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八景的由来(风雅龙游从穀水到衢江)

衢江上承徽州,下接八婺,直达钱唐,是衢州人的母亲河,哺育着沿江两岸世世代代的人们。那么,衢江古代叫什么名称呢?有人说是穀水,还有的人说是瀫水,更有人说是谷水、榖水、縠水、濲水、瀔水,莫衷一是。奇怪的是,我们去查看字(词)典,或者翻阅典(史)籍,每个说法却基本上都能找到出处。现代人在应用这条古水名时,也是不明所以,混乱不堪,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也有用字不一、前后矛盾的。今天,我们就来理一理这个混淆了人们近二千年的古水名。

钱塘江南源古称穀水

我国疆域辽阔,历史源远流长,每个地方对于哺育了他们生命的河流,每个时期的命名方式都有所不同,并随着历史变迁而有所发展。大体上说,河流命名主要有三条原则:一是南北分区命名。上古时期,华夏先民称北方的黄河为“河”,南方的长江为“江”。北方之水黄河支流为多,汴河、洮河、汾河、洛河都是。南方之水长江支流为多,汉江、湘江、乌江、赣江皆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尚书·禹贡》载“九河既导”,就是说疏通了黄河的九个支流。古人视支流同干流,反正最终水都是流到黄河的,所以北方的河流统一就叫“河”。同样道理,上古的人们也把汇入长江的八条支流,和长江一起都称为“江”, 即《尚书·禹贡》中说的“九江孔殷”。

龙游八景的由来(风雅龙游从穀水到衢江)(1)

二是当地特质命名。有的根据河流所在的地名确定,如婺江流于八婺大地,故称婺江。这一类河流命名方式十分常见,因为这种命名方式不仅将当地名称汇入其中,同时还反映了它的所处地带,体现地方特色文化,方便识别,便于记忆。有的根据河流地理位置来确定,比如说海河,就是因为这条河流与海洋交汇,最终形成了河海一致的景观,因此称为海河。还有些河流是根据其所处方位、代表城市、河流特质来命名,如东江、衢江、赤水河等等,不一而足。三是世易时移更名。上古时期,我国河流名称,一般只单言其名。《尚书·禹贡》为我国最早的地理书,所载52条河流中有47条都是单名。《诗经》中提到35条河流,单名者31条,如沱、洛、灞、泗等。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河流的称呼也发生了改变,一般在单名后面加个水字,叫~水。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载有311条河,其中290条称为~水,如汾水、淮水、渭水,长江黄河也称为江水、河水。一直到了南北朝还是基本如此,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提到了1252条河流,其中“~水”就有119条。到了隋唐时期,我国河流“南江北河”的叫法基本定型。唐代孔颖达说:“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颜师古说:“南方无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曰河”。宋代宋祁说:“南方之人谓水皆曰江,北人谓水皆曰河,盖从其俗也”。衢江的名称,也是在唐代衢州设州后才形成的。

龙游八景的由来(风雅龙游从穀水到衢江)(2)

千古悠悠的钱塘江,历来叫法不一。《山海经》谓淛水,《庄子》谓淛河,《水经》谓渐江,也有叫折江、之江的,折、淛、渐,皆浙字一声之转,“之”取江流曲折蜿蜒之意,所谓“曲水为江,折江为浙”,这也是浙江省名的来历。浙江之水,有南北两源,其南源西出太末县,流经金衢盆地腹地,孕育了令我们引以为豪的万年文明,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两岸人民。金衢盆地位于浙江中西部,是省内最大盆地,属我国南方著名的红色盆地之一,因盆地中有金、衢两城而得名。盆地介于千里岗山脉、仙霞岭山脉、金华山脉和大盘山脉之间,是浙江省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向有“浙江聚宝盆”之称。盆地广泛沉积白垩系红色砂岩,底部地形平坦,河谷平原、低丘岗地交错分布,海拔40-100米,相对高度差以3-50米最为常见。整个盆地由外围向中心呈阶梯状下降,河流从四方向盆底汇聚,衢江(包括兰江)及支流沿岸都有或窄或宽的河谷平原,呈珠串式分布。

龙游八景的由来(风雅龙游从穀水到衢江)(3)

纵观世界古文明,河流往往是它们诞生之初的摇篮,如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的埃及文明,黄河与长江的中华文明。金衢盆地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浸、台风对金衢盆地影响不大,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所以,原始先民的活动,金衢盆地比宁绍平原还要早,还要丰富。从龙游县考古发掘情况看,发现于2010年的青碓遗址和发现于2011年的荷花山遗址,具有浓郁的上山文化特征,距今9000多年。它们比河姆渡文化早了2000年,比良渚文化早了4000多年,是浙江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青碓遗址、荷花山遗址的发现,对此又添新证。从遗址中发掘出土的诸多夹炭红陶器、石磨盘、石磨棒等上山文化特征的遗物来看,充分证明了钱塘江南源地区不但是浙江新石器时代文明发祥地,而且是中国重要的稻作农业文明发祥地。

龙游八景的由来(风雅龙游从穀水到衢江)(4)

水稻,是五谷之一,古代称五谷为穀,穀的本义是指庄稼和粮食。在人类早期,五谷的各自分布当有一定的地域性。在上古时期的钱塘江南源地区,穀应该是特指水稻、稻谷。稻作起源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水稻驯化的起始时间、地点和动因。科技考古人员对青碓遗址、荷花山遗址出土文物的研究表明,在早期人类活动以前,该遗址所在地即生长有野生稻。人们不难猜想,当时的先民不仅认识到野生稻可以食用充饥,逐渐学会了采集、储存野生稻,而且有意、无意地尝试了栽培,并随着耕作和加工技术的发展逐步扩大种植范围和面积。穀这个字,除了庄稼和粮食的本义,作名词用时指俸禄,因为古人常以谷物计禄,如《荀子·王霸》中的“穀禄莫厚焉”;作形容词用时指善、良,如《诗·陈风·东门之枌》中的“穀旦于差,南方之原”,旧时常用词“穀日”“穀旦”“穀士”中的“穀”也是此意;作动词用时指赡养、养着或生、活着,如《诗·小雅·甫田》中的“以穀我士女”,《诗·王风·大车》中的“穀则异室,死则同穴”等等。所以,不论作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穀”的寓意都很好,地名、水名以穀字命名的,在古代并不少见,比如大名鼎鼎的上海苏州河,古也谓之穀水,故上海松江区别名“穀水”。另有湖北襄阳的“穀城”县、湖南湘潭的“穀水”镇,以及唐时在龙游建立的“穀州”,等等。

龙游八景的由来(风雅龙游从穀水到衢江)(5)

我们想象一下:上古时期,在钱塘江南源的金衢盆地里,“益之以霡霖,既优既渥”,我们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住在木构建筑里,用稻杆或茅草做屋顶,他们栽培水稻、制作独木舟,他们依靠种植稻谷、上山打猎和下水捕鱼为生。在广阔又肥沃的金衢盆地冲积平原上,是一望无际的水稻,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摇曳着,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金黄,一条水流蜿蜒曲折,流向远方,风吹稻花两岸香……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先民们想起,似乎生活中一切的美好,都源于面前的这条河流。那么,这时候我们的先民该如何称呼她,以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呢?当然应该是穀水,稻谷的“穀”!

穀水名称演变过程

钱塘江南源既称穀水,那又怎么变成谷水、榖水、縠水、濲水、瀔水、衢江、兰江的呢?又大概是什么时候改变的?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穀、榖、縠、濲、瀔、谷等这几个字的含义。

龙游八景的由来(风雅龙游从穀水到衢江)(6)

穀(异体字糓),音gǔ,左下从“禾”,其本义是指“五谷”, 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也专指谷子,是一种草本植物。在一些方言中,“谷”也指稻,金衢方言中的“谷”就是指稻。古人写“穀”字时偶尔用笔画简单又同音的“谷”字代替。如《诗经·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孔颖达疏:“孙炎曰:‘谷之言穀。穀,生也;谷风者,生长之风’”唐张悦《祭城隍文》:“庶降福四虻,登我百谷。”可见,将“穀”字写作“谷”字的简写方式自古便有。所以,在汉字简化时,将“穀”转化为“谷”,有历史文献依据,是自古传承而来的,并非毫无根据的合并简化。值得注意的是,用“谷”代替“穀”仅限用于粮食作物,从“穀”字的“庄稼、粮食”之义引申出的“生长、养育、进食、俸禄”等多重含义,包括作为姓氏(如穀梁)使用时,“穀”不宜简化为“谷”。因此,在阅读古书、汉字繁简转换时必须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龙游八景的由来(风雅龙游从穀水到衢江)(7)

榖,音gǔ,左下从“木”,树木名,亦称“构”“楮”,即“构树”“楮树”,落叶乔木,适应性强,广泛分布中国南北各地,花绿果红,树皮是中国古代造纸原料。作为本土的古老树种,榖树在典籍中记载颇详,如《山海经》“招摇之山,有木名迷榖,佩之不迷”“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 《诗·小雅》“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尔雅·翼》“叶无瓣曰构。”《埤雅》“皮白者榖,皮斑者楮,盖一物三名也。”《说文》“楮也”,《注》“恶木也”等等。榖作为植物名称,又是“恶木”,古人鲜有用于地名、水名的。縠,音hú,有皱纹的纱,古称质地轻薄纤细透亮、表面起皱的平纹丝织物为縠,也称绉纱。《周礼·疏》:“轻者为纱,绉者为縠”;《增韵》绉纱曰縠,纺丝而织之。作为一种丝织品,“縠”就是汉代人说的“雾縠”,南朝人说的“天衣”。縠常见于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如战国宋玉《楚辞·神女赋》:“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袖软异文绫,裾轻单丝縠。”宋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阑风静縠纹平”。至于后来因为“縠水”的缘故, 说者遂以为水纹为“縠”,则大谬也。

龙游八景的由来(风雅龙游从穀水到衢江)(8)

谷:音gǔ,是汉字部首之一。谷的意思有“谷物”和“山谷”两个大类,分别来自于“穀”和“谷”。这两个汉字非常古老,都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谷物”的“谷”即“穀”,主要指庄稼与粮食,以及引申出来的相关意义。“山谷”的“谷”属会意字,本义指山谷,即两山间狭长而有出口的地带或水道,属于地质、地理自然景观。“谷”内大多有水流淌,于是古人用为山间的水流或江河的支流,如《道德经》“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山谷水小、不能行船,江海水大、可以行船,所以江海为百谷王。“谷”在两山之间,古代又用谷作为两山之间可以通行的夹道名称,有时还在山谷险绝处设置关卡,如函谷关。“谷”源于高山,有水流出,一般进去之后,两边和前面都已无路可走。因此,“谷”引申为“困境”,如《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弄清楚了穀、榖、縠、谷这几个字的基本含义,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穀水、榖水、縠水、谷水、衢江等称谓的演变。至于瀔水、濲水、瀫水,也许是古人觉得,穀、榖、縠既称水,就应该再在本字上加个水的偏旁,于是便有了瀔、濲、瀫三个字。

龙游八景的由来(风雅龙游从穀水到衢江)(9)

“穀水”之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穀水,东北至钱唐入江”,这也是目前可见最早的文献记录和最早版本。“縠水”一说,据先贤余绍宋考证,始于郦道元(466年~527年)的《水经注》,至《元和郡县志》始作“瀫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1839~1915)及其学生熊会贞(1859~1936)则认为,“縠水”最早始于《舆地志》。《水经注》是北魏晚期郦道元因注《水经》而得名,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舆地志》为南朝梁代人顾野王(519~581)摘抄各种书籍材料所成的一部地理书。《水经注》只云“縠水”未言原因,《舆地志》云“穀水”为“縠江”则称“其水波澜交错,似罗縠之文,因名”。唐丞相李吉甫(758~814)编撰《元和郡县图志》时,沿用其说,并作“縠”为“瀫”,“瀫水”之名遂由此始。此后,《寰宇记》《方舆胜览》《明一统志》《名胜志》等相关地理著作皆作“穀”为“縠”(或瀫)。而地方志书中,民国《龙游县志》作“穀”, 万历《兰溪县志》作“瀔”, 天启《衢州府志》作“瀫”。穀字既表示五谷食粮,和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使用频率相当高,在古代应该算不上是一个生僻字。穀水是哺育金衢盆地先民的母亲河,先民对其名称当不会随意呼之,屡屡改之。其实,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穀”字本身。穀是形声字,从禾、㱿(què)声。从禾,表示与粮食作物有关;㱿即壳的繁体字,表音,也表示穀类植物所结穗实上的穀粒有殼甲的意思。穀字笔画较多,尤其是“㱿”中一横容易漏写,而古代文化传播、信息技术不发达,文字传播主要靠刻、写,榖和穀字形相近,极易混淆,一笔不慎,就可能将穀搞成榖,后人不明就里,就把“穀”和“榖”混为一谈。凡以“穀”命名的地名、水名,如穀水、穀城、穀州等,其古称都有写成“榖水”“ 榖城”“ 榖州”的现象。谷水,本来和穀水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谷水是谷水,穀水是穀水,风马牛不相及。谷既指山谷,那“谷”内有水是常态,所以古时称作谷水的河流不少,最有名的是洛河的支流谷水,其与洛阳文化盛衰变迁,关系最为密切。谷水出弘农渑池县南墦冢林谷阳谷,《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玉”。谷水本身及谷水之间,也有一本理不清的糊涂账,这里就不多说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搞汉字简化,把“穀”转化为“谷”,进一步混乱了“穀”“谷”两字的用法。人们觉得,“谷”是“穀”的简化字,就想当然地认为“穀”就是“谷”的繁体字。于是,今人有把穀水写成了谷水,也有把谷水写做穀水,甚至有把古籍中“穀”“穀水”校勘成“谷”“谷水”,又有把“谷”“谷水”校勘成“穀”“穀水”的。再加上古人因“穀”字的刻、写错误等衍生出来的榖、縠等字,就更加混乱了。

龙游八景的由来(风雅龙游从穀水到衢江)(10)

综上所述,无论是按照江河命名的一般原则,还是地理特征、基本特色,或者是历史文献的最早记载,钱塘江南源的古称应该是“穀水”。但是,因为抄写错误的原因,有的地方写成了“榖水”,但影响甚微。南朝以降,因为《水经注》《舆地志》把“穀水”写成“縠水”,《元和郡县图志》把“穀水”写成“瀫水”,加之这几本书及其作者对后世的影响力很大,于是后人多为所惑,很多人就只知縠水(瀫水)而不知穀水(瀔水)了。所以,先贤余绍宋说:“是‘穀’ 为正字也,其余均谬”,并感叹自南北朝以来,“自是沿讹,以讫于今”。至于《汉书补注》谓“‘縠、瀫’皆‘穀’之变字”,光绪《兰溪县志》说 “穀”“縠”“瀫”三字通假,其实都是一种和稀泥的说法。

龙游八景的由来(风雅龙游从穀水到衢江)(11)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龙游历史上曾经有以“穀水”之名命名地名的事实。唐武德四年(621)置穀州,治太末,领太末、白石二县。衢州同时置州,领信安、定阳、须江三县。当时,穀州、衢州是平级的州级政区,穀州以穀水得名,衢州以“路通三越”的交通区位得名,衢州之名也由此始。2009年,河南洛阳出土首任穀州刺史贾敦赜的《墓志铭》载:“公讳敦赜,字景远,曹州冤句人也……以平辅祏之勋,迁授使持节穀州诸军事、穀州刺史”。古人对碑刻铭文极为慎重,此墓志铭既书“穀州”而非“縠州”,这也是“穀水”非“縠水”的一个佐证。同样,穀水作为兰溪的母亲河,在历史上以“穀(瀫)”命名是一大地方特色。如南宋《武林旧事》记载兰溪名酒“瀔溪春”,宋代兰溪南乡鸬鹚坞建有“瀫东书院”,明代南门外的“瀫水驿”,兰溪八景之一的“瀔纹漾月”等等。1985年,兰溪撤县设市时,方案之一是设瀔州市。至于“衢江”称呼的来历,当在衢州设州以后。查阅相关历史地理典籍,自唐至明俱称穀水(或縠水、瀫水),清《一统志》始称衢江,盖水绕衢城,遂依城名水。可见,穀水称为衢江,也只是近几百年间的事。

龙游八景的由来(风雅龙游从穀水到衢江)(12)

而今,“穀水”之名随时光远去,“穀城”“穀县”“穀水镇”也变成了“谷城”“谷县”“谷水镇”。两相比较,“瀫水”作为钱塘江南源的专有名称,倒也不显得那么令人难以接受了。当然,就本意来说,今人在使用河流古名称时,“穀水”之名更为贴切,或以“瀔水”之名专指钱江南源,毕竟这个词更有文化内涵和底蕴传承。可惜因不太常用,新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删除了“瀔水”条文。

穀水流域范围

分析了钱塘江南源古称谓得名原因及其演变过程,我们再来看看穀水(瀫水)的流域范围。从现有资料看,对穀水(瀫水)的流域范围,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指整个钱塘江南源,即今江山江、常山江、衢江、兰江等水的统称。如《汉书·地理志》的“穀水,东北至钱唐入江”;《水经注》的“浙江又东北流至钱塘县,谷水入焉。水源西出太末县,县是越之西鄙,姑蔑之地也”; 《大清一统志》称“随地异称而縠溪其总名也”,等等。二是指衢江,如《康熙字典》载“瀫水即浙江省之衢江”。三是指兰江一段,如《广舆记》的“瀫水,在金华府城南,西至兰溪界”。四是指衢江龙游县段,如《百度百科》释义“瀫,水名。即浙江省之衢江,在中国浙江省龙游县境”。又如《明一统志》载“縠溪在龙游县北五里,《汉志》太末县有縠水,唐置縠州以此。”虽未具体说明,但也有龙游段之意。那么,穀水到底是指衢江,还是衢江龙游段,抑或是衢江兰江全段呢?

龙游八景的由来(风雅龙游从穀水到衢江)(13)

我们来看看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是怎么说的。“浙江又东北流至钱塘县,穀水入焉。水源西出太末县,县是越之西鄙,姑蔑之地也,秦以为县,……穀水东迳独松故冢下,冢为水毁,……穀水又东迳长山县南,与永康溪水合,县即东阳郡治也。……穀水又东,定阳溪水注之。水上承信安县之苏姥布。县本新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曰信安。……其水分纳众流,混彼东逝,径定阳县。……溪水又东径长山县北,北对高山。山下水际,是赤松羽化之处也。……溪水又东入于榖水,穀水又东径乌伤县之云黄山,山下临溪水,水际石壁杰立,高百许丈。又与吴宁溪水合。水出吴宁县下,径乌伤县入穀,谓之乌伤溪水。……榖水又东入钱唐县,而左入浙江。故《地理志》曰:穀水自太末东北至钱唐入浙江是也”。

龙游八景的由来(风雅龙游从穀水到衢江)(14)

郦道元作《水经注》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治的南北朝时代,郦道元住在江北,没办法到江南实地考察。所以,《水经注》中有关江南河流的注解,肯定是转引它书。正因为如此,郦道元关于钱塘江南源的注述,有些是不准确的。故杨守敬、熊会贞在《水经注疏》中说:“郦氏穀水之源是也,而下则全非矣”“今信安江东至兰溪县,即北流,其右则东阳江。自东阳县西流,经义乌县、金华县来合焉。此《注》乃穀水东径独松故冢、长山县、乌伤县,又至钱唐县入浙江。则是榖水自兰溪逆行东阳江之道,东经金华县,至义乌县,又北踰崇山,循今浦阳江之道,曲诸暨县北至钱唐,入浙江矣,误。……盖因误以浦阳江为穀水也”。虽然如此,郦氏对钱塘江南源的研究意义重大,其贡献在于明确了穀水“源于太末,入于浙江”,即穀水的流域范围是指整个钱塘江南源,包括其干流和支流流域。因此,称穀水(瀔水、縠水、瀫水)为衢江、兰江、衢江龙游段、兰江金华至兰溪西段等等,都是错误的说法。

龙游八景的由来(风雅龙游从穀水到衢江)(15)

穀水悠悠,流淌万年。从文化基因或者文化传统上说,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的源头都是上山文化。而孕育于穀水之畔、金衢盆地的上山文化,是目前长江下游、也是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正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瀚龙博士所说,“由此开始,以上山文化为代表,中华万年文明史开启了正式的起步,一条通往文明的伟大之路正向我们缓缓铺开,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史前中华文明开始光辉闪耀。”从这个意义上说,穀水不仅仅是我们金衢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穀水有灵,庇佑吾民。我们都当热爱她、珍惜她、保护她,使穀水成为生生不息、永远流动的画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