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超标电动车最新规定:电动车上楼最高罚万元

河南南阳超标电动车最新规定:电动车上楼最高罚万元(1)

河南南阳超标电动车最新规定:电动车上楼最高罚万元(2)

8月1日起,由应急管理部令(第5号)发布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开始施行,明令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对拒不改正的,由消防救援机构责令改正,对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对非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目前我市各场所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情况如何呢?连日来,记者多方走访发现电动自行车上楼现象较为普遍。由此看来,相关部门切实落实《规定》任重而道远。

现场——落实禁令,知之甚少

7月29日下午,记者在城区车站南路万家园小区内看到,从下午5时到5时30分,半个小时内,共有8辆电动自行车从11号楼的电梯口上下楼。记者注意到,尽管小区内随处可见贴有“禁止电动车上楼”的宣传海报,但很多居民置若罔闻。“我们这个小区楼多、住的人也多,有物业劝阻,但效果甚微。”在此居住的退休教师王大妈说,她也知道8月1日开始实施的“规定”,希望相关部门能严格按照规定办事,杜绝安全隐患。

8月1日上午,在城区北京路南阳医专附近的一小区内,记者看到这里除了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乱拉电线充电的情况随处可见。一些居民为了充电方便,从所住楼层用充电插板连接成“加长版”充电线,延长至楼下为电动自行车甚至电动汽车充电。有的拉出来的电线有七八米,而且毫无保护措施,几个插线板裸露在阳光下,触目惊心。“飞线”充电的现象十分严重。记者粗略数了数,仅一个单元就有十几条错综交叉的“飞线”。近期雨水较多,来不及回收的充电插板在雨中极易导电,增加了居民触电的风险。而在建设路沿线几个小区,同样有此类现象。

8月1日上午,记者在城区滨河路淯阳桥附近随机采访了几名行人。其中仅有两名行人表示从手机上看到8月1日实施的禁止电动车上楼《规定》。看来,将《规定》广而告之是当务之急。

讨论——多管齐下,疏堵结合

对于“禁止推电动自行车上楼”规定,部分居民也很无奈,“所住小区没有提供充足的电动车充电设备,急需充电时也只能推回家。”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市民对电动自行车“上楼入户”司空见惯且心存侥幸。除了相关车主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比如,有的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缺乏相应的停车棚及充电设施;有的小区物业管理不到位,停在楼下面临电瓶被偷的风险等。

部分小区居民将电动自行车“请”上楼、推回家,是因为不能满足安全便利的充电需求。杜绝违规充电现象,仅仅“堵”电梯口是不够的,解决电动车充电难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彻底解决电动自行车“上楼入户”问题。河南博音律师事务所律师刘超认为,除了相关部门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按照《规定》办事,对电动自行车上楼现象进行严惩。要排除这个“定时炸弹”,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电梯“拒其千里之外”。比如很多地方尝试利用的“黑科技”——在电梯内安装智能管控设备,巧阻电动自行车“乘梯上楼”。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位于独山大道的宛都名邸小区,物业计划对小区电梯安装电动车识别报警智能装置。安装之后,若有人把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内,警报会立刻响起。

南阳师范学院科技处处长贾虎博士认为,如同大禹治水,要化解电动自行车“上楼入户”难题,唯有多管齐下、疏堵结合。一方面,需要严格按照规定予以严堵,坚决制止在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自行车或为其充电的行为。同时,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充分规划、合理安排,建设充足的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解决好充电和停放需求问题。

应对——安全第一,从我做起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统计,截至2020年11月,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接近3亿辆。而与之相关的是,每年因电动车发生的火灾至少为2000起。其中,75%的电动车火灾都是在充电时发生的。近年来,因为电动自行车“上楼入户”“人车同屋”、在楼道内停车或充电引发的纷争以及安全事故不时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千万不要将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或屋内。”在采访中,市消防救援支队相关人士介绍,电梯空间狭小密闭一旦着火,就会变成火炉,30秒产生的毒烟可以致命。楼道是主要的消防逃生疏散通道,如果楼梯间电动车起火,会因楼梯间相对封闭导致烟气无法扩散出去,致使疏散功能无法发挥,甚至极易形成烟囱效应,直接蔓延数十层楼。

在家中给电动自行车充电尤其危险,因为锂电池本身就有易燃易爆属性,夏季到了,高温致使电动自行车自燃的概率增加,大家更需提高警惕。

可喜的是,采访中,记者也注意到,一些小区为了阻止电动自行车进电梯想尽了办法。在文化路与建设路一小区,记者看到,所有的电梯间早就固定上了座椅;在独山大道一小区,物业和社区居民志愿者相结合,在不断的规范引导下,电动自行车不进电梯已成共识。

“只有让安全意识深入群众心中,才会避免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8月1日下午,在辖区内宣讲《规定》的武侯街道孔明社区党支部书记郭峰和工作人员感到责任重大,他们计划在最短的时间,让居民们像牢记防疫常识一样,牢记电动自行车不上楼。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规模更大的监督检查工作也将随之而来,目的只有一个,愿万事安康、悲剧不再发生。

本报记者 于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