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科学小实验地球公转(欧萌科学家如果)

《列子》中有一篇寓言,讲杞国有个人总是担心天塌地陷了怎么办,因此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后来这则寓言简化为了四字成语:杞人忧天。专门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心。

作者:欧罗巴

stem科学小实验地球公转(欧萌科学家如果)(1)

现如今有一个真实存在的部门,每天操心“天塌下来怎么办”

然而,忧虑这个问题的不止是那个杞人 。对于地球人来说,天下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天塌下来,怎么办?

我们在生活里流传着一些朴素而又乐观的解决方案,比如:“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万一高个们不同意,也可以大家集体“天塌了,当被盖”。

显然这些乐观的答案,是以“天不会塌下来” 为前提。但问题是,这个前提并不一定为真。如果我们是把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的大气层看做天,确实不存在“塌” 或者坠落的问题。最接近我们脑海中“天塌” 的状态,更可能是一颗脱离轨道的小行星,刺破大气层,冲向地球表面。类似场景,可以参考经典灾难电影《天地大冲撞》,或者《世界末日》。

一颗小行星大概能造成多大的影响?这里有一些简化过的数字。如果是一颗直径为12米,速度为20公里/小时,密度为8000kg/ m3(近似于铁)的小行星,直奔人口稠密的纽约曼哈顿而来。那么它除了能把整个街区直接砸成陨石坑,还能摧毁直径5.8公里范围内的建筑。

当我们把这颗小行星的数值放大一点,情况就更加严峻。比如一颗直径为2公里,速度依然为20公里/小时,密度为3000kg/m3(近似于岩石)的小行星又飞过来了。那么它除了会制造更大陨石坑,更大面积的建筑摧毁,相当于7级以上的地震,更恐怖还有大面积的燃烧,甚至在1200公里的直径范围内造成1度烧伤。

如果看过这些数据,我们就都能意识到,面对天塌了这种大事儿,仅凭乐观是不够用的。而科学家们深深的怀疑,历史上曾经有若干大高个儿试图顶住,然后它们灭绝了……我说的是那些尖牙利齿,身长几十米,皮肤厚如铠甲的恐龙。它们在6500万年前,可能经历的是一颗直径大于10公里的小行星造成的恐怖袭击。

当然你不用太过紧张。这么大的小行星,不太可能在几十万年内再度光临地球 。而且从美国航天局近地物体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来看,最近一百年,出现前几种情况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小概率问题,理解会变得不同。美国航天局科学任务理事会的副执行官对此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评价:这不是一个假设问题, 这是时间问题。

2000多年前,有个忧天的杞人被人们嘲笑。现如今有一个真实存在的部门,他们每天操心的还是这个问题 。它有一个大气磅礴却又十分贴切的名字——星球防御办公室(Planetary Defense Coordination Office)。专门负责保护地球安全,防御外太空对地球产生的威胁。 针对这个天大问题,“星防办” 和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召开了几次模拟研讨。 他们为了让一切对策更加真实,甚至提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假设:2016年秋天,科学家们发现了一颗可能撞向地球的小行星。它的直径约为100至250米,撞击可能性约为2%,发生时间大概在2020年9月底。 然而经过持续观测后,在2017年5月时,撞击可能性已经变成100%。

在模拟中,科学家曾经提出过类似电影《世界末日》的解决方案,比如对小行星进行核爆,或者用太阳能激光让它偏移轨道。但是在目前给出的模拟情况下,几乎无法实现。因为从发现到撞击,中间时间只有4年。他们计算后发现,宇宙飞船建造需要2年,飞到小行星需要1年,剩下的时间不够完成爆炸或者安全转移。

接下来的他们研讨方向,由会不会撞,什么时候撞,变成了它会撞向哪里?在模拟实验中的2017年11月,他们得到的答案是南加州的海滩。于是,更靠谱的应对方案变为,计算海啸强度,预估损失,以及制订人口迁移计划。除此以外,在应对这场小行星撞击的方案里,科学家们还关注到了如何与公众沟通的问题。他们需要预估人们听到消息后的反映。如何将准确的信息有效传递给公众,以及尽可能减少传闻和错误信息的干扰,降低恐慌情绪。

参与的科研机构和组织事后没有披露这个模拟方案的具体内容,却提到了一个危机解决的共同思路:持续观察,预测,计划应对,并且减少损失。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依然用不着担心小行星是否会撞击地球。毕竟,我们生活里有太多更可能发生的危机,值得我们耗费心力。但换个思路去想,如果天塌下来都可以解决,那么天底下,还有什么事儿是无法处理的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