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1)

单元自测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磐石(pán) 含蓄(xù) 白皙(xī) 钦佩不已(qīn)

B.荒缪(miù) 筹划(chóu) 赫然(hè) 兀兀穷年(wù)

C.彷徨(páng) 暑名(shǔ) 深邃(suì) 迥乎不同(jiǒng)

D.涉猎(shè) 迭起(dié) 澎湃(bài) 义愤填膺(yī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马革果尸 妇儒皆知 心会神凝 彷徨

B.感情激荡 燕然勒功 零乱不堪 徙劳

C.一拍即合 当之无愧 惹人注目 磐石

D.和爱可亲 死而后已 无瑕顾及 滑稽

3.下列对加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巴望:指望 义愤填膺:胸

B.仰之弥高:更加 兀兀穷年:劳苦的样子

C.沥尽心血:滴 兽铤亡群:疾走

D.家喻户晓:比方 鞠躬尽瘁:劳累

4.填空。

(1)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

(2)《孙权劝学》选自 主持编纂的

5.下面选项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

B.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

C.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D.他无视屋内的人,一直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

6.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词语,能与前边加红部分构成最佳对偶的一项是( )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___________。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献誓:心未死,___________,和平可期,___________,杀人者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紧 民主自由

C.人民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D.人心异常悲愤 志不绝 民主有望

7.请按照例句的形式,各用一句话概括人物的特点。

邓稼先:博学睿智的科学家。

闻一多:

贝多芬:

福楼拜:

孙 权:

8.下列说法有误的的一项是( )

A.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是好朋友,邓稼先为中国国防武器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B.《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塑造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革命家的形象,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前期潜心学术研究。

C.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是莫泊桑、欧·亨利、屠格涅夫。

D.“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是《音乐巨人贝多芬》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但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9.仿照示例,任选下面列举的一位人物作简单的评价。

闻一多 贝多芬 左拉

示例:邓稼先,我国核物理学家,《从邓稼先》一文我们感受到他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精神。

你的评价:

综合性学习

10.你的偶像明星(名人)是: ;你喜欢、崇拜他(她),是因为他(她):

11.你认为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追星”这样的行为?(不超过40个字)

12.请你介绍一位文化名人,并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他(她)的主要事迹。

阅读理解

课内巩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3.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14.“治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其中“经”指__________________一类书。

15.用原文回答问题。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权给吕蒙提出的读书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最能说服吕蒙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17.指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并分别解释。

18.文中加红句子是鲁肃夸赞吕蒙的语句,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9.翻译下列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课外拓展

阅读《忆冼星海》,完成第20~22题。

忆冼星海

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的。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经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赴苏联①。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的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他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这伟大创作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响在我耳边,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1946年1月5日(有删改)

【注】①苏联,指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解体。

20.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

21.阅读加红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

“好奇”的原因:

“好奇”的内容:

22.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

作文

23.生活是个万花筒,所有的一切都让你着迷:读书、踢球、画画儿、集邮、种花……你一定从中享受了无限的乐趣,得到了教益和启迪,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请你以“ 真让我着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写出你的真实感受。

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1.A 解析:B项“荒缪”的“缪”应为“谬”;C项“暑名”的“暑”应为“署”;D项“澎湃”的“湃”应读pài、“义愤填膺”的“膺”应读yīng。

2.C 解析:A项的“马革果尸”的“果”应为“裹”,“妇儒皆知”的“儒”应为“孺”;B项的“徙劳”的“徙”应为“徒”;D项的“和爱可亲”的“爱”应为“蔼”、“无瑕顾及”的“瑕”应为“暇”。

3.D 解析:“喻”应为“知道”的意思。

4.(1)《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2)司马光 《资治通鉴》

5.A 解析:A项中的“好像”只表示一种猜测。

6.D 解析:可以从词性、句式结构考虑。

7.略。

8.C 解析:不包括屠格涅夫,应为契诃夫。

9.略。

综合性学习

10.略。(只要喜欢、崇拜的理由正面、积极、向上即可得分)

11.追星本来是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这个角度看,追星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分狂热,那追星就失去了纯真、积极的色彩。由此可见,追星只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缀,而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应当理智对待,切忌盲目。

12.示例:北宋名臣包拯,人称“包青天”,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两袖清风,至今为人敬仰。

阅读理解

13.对话(语言)描写

14.研究儒家经典 《易》《诗》《书》《礼》《春秋》

15.(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6.(1)“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以身作则,从而说服了吕蒙。

17.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

18.侧面描写,突出吕蒙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9.(1)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2)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20.答案示例:

①魁梧奇伟,沉默寡言②战胜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伟大的抱负③在西安与冼星海相见

21.答案示例:

①听《黄河大合唱》之后,“发生崇高的情感”。

②能写出具有“伟大的气魄”作品的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

22.答案示例一:作者先写听《黄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图》,从侧面表现出冼星海的气魄和神韵;然后再正面写与冼星海的见面,通过对他滔滔不绝谈吐的描述以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冼星海这一形象生动而感人。

答案示例二:作者虽与冼星海只见过一面,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记述了这次见面的情形,描写了冼星海滔滔不绝的谈吐,计划写《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激情,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铿锵话语,在对人物的描写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开朗、才华横溢、充满爱国情怀的音乐家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文

23.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