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菇产地有哪些地方(除海盐沈荡慈菇)

慈菇:非荤不嫁的富贵菜

汪鹤年

慈菇产地有哪些地方(除海盐沈荡慈菇)(1)

唐代诗人张潮写过一首反映男女爱情的《江南行》诗,诗中不经意间提到了江南常见的一种水生菜蔬——茨菰:“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诗中的茨菰,便是今人习称的慈菇。慈菇自古至今别名甚多,《名医别录》叫它借姑、水萍;《本草图经》称作慈菰、河凫茨、白地栗,或称其为剪刀草;《救荒本草》称作箭搭草;苏恭呼之为槎丫草;《大明本草》名之为燕尾草。对这些别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有过这样的诠释:“慈姑,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作茨菰者非矣。河凫茈、白地栗,所以别乌芋之凫茈、地栗也。剪刀、箭搭、槎丫、燕尾,并象叶形也。”《游宦纪闻》还称其为“苏”。此外,它又有芽菇、藉姑、水慈菇等别称。

原产亚洲的慈菇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各个省份,太湖沿岸及珠江三角洲为主要栽培地区。其中浙江海盐的沈荡慈菇;广东的白肉慈菇、沙菇;广西的马蹄菇和桂林白慈菇;江苏宝应的老乌菇和苏州黄菇最为有名。

慈菇属泽泻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生长于浅湖、池塘和溪流中。叶似箭头,亦类剪刀;花茎直立,多单生,往往每窠抽茎一枝,开花数十,白瓣黄心。有肉质球茎,扁圆形,大者如杏,小者如栗,外皮的颜色白中带点淡褐色,头顶上有一个箭头状的小尖芽,可食。花期7~9月,一般在10月上旬至年底采收。宋苏颂《本草图经》对其性状是这样描述的:“叶如剪刀形。茎干似嫩蒲,又似三棱。苗甚软,其色深青绿。每丛十余茎,内抽出一、两茎,上分枝,开小白花,四瓣,蕊深黄色。根大者如杏,小者如杏核,色白而莹滑。”

慈菇产地有哪些地方(除海盐沈荡慈菇)(2)

慈菇长在水田的淤泥中,但肉却洁白如雪,似乎天生有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秉

性。但它又有一个嫌贫爱富的特点,若与其他蔬菜搭配,人们尝到的只有满嘴的“苦涩”,而和肉合烹却能奇妙地展现出其糯、鲜、香的口感和质地。于是,人们送给它一个“富贵菜”的雅号。

慈菇是一种名符其实的绿色保健食品,分析表明,它富含淀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铁、锌、磷、铁等微量元素。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于藕与荸荠,仅次于芡实;磷含量竟比红薯高出11倍。

中医还认为,慈菇性味甘平,具有行血通淋、润肺止咳、补中益气等功效。《千金要方》说它可“下石淋”;《唐本草》又说它可解百毒,对产后血闷之症尤为有效;《滇南本草》则认为它可“厚肠胃,止咳嗽”,能治痰中带血或咳血等症。

慈菇产地有哪些地方(除海盐沈荡慈菇)(3)

我国是慈菇的原产地之一,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始终处于一种野生的状态。

最早对慈菇进行关注的是一些本草学者。《本草纲目》引陶弘景《名医别录》便有“借姑,三月三日采根,暴干”的记述。《本草纲目》还援引了陶弘景的这样一段记述:“借姑生水田中。叶有桠,状如泽泻。其根黄,似芋子而小,煮之可啖。”可见,至迟在南北朝时期,慈菇的食用价值已得到人们的认可,餐桌上的食品中已出现了慈菇的身影。

不过,直到北宋时期,慈菇仍以野生为主。苏颂《本草图经》中,便有“剪刀草,生江湖及京东近水河沟沙碛中。……五、六、七月采叶,正、二月采根。一名慈菰,一名白地栗,一名河凫茨”的记述。而且,据同书中记载,时人主要是将其煮着吃,据说其味甘甜,也有当作果子的。当时的慈菇品种亦因地而异:“根煮熟,味甚甘甜。时人作果子常食,无毒。福州别有一种,小异,三月生花,四时采根叶。”

但到了南宋,福州一带百姓已开始了在稻田中夹种慈菇的尝试。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便说:“三山方言,茨菰曰‘苏’,傍水多植之。虽常在水中,遇晚稻损,苏亦损。”

诗人陆游也尝过慈菇的滋味,他在《东村》一诗中便咏道:“野人知我出门稀,男辍鉏耰女下机。掘得茈菇炊正熟,一杯苦劝护寒归。”

慈菇产地有哪些地方(除海盐沈荡慈菇)(4)

明代的慈菇种植更为普遍。如明人王世懋《学圃杂疏》就说:“茨菇,古曰凫茨。种浅水中,夏月开白花,秋冬取根食,味亚于香芋。”

李时珍《本草纲目》对慈菇生物性状及具体吃法的记载更为详尽:“慈姑生浅水中,人亦种之。三月生苗,青茎中空,其外有棱。叶如燕尾,前尖后歧。霜后叶枯,根乃练结,冬及春初,掘以为果,须灰汤煮熟,去皮食,乃不麻涩戟人咽也。嫩茎亦可炸食。又取汁,可制粉霜、雌黄。”也就是说,时人除将其煮着吃外,还常将其嫩茎油炸后充为菜蔬。

慈菇产地有哪些地方(除海盐沈荡慈菇)(5)

清人对慈菇也相当欣赏。清高士奇《北墅抱瓮录》就有“其根类芋,甘滑不及而香乃过之”的评价。

在崇尚绿色食品的当代人看来,慈菇自是最理想的绿色保健食品。在吃法上也往往别出新意,如那酥脆咸鲜,略带微辣的“炸慈菇片”,就是难得的素菜佳品。至于“慈菇炒肉片”、“慈菇烧鸡丁”、“慈菇焖牛肉”等,更是常见的家常菜,因肉汁被充分地渗进了慈菇里,咀嚼之间,那种粉糯酥脆,清香四溢的滋味,真够你久久回味。

参考文献(略)

先民菜篮子里的秘密》(连载)

权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