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鲜花(栀艾争香端午节)
何谓“端午”?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虽然特指阴历五月初五,但广义上的端午是整个五月的缩影。端午,大家最初想到的是纪念投江汨罗的屈原所设的节日,其实早在屈原投江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端午节,其源自人们对于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
《端阳故事图》册,清 徐扬绘(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
上图这幅画中,采集药草,祛病防疫,是端午花草的首要主题。采集艾草,制成艾人、艾虎等,悬挂在门框上,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习俗。还有的用菖蒲叶(似长剑)、蒜头(似锤)等,都是驱邪去害、驱除蛇虫之意。
端午草木
农历五月正是花草茂盛之时,所谓“葵榴斗艳,栀艾争香”描写的正是端午时节那花繁叶茂、香气宜人的蜀葵、石榴花、栀子花、艾叶,所谓“葵榴斗艳,栀艾争香”。它们一类是以鲜艳的色彩见长,另一类则以芬芳的气味为主。
《午瑞图》轴 清 郎世宁绘(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
为了烘托出浓郁的端午节氛围,古人常用菖蒲、艾草、石榴、蜀葵、栀子、木槿等花材,将其剪裁插置花器里,欣赏花木姿容之美。下面我们便来赏析这其中几种花材。
蜀葵(Alcea rosea Linnaeus)是锦葵科蜀葵属植物,植株高大挺拔,其颜色鲜艳而丰富,花开五色,有红色、紫色、黄色、黑色、白色,以红、白二色最常见,有单瓣与重瓣之分,常被称作“五色蜀葵”。“五色”象征阴阳调和,正是端午的主题。仲夏时节,七点开始盛放的一朵朵大花直立在笔直笔直的茎秆上,远远看去一片绚丽多彩。
蜀葵在我国具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花卉之一。早在汉代,我国花匠就将蜀葵用于园林造景中,花开时节,呈现花团锦绣、五彩缤纷之景,在张衡《西京赋》中描写了皇家园林上林苑中草木茂盛之景:“草则葴莎菅蒯,薇蕨荔苀。王刍莔台,戎葵怀羊。”其中提到了戎葵就是蜀葵的古称。清代《花镜》也有记载:“蜀葵,阳草也”。蜀葵喜光向阳而生,始终追逐光明,所以栽培蜀葵的时候最宜选择光照充足之地。其室内瓶插观赏在《群芳谱》中也有提及“插瓶用沸汤,以纸塞口则不萎,或以石灰蘸过令干,方插。花开至顶,叶仍如旧。”,可见古人一早就有对于花材丰富的处理经验,采用沸水或石灰处理蜀葵切花的基部可以有效延长观赏,直至花枝上的花朵全部盛放枝条上的叶片也依旧新鲜的方法很值得端午一试。
蜀葵花(张莉俊 摄)
蜀葵花与果实(王淑慧 摄)
石榴(Punica granatumLinnaeus)是千屈菜科石榴属植物,原产巴尔干半岛至伊朗及其邻近地区,全世界的温带和热带都有种植。全株高3-5米,枝的顶端常成尖锐长刺,红白粉黄的大花开于枝头,球形的浆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加工成果汁也可直接咀嚼下咽。
据晋张华《博物志》载:“汉张蓦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中国可能在汉代由张骞传入,其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有2000多年。石榴枝繁叶茂、花色繁多,很快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传播到各地,融人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石榴民俗文化。
石榴花(张莉俊 摄)
石榴花与石榴果(图片来自武汉植物园)
艾(Artemisia argyi),又称艾蒿(尔雅,本草纲目),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具有浓烈香气。其主根明显侧根繁多,常有横卧地下的根状茎及营养枝呈现丛生的状态。仔细观察其茎干、枝条、叶片正反面均被一层灰色蛛丝状的柔毛所覆盖。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端午正值江南梅雨,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易染病;悬艾于门前,可以借助它挥发的气味,驱除邪气,消去病毒。现在每到端午节,许多人家还保留着端午门上挂菖蒲艾蒿的习惯。
《太平欢乐图》册之《采艾》 清 董棨绘(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
艾叶片正反面及其花序 (图片来源于:中国植物志)
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Ellis),杨巽斋的《薝蔔花》曾言“薝蔔标名自宝坊,薰风开遍一庭霜。闲来扫地跏趺坐,受用此花无尽香。”薝蔔正是栀子,端午街头巷尾常见芬芳吐香的栀子或许是人们对于夏季到来最深刻的感受。
宋,《夏卉骈芳图》纨扇页(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
茜草科栀子属的栀子花有单瓣和重瓣变种白蟾等等,最为常见的观赏用栀子花为重瓣,称为“大花栀子”。而古代应用居多的是单瓣栀子花,花瓣六片,称为“山栀子”。其特征是花瓣中间有一个高高的管状花心,旁边深展出六根花蕊,其果实可用于染就黄色。
白蟾(张莉俊 摄)
南宋时期宫廷、民间都以栀子花为端午插花,《武林旧事》卷第 3“端午”:“又以大金瓶数十,遍插葵、 榴、栀子花,环绕殿阁”;《西湖繁盛录》“端午”:“初一日,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
山栀子(图片来自武汉植物园)
山栀子(图片来自武汉植物园)
端午节插花赏花的风俗由来已久,从古代文人端午清供题材的画作中可以看出,不论宫廷还是民间,端午插花活动都很盛行。在端午节时人们常会将应景的花草挪到家中(或盆栽,或瓶插),才意味着那个抽象的端午时节到来。正所谓“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午不可无花供养。”无论贫富,人们都会在端午时节取花清供,视插花为袪病驱邪、防疫防灾的行为。端午的花草不论是插入瓶中还是画进画里,都有着相同的功用,就是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期颐。户外赏真花、室内插瓶花、手中看画花,端午的花草把不同的视觉空间连成一体。
参考文献:
1. 郭慧珍. 中国古代文学石榴题材与意象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2.
2. 黄小峰. 繁花、婴戏与骷髅 寻觅宋画中的端午扇[J]. 2018.
3. 张楠. 榴美如珠艾叶长 红葵还似美人妆 端午节令画中的花草世界[J]. 2020.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