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诸宫调原文和翻译(西厢记听琴赏析)
《听琴》是《西厢记》著名的场次。
失意落寞的张生因为婚姻被拒,独自在西厢失意弹琴,以琴声诉幽怨,以琴声传幽情,赢得了隔墙听琴的崔莺莺的“心领神会”。
【渔灯儿】“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铁马在檐前骤晚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咭叮当敲响帘栊”,
咭(jī),同“叽”,象声词。咭叮,形容金属的撞击声。
莫不是走路时,摇晃得发髻上面玲珑珠玉轻轻叩响?莫不是裙子拖动,让身上的佩玉鸣锵锵;还是屋檐上的风铃在晚风中晃动?还是珠帘上的金属双钩环,呼啦啦得敲响帘栊?
这里描写的琴声,悦耳动听,美得空灵,美得有声,也美得玲珑。
琴声因为是和人物身上的装饰有关,所以侧面也写出了美人之美:宝髻高耸,步态轻盈、身影绰约。
写琴也是写人,听觉和感官一起和鸣,将听琴的感觉,写得如幻如梦。
【前腔】“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金钟,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莫不是疏竹萧萧曲槛中,莫不是牙尺翦刀声相送,却原来近西厢谁理丝桐”,
梵王宫,本指大梵天王的宫殿,泛指佛寺。曲槛,曲折的栏杆。牙尺,象牙制量器,对量器的美称。丝桐,指琴或乐曲,为古琴的别称。
莫不是佛寺里的夜钟响鸣,莫不是沙漏滴落在壶中有响声?
莫不是弯曲栏杆内的竹叶风动?
莫不是剪刀铁尺来相碰?
原来是西厢那边有人在弹琴。
这处写的琴声,时而悠远,时而轻渺。时而萦回而摇曳,时而明亮而清脆。写出琴声的变换与优美。
这种琴声的描绘,也写出了夜晚、佛寺、疏竹这样的环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所在的环境氛围,营造了悠远、幽邈、清雅的意境。
【锦渔灯】“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月朗风清鹤唳空;其声低,似儿女语小窗中”,
冗冗(rǒnɡ),纷乱的样子。溶溶(róng),河水流动的样子。
那琴声时而雄壮,如同铁骑刀枪纷乱交织而碰撞;
那琴声时而幽渺,如同落花流水轻无声。
那琴声时而高远,如同月朗风清之夜,仙鹤在长空里啼鸣;
那琴声时而低沉,如小窗下儿女发出的轻语之声。
这几句写琴声的变幻,有壮阔幽渺,有高低错落,有清越,有旖旎,通过琴声的变幻,表达弹琴人情怀的转换,曲辞清美悠远,以琴声传情,更有韵致。
【锦上花】“他那里思不穷,俺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那里曲未终,俺这里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那不言中”,
“伯劳飞燕各西东”,出自汉乐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他那里的相思之情还没有表达穷尽,俺这里心意就已明白。
本来是一对完美的娇鸾雏凤,却意外失去了伴侣。他那里曲子还没有结束,我这里心意缠绵,无奈何伯劳东飞燕向西。这样的伤感情愫,都在不言之中。
张生此时,原本已经立功崔家,以为美满姻缘可以成就了,谁知道被老夫人“赖了婚姻”。无限欢喜徒然落空,郁郁悲愁,填充胸臆。但是“更与何人说?”
于是琴,便成了张生抒发情感的工具。
弹琴的人郁郁含悲,听琴的人黯然销魂。
听琴是两个人心灵更高境界的交流,是无语的交流。
这段《听琴》的妙处,在于它将“尽在不言中”的琴声,描摹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影。这琴声,有节奏,有平仄,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怀,有灵性。
这里花费许多词汇,描写琴声的断续变化,高高低低,表示听琴人是弹琴人的知音,从他的琴声里感受他的情绪,他的心灵,这就将两人爱情境界进行提升,将凡俗的“情欲”提升到精神世界的“两情相悦”,让两个人的爱情看起来更加玲珑而灵逸。
琴,是中国人特有的表达情感的工具。
相传,伏羲氏依照祥鸟凤凰的形象,制造了中国人最早的古琴。所以琴的形制,像一只翩翩起舞的凤凰。
琴是调和天地阴阳的乐器,庄严神圣,在中国文化里似乎能够包纳一切。琴声里有贤士圣人的节操,如文王操,猗兰操;琴声里有爱情,琴瑟在御,岁月静好;
琴声里也有知己之痛。伯牙摔琴谢知音,子期不在弹向谁;琴声里也有生命的感伤,如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飞于山阿;
琴声里也有风景,如潇湘水云,平沙落雁;琴声里还有“优游林下、物我合一”的玄学。魏晋贤士嵇康一曲《广陵散》,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就能够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将心灵的风致和意蕴传送到无上境界。
《西厢记》里的《听琴》一折,是很经典的一幕爱情传情场景。
正是通过听琴,两颗相爱的心用无形幽妙之语,得以充分地沟通交流,推动他们的爱情从隔绝到私会,让情感占据了上风。
这样的情节,只能出现在礼乐文明的民族文化里。
华夏文明对于琴的理解和推崇,对于民众进行的“琴瑟在御,岁月静好”的诗的教化,决定了这个民族拥有这样诗意而美好的情感表达方式。
琴棋书画,是华夏独有的文化审美,将中国人的情感进行了“雅化”,帮助中国人优雅含蓄、蕴藉空灵地表达情感。
在五弦之上跳跃的灵动音符,如同情感生发的一对透明无形的翅膀,起合之间,撩拨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情弦。
黑格尔《美学》曾引用歌德的话:“古人的最高原则是意蕴,而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
《西厢记》里的听琴,诠释的就是这样的美学。
中国人通过这样的美学,实现了人情感表达的典雅化,也把人格锻造得如美玉一般温润。
本文转自《文子国学》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