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节日灯谜(过年猜灯谜)
说起过年的年味来,在我童年的印象中,除了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有压岁钱拿,能放炮竹外,还有一个乐趣,那就是猜灯谜。
记得小时候,一到春节,平时难得有机会聚在一起的一家人,到了晚上熄灯上床,临睡觉前,爸爸就会跟我们玩猜灯谜的游戏。他们出的谜语,既通俗易懂,又十分形象。比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了个白胖子”,是猜“花生”;“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河里都不见”,是猜“雨”;“四四方方一座城,城外兵马城里人,城外兵马要粮草,只恨城里不开门”,是猜“蚊帐”。我就从要他们出谜,听他们解谜,到自己也能慢慢猜出一些简单的谜语来。
在父母的熏陶下,这自然而然地激发起我对谜语的兴趣来,喜欢上了猜灯谜的活动。上学后,也就有意识地去借阅一些有关谜语方面知识的书籍。这时,我才知道:原来制谜面,猜谜底,不仅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而且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与规则,诸如谐音,别解,会意,卷帘,求凰等不同的“格”。在熟练掌握了这些灯谜构成的规律以后,猜谜也就会变得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了。于是,便在学习之余,广泛涉猎,有意无意地去关注这方面的知识。
那时候,每年元宵节前后,家乡江都大桥镇文化站都要举办一场元宵灯谜会。一到那一天,我就早早等候在文化站门前。门一开,随着人群涌进站内,我总是沿着一排排用线拉着的红红绿绿的灯谜纸条,一边看一边走,先将简单容易,自认为有把握的灯谜猜到手,然后再逐一琢磨那些难猜的。几乎每年我都能领到铅笔,橡皮,本子,牙膏等十多件奖品,然后在人们的赞美,惊讶声中离开。
参加工作以后,我的这种兴致依旧不减。只要所在地举办元宵灯谜竞猜活动,我还是争取每场必到。不过,目的不再是盯着奖品,而是将注意力放到谜面制作的品味上来了。我至今还记得有这样几则制作精良的谜面:一是“赤橙黄绿青蓝紫”,打一国名。我百思也不得其解,后来灵光一闪,才突然悟到是“以色列”;一是“安息香”,打一五言唐诗,谜底为“春眠不觉晓”,系用别解,将“安息香”别解为“觉睡得安穏,香甜”;一是“宝玉袭人四目相对”,打一扬州地名。谜底为“琼花观”。“宝玉”扣“琼”,“袭人”姓“花”,“四目相对”为“观”。真是人名有着落,字字又紧扣,不禁令人击掌叫绝!
待到我退休后,似乎时光又倒转了。每年春节这几天,团聚在一起的家人,每晚在回看各地电视台春节晚会之前,照例都是一边吃着坚果,一边轮流出谜猜谜。就连小孙女也不甘落后,常常是跑回房间,拿出她自己早就准备好的“秘籍”出谜:“一加一,打一字”。我们相互会意后随即异口同声地说“二”字。只见她把头摇得象拨郎鼓似的,“不对,不对!少了个`十'号!是`王'字!”。“上不上,下不下,猜一字”,“卡”!“一头小,一头大,打一字”,“尖”!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一阵连珠炮,引得一家人哄然大笑。
而在小区,社区组织的春节灯谜会上,我们爷孙俩也总是常客。不过,却是她打头阵,我殿后,她猜谜,我把关了。奖品也变成了抽纸,洗洁精,洗衣液等生活用品,要用袋子拎回家,这也常常引来人们羡慕的眼神。而我则在这猜灯谜的氛围中,体会到浓浓的年味来,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朱毓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