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编剧应该注意什么(纪录片人别把天聊死)

来源:【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纪录片编剧应该注意什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纪录片编剧应该注意什么(纪录片人别把天聊死)

纪录片编剧应该注意什么

来源:【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

制片人,传闻中掌握着影视剧组的生杀大权,站在金字塔顶端的角色。如果你打开百度百科,搜索出来的结果是这么描述制片人的,“他们是剧组的主宰,摄制组的最高权力者。既有权决定聘用优秀成员,也有权开除在剧组违纪行为的成员。从片子的形成到片子的上映,是全片贯穿的核心。”在现代影视工业体系,成熟的制片人确实可以对整个项目的把控和推进起到强有力的影响力,好比整个剧组的定心丸。

△纪录片《归途列车》《美丽中国》海报

近年来,《美丽中国》《归途列车》《活着》等在国外产生一定影响力的纪录片,都离不开强大制片团队运作的努力。中外合拍是中国主题纪录片“走出去”的捷径,但获取海外资本和影响力只是手段,“借船出海”的深意在于把中国纪录片放在国际规则之下融资、生产与流通,从源头打破文化与语言的双重壁垒。

解读中国工作室多年来在中外合拍纪录片领域不断深耕,策划制作了多部反映时代主题、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实影像佳作,收获业内和受众诸多好评,也积累了如何运用纪实影像,向海内外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宝贵实践经验。

笔者试从自身的实际工作经历出发,探讨身为一名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年轻制片人,如何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把控各项流程的有序推进,平衡多方诉求,在保证影片按计划完成的同时,把握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纪录片《走近大凉山》海报

一个纪录片的全流程制片人,需要深入参与项目的完整流程,从前期策划到后期上线播出的各个环节,做好监督、检查、执行、协调,这些工作是打造一栋精美的纪录片宫殿的地基。过去两年,工作室出品了几部以中国脱贫工作为主题的合拍纪录片,《走近大凉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调研阶段,外籍导演起初对中国的减贫政策不太熟悉,甚至有时会不理解。问题频出不穷地一个个向我们抛来。为何要设置扶贫安置点?为何要动员人们进行易地搬迁?为何要做到“精准扶贫”?中国为何要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扶贫?这样扶贫真的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吗?这是他们真情实感的疑问,也是作为中方制片人的我们面临的考验。

调研阶段,我们就同创作团队一起下功夫,在前期策划中就将中国减贫政策、减贫成果和减贫所带来的影响等研究透彻,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详实的调研支撑下,再与导演团队反复沟通,用真实有力的案例和数据解答导演的困惑,发自内心认可中国减贫的意义和价值。这些细节充分的调研成果在落地的过程中,结合真实发生的个体故事,帮助我们实现从小切口阐释宏大或抽象的概念,对我们自己,对外国合作方,都是一种“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具象化体现。

△《走近大凉山》拍摄工作照

在创作过程中,无障碍、无隔阂的沟通无疑是清晰高效的,对于项目后续阶段的推进和合作也大有裨益。

进入实际拍摄阶段,遇到的第一道难关通常是获取拍摄许可。除了与当地相关部门做好密切联系,了解常规流程、手续和所需材料,如何处置应急突发情况,最大程度保证拍摄按计划顺利推进是常常被忽视,却又需要特别重视起来的细节,也是一道出给制片人应变能力的考题。

△纪录片《再会长江》海报

今年初,解读中国工作室与和之梦公司共同出品的溯源长江主题的纪录片《再会长江》全网播出,其中意为“狼山”的姜古迪如冰川正是长江源第一滴水的发源地,是节目中重要的目的地之一。在项目拍摄过程中,大部分拍摄地点都在青海省境内,但我们在实际申请拍摄许可的过程中才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姜古迪如冰川因为历史原因,仍归属西藏自治区管辖。我们马不停蹄地与西藏自治区相关部门建立联系,反复沟通,踩着拍摄周期的“死线”及时获得了拍摄许可。这个经历教了我重要的一课——为每一个流程细节做好充足的功课和详实的调查,才能为摄制工作真正保驾护航。

此外,制片人的全程跟组很有益于对拍摄内容和拍摄预算进行把控,同时也对制片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严谨、周全、细致设置了高要求。制片人与导演是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关系,在拍摄过程中如果有认为偏离了项目主题、有不合理的支出或其他不妥之处,在尊重导演的个人风格和艺术创作基础上,沟通和协商是第一位的,也是保证拍摄能合理合规推进下去的基石。

在《走近大凉山》的拍摄过程中,竹内亮导演因为恐高的缘故,没有勇气和体力再在近乎垂直的陡峭岩壁上爬到山顶见证悬崖村的全貌。虽然这是个小小的遗憾,但出于对安全和风险系数的评估,我们还是与团队谨慎考量,选择了放弃攀爬,改用无人机拍摄悬崖村的画面,拍摄思路也紧急从探访悬崖村调整为讲述爬山途中的见闻。比如爬山中途遇到的卖水老人、背着打印机为村民服务的银行工作人员,这些鲜活的个人形象都让竹内亮深有感触:“这种感觉很奇妙,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很原生态的偏远地区,一个70多岁的彝族奶奶都会接受手机支付。”这些有趣淳朴、富有生命力的大凉山居民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观赏性,让观众们感受到了大凉山的别样魅力。

△纪录片《走近大凉山》剧照

一个节目的完美呈现,除了导演的创作灵感与统筹把控,摄影师的准确捕捉与镜头美学,也离不开隐藏在幕后的后期制作人员付出的辛劳。制片人在后期制作阶段更多地像一位把住制作进度和周期航向的舵手,在对节目质量做好监督和“品控”的同时,尽力地避免出现延期交付等情况。审片往往也成为合拍节目创作过程中需要逾越的关卡。修改意见与导演团队有理念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维护平衡好各方关系是一门大学问。

例如《走近大凉山》的开篇,竹内亮在乘坐火车时遇到了横躺在硬座座椅上酣睡的几位“大哥”,甚至还有人袒露着肚皮。彼时,审看专家斟酌良久,建议是否要将这一段内容删除,考虑着会不会有损国人形象。但导演团队却认为这是鲜活又真实有趣的片段,再直观不过地反映出大凉山人民的朴实与生动,并无损害中国人形象的意图和效果。经过反复沟通和考虑,最终这一片段被保留,仅出于观感考量删除了“露肚皮”的一帧。节目在B站播出后,这一幕的弹幕里,网友们在一片哈哈声中回忆起自己乘坐绿皮火车时的场景,大家都感到熟悉又亲切,纷纷留言“太真实了”。

△《走近大凉山》拍摄工作照

要想让一部纪录片“出圈”,除去内容质量本身“过硬”,就要看宣发工作做得是否“到家”。在Z时代当家作主的如今,利用好新媒体的力量,积极拓展和依靠海内外大V的影响力和网友自来水的加持,能为节目被更多人看到锦上添花,而根据不同的平台特性制定不同的宣发方案,则能让节目的水花扩散得更大。在《走近大凉山》播出前期,我们积极主动地与上百家新媒体工作室尝试联络,准备了详尽的资料,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凝练和突出影片内容的优质与深层价值。起初,大多数回复都不尽如人意,但放弃不存在我们的字典里,优秀的影片总能被有心人发现,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最终成功获得了多家百万粉丝量级工作室的宣传推介。

该片一经播出,迅速引发了多方关注,收获大量海外粉丝点赞,节目甚至登上了雅虎日本网站首页的热搜,引发日本网友广泛关注。我们意识到,应该积极拓展专业的发行团队,帮助我们进一步扩大影片在海外的影响力,让关注热度实现长尾效应。时刻注意积累和拓宽媒体资源能够带来令人惊喜的助力,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充足的媒体资源是制片人的底气,也能在节目宣发期收获预期或超出预期的宣传效果。

现在的中国不仅在改变自己,也在改变世界;这个国家在影响世界,世界也在影响着我们。如何巧妙地向世界解读中国、说明中国成为中国认知传播的重大课题。我国是全球网民数量最庞大的国家,在新媒体传播的时代,这是一片充满潜能的沃土,每时每刻都在发酵和孕育着精彩的故事。身为国际传播领域的从业者,我们是新媒体时代的用户,也是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力军,我们始终在学习和前行,尽己所能成长为一名熟悉国际事务、会讲中国故事的合格制片人。

作者:解读中国工作室专题部制片人

杨淏月

本文来自【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