13根铁链连接东西两岸。其中9根作底链,底链上满铺木板作为桥面;两侧各有2根铁链为扶手,扶手链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使13根铁链相互联结成一个稳定的整体。

泸定桥的13根铁链分别固定在东西两岸锚井中用生铁铸造的重达18000斤的铸铁卧龙桩上。两岸桥台均用大型条石砌筑,台上再建木结构桥亭。

大渡桥横铁索寒指哪里(大渡桥横铁索寒)(2)

泸定桥两侧桥头固定铁链的铸铁卧龙桩

走上泸定桥面,感到桥有些晃动,不由紧紧地抓住桥侧粗大的铁索。桥下,大渡河水滔滔滚滚向南奔腾。

1935年5月29日,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对红军的围追堵截,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离开石棉县安顺场,一天一夜急行军120公里赶到位于大渡河边的泸定桥西桥头。紧接着,以连长廖大珠为首的22位勇士,冒着对岸敌军的扫射,从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攻克大渡河东岸,占领泸定城。勇士舍身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彰显出中华民族的精英雄魂!用热血和生命写出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观!

为此,毛泽东主席挥毫颂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巍迤腾细浪,乌蒙滂沱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走在铺了木板的桥面上,每走一步都觉得甚是紧张。好不容易走到到对岸,头都有点晕起来,身子也彷佛在晃。我完全无法想象当年那22位勇士是怎样在没有木板,面对着敌人的弹雨,从十三根光溜溜颤悠悠的铁链子上攀爬过去的!我只觉得,仅用英雄和无畏来歌颂这些战士的伟绩显得太轻!

泸定桥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桥梁之一,即使它不因红军飞跨而名扬四海,也会因其本身的建造精妙而让世人倾倒。无论从岸边纵览全桥雄伟刚劲的风貌,还是漫步桥上倾听大渡河的奔腾咆哮,无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环顾全桥十三根一百多米长的粗铁链,不禁惊讶,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把这每根数达吨重的铁链拉过河去,就是放在今天,也是个要依靠大型机械的大工程,而在三百多年前,那时只有人力和牲口可以依靠。据说,最初人们用牛皮筏载运铁链过河。由于水流过急,皮筏一到河中就被激流冲翻,几经努力,铁链仍然无法拉倒对岸。这时,一个过路的喇嘛说了“索渡”两个字后就离开了。起初,工匠们没在意,后来,突然发现,“索渡”还真是个好办法。于是,工匠就先在两岸之间拉上一根粗绳,在绳子上套上一个个竹筒,然后把铁链一一捆绑在竹筒上,再从对岸拉扯牵引绳,把铁链一点点地拉向对岸。就这样,终于成功地把一根根铁链拉到对岸。

而且,为了确保铁索桥的质量,组成十三根铁链的一万多个铁环上,都錾刻有制作工匠的名号。那可不是为了扬名,而是责任到人。无论哪个铁环一旦出了问题,制作工匠就要负被杀头的重责。古人的智慧实在令人敬佩。

大渡桥横铁索寒指哪里(大渡桥横铁索寒)(3)

錾有工匠名号的铁链

在桥西铁碑铸文中还铸有多名监工官员的姓名,那也都是将自身性命和桥梁质量捆绑在一起的责任状。有了如此严格的规矩,怎可能会出“豆腐渣”工程!

如今,泸定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日渐繁华,这也正是那些为了共和国而献身的先烈们所殷殷期盼的。

桥下,停泊着十数个橙红色的漂流舟,那些刚从上游漂流下来的人们,正兴高采烈地大声说笑着,述说着漂流中遇到的种种趣事。

依依不舍离开泸定桥,我们继续沿着红军长征北上的路线前进。过二郎山隧道,在宝兴县的灵关镇稍作休息,准备前往红军长征途中所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