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心是什么感受(诛心可以有多可怕)

【1】说到现在经常被人误用的词语或成语,「杀人诛心」绝对算是一个,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诛心是什么感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诛心是什么感受(诛心可以有多可怕)

诛心是什么感受

【1】

说到现在经常被人误用的词语或成语,「杀人诛心」绝对算是一个。

杀人诛心是一个,但并不是唯一一个,更不是第一个。早在之前,便有像不忍卒读、空穴来风等成语,算是更早属于「错着错着就用对了」。

它们原本有着属于自己的解释,但在人们长期望文生义的错误理解和使用下,致使其原意被误解后,反因约定俗成,而导致被误解的意思也被官方所承认。

比方说,「不忍卒读」原本指的是内容太过悲惨,使人读过难以自控,不忍读完。但如今也被很多人用来形容文笔极差,令人难以忍受。

但就目前为止,只论网络的误用率而言,各色各样的成语相比「杀人诛心」这个词儿,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没错,就连热门措词「差强人意」,相比它,使用率也只能算是勉勉强强的「差强人意」了。

【2】

「杀人诛心」,先有杀人,再说诛心。意思是消灭某个人的肉体,不如揭露、谴责这种人的动机、思想、用心。

这个词本身可以理解为一个递进关系,并没有多么晦涩。杀人只能实现肉体毁灭,诛心却能在精神上功击对方是何等的龌龊可恶。再加上《让子弹飞》里著名的引用,估计很多人对这个词已经不陌生了。

但事实上,单就诛心这个词儿的理解和应用上,很多人其实是跑偏了的。

得益于网络开放的沟通氛围,有意也好,无意也好,很多时候网络交流其实是沉浸在一种「冒犯」的语境下展开交流的。恶意的冒犯,自是不必说,已成为网络的常态之一。即便是善意的冒犯,大多控制在一种相互试探调侃的程度。

简单来说,无德者用冒犯攻击别人,有德者用适当而不会令人厌恶的冒犯来拉进与他人的关系。

在这个前提下,一旦有谁应用了特别巧妙的冒犯——无论是正常交流还是回击恶语,往往都会有人回复其「杀人诛心」,意思是称赞其言辞犀利,击中了对方难以回驳的点。倘若对方也是战意盎然不甘示弱,同样回复过来一句杀伤力十足的话语,那便有会有人回复「窒息攻防」,意思是说两边你来我往,言语攻击甚至犀利激烈。

可以看出来,当「诛心」在多数被使用的时侯,大都用在形容某人语言犀利,令人无法反驳这一点上。

随便举个例子,比如NBA中著名的「格林公式」:在你来之前我们已经夺冠了;再比如乔丹对佩顿炫耀自己也买了法拉利的回复:「哥的法拉利都是赞助商送的」。都是堪称一言噎死对方的巧妙冒犯。

【3】

但同样都是做到让对方哑口无言,「诛心」的本意,其实远不像很多人应用的那般宽泛。

用现在常用的话来解释「诛心」,最好也最易懂的解释就是:指责动机。指责动机,等于功击对方用心不良,堪比酒局上的合法掀桌一样,要远比单纯的言语攻击更致命,这便是诛心。

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无非只是书生的随口言语,若是想从文采上指摘,无非是行文不够华丽,叙述太过直白。但有心人一旦扩展开来,将其定义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那便是致使连坐并罚,无数人头落地的文字大狱。

方法错误可犯得,方向错误犯不得,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

而诛心的狠毒之处同样可见一斑,当事人往往是容不得有自我辩解的机会与余地的。

曾经看过很多人讨论这样一个话题:《让子弹飞》里的六子,在被胡万和武举人一唱一和指责少给了一碗粉的钱时,该如何摆脱这种窘境。题目下面,各路人士各抒己见,用各种方式阐述如果自己是小六子,该采用何种话术或策略来化险为夷,免遭悲壮切腹以自证的命运。

尽管话题下面有许多精彩的答案,其中不乏一些特别幽默的主意。但私以为,自认为能化险为夷的朋友们,都没有真正把握胡万一众人的歹毒之处。他们所想要的,并不是六子的命,而是借助于指责六子吃粉不给钱,进而引申到其义父张麻子言过其实,不能真正实现自己在上任之初当众高呼的公平。

换句话说,这并不是什么杂混着自证、反证、浑水摸鱼、胡搅蛮缠、跳圈反制等一系列辩论概念的问题。当六子疑似没有给钱的行为一旦抛出,再和身后张麻子的县长身份交合在一起。六子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自证,而他的一切辩论套路,在这种前提下都已经不再适用了——他表现得越是机智,越显得自己身为县长之子横行无忌。

于是,六子不得已,用一种残忍的方式实现了自证,证明了自己清白,也维护了父亲和父亲说过的公平。事实上,这才是真正破了黄四郎一众人所设下的局。因为黄四郎试图扭曲黑白,对张麻子进行诛心的意图彻底破产,等到张麻子决心杀回个血淋淋的回马枪,就轮到黄四郎一行人该被杀人诛心了。

只是,这代价却是六子的命,和临死前刀刀入腹的钻心,终究还是太沉重了些。

【4】

六子的悲剧,根本在于张麻子信仰的「公平」,是当时的社会太过于宝贵的东西。所谓「君子可以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君子信仰的东西,是小人所不屑一顾的,反过来说,小人便可以利用君子的顾忌,毫无顾忌地去迫害君子。

所以,影片中的黄四郎,本身作为鹅城恶霸,可以堂而皇之地进行污蔑而不担心自污。

再引申出另外一个结论,一个想要攻击别人动机的人,倘若自己的动机不单纯,却还处处伪善想要试图遮掩,那这诛心实施起来也便不那么容易了。也是面临诛心之论时,少之又少可以尝试翻盘的机会。

《大明王朝1566》里,当时任户部主事海瑞献上了那封流传千古的奏疏后,嘉靖一怒之下,先是令作为海瑞顶头上司的户部尚书赵贞吉前往牢中审讯,后又令司礼监联合内阁、六部堂官,理学言官对其进行驳斥并定罪。

在剧中,作为海瑞的顶头上司,赵贞吉对海瑞可谓是发自内心的厌恶。不仅是这次意外的上疏,让嘉靖首先开始怀疑作为其上司的自己。早在数年前调查浙江大案时,当时身为淳安知县的海瑞便对自己连连抗命,执着于调查真相,将真实的口供交呈到嘉靖面前。

与海瑞不同,赵贞吉的目的是借查案揣测嘉靖心理,探请朝野局势,甚至向嘉靖献媚示好,证明自己的忠心与老城谋国,可以重用。

有的人贪钱,有的人贪色。赵贞吉贪权贪名。所以他干脆先手给海瑞一个AB项。要么是背后有人指使,要么是「博直名」的动机定义。试图将海瑞归类为求名而忤逆君父的贪名之徒。

赵贞吉:「你以贺表为名,暗藏祸心。写的这道狂犬吠日,辱骂君父的大逆之言,上至裕王,下到内阁和六部九卿大臣看了,无不义愤填膺,万难理喻。我现在要问你,这样做,到底是背后有人指使,还是你自己丧心病狂,以邀直名?」

《大明王朝1566》

「背后指使」意味着同党,一旦嘉靖起疑那便是祸及满朝动摇国本的大案,这是无论赵贞吉还是海瑞都不希望看见的结果。但赵贞吉的问话,却是你不选择同党,那便是选博直名,那便是用心不良。堪称典型的诛心问罪。

海瑞问心无愧,便从容辩驳。

海瑞:「我在奏疏里开篇明义说得很清楚,上这道疏,是为了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上这样的疏,进这样的言,是为臣的天职......看了微臣的这道疏,会觉得微臣是丧心病狂,为邀直名吗?」

《大明王朝1566》

听了海瑞的话,赵贞吉自是不肯善罢甘休。

赵贞吉拍了一下大案:「有什么不明白的!你又要正君道,又要明臣职,君道有何不正,臣职有何不明,你又有什么职权来管?你是能管得了内阁,还是管得了六部九卿衙门!居然字字句句指斥詈骂圣上,从古至今有你这样的狂悖之徒吗!」

《大明王朝1566》

于是百官面前,赵贞吉屡屡拍案逼问,显然是要致海瑞于死地。然而,这般与其平日作风大不相同的步步紧逼,愈是急于定罪海瑞「博直名」,反而越暴露了自己的弱点:真正贪名的赵贞吉,反而是最经不起别人指控他贪名的。

于是海瑞在堂下听着,内心只是不屑,干脆釜底抽薪,先是抛出悬念引人注目,把二人的过往纷争直接讲述给众人听,同时将赵贞吉的老底儿亮了个干干净净。

海瑞:「嘉靖四十年,卑职在浙江任淳安知县,赵大人任浙江巡抚......九月,赵大人为了一己之政绩,要在当年完成五十万匹丝绸,竟不顾灾民生计,要淳安百姓催还奉旨的赈粮,而且要以半价逼买百姓生丝。卑职抗了赵大人的命,赵大人上疏参劾卑职,那时便曾经说过卑职是为邀直名,收买民心。今日卑职在堂上又听到了赵大人同样的言辞,这便是卑职所说的成见过节。大明律法载有明文:审案官与被审的人曾经有成见者,有过节者,应当回避。卑职现在请徐阁老遵照大明律法,叫赵贞吉赵大人回避此案,否则,卑职将一字不答。」

《大明王朝1566》

一席话毕,不仅驳斥了赵贞吉的污蔑,反而把赵贞吉的恶毒用心揭露得一清二楚。自此无人再可凭邀直名为罪定罪于海瑞,而赵贞吉自己同样也是名誉扫地。对于以心学名士自居,真正邀名的他而言,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致命。

试图用诛心论罪的人一旦没能成功,反而使得自己的险恶用心昭示于众,身败名裂的下场自然是很难避免了。从这个角度来讲,诛心又像是一把双刃剑,一剑击去,中与不中,必有一人将粉身碎骨,无力回天。

【5】

诛心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在很多时候,实现了对人心的一种利用。当人们有了私心,太过警惕别人的用心和动机,那么即便是毫无证据,也会变得草木皆兵,宁可信其有。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可怕的,又是人心。

在一个健全的法制社会,当证据的分量变得更为重要时,这把双刃剑便应当收敛起它过分锐利的锋芒了。

但又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在现如今,它更多时候会用在饭圈粉丝相互攻讦讥讽谩骂的场合下。例如「你就是想XX粉装路人,想黑我们家哥哥」,这类旁人看来无言以对的指责之中。有时候再想想,这人与人的争斗,上至朝野庙堂,下到乡野大众,也许在层次和手段上存在着差别,但在思路上,倒还真未必有什么差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