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人走出来的鲁迅(路是人走出来的)
《过客》是鲁迅著名散文集《野草》中的一个篇章,这篇散文诗剧虽然篇幅较短,但却毫无废话,字字精炼且具有深刻韵味。其中不确定与确定的描述更是让不同时代的不同内容都可以与之联系与嵌合,人物的不同价值观与不同的选择也代表着不同人物形象与人生的定位与选择,不愧为经典。在此时,我已经不难理解,为什么之前会有人认为《过客》这篇散文诗剧是最能体现出鲁迅生命的一篇作品了。
一、重读《过客》新感再次深读《过客》,观其行文布局、语言用词极其像一个剧本,因此也被人形容为散文诗剧。《过客》一文篇幅极小,甚至其中主要人物老翁、过客与小女孩都没有具体的名字,对于他们外表的描述也仅仅只是寥寥数语,但是这篇散文诗剧却表达出了作者鲁迅极其深刻的含义,可见其文笔之丰韵与深刻。于1925年出刊的文章,给当下的我们也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
文章中不确定因素有很多,如“某日”“某地”等形容,如没有名字的老翁、过客和女孩,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正是让如今的人有了更多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能与当下所有的类似情况或者其隐喻的情形联系起来,更深入明白作者的深意。当然其中也有许多确定的东西在内,如“东有...”“西有...”“坟”“布块”等等,这些具体的东西既构成了当时所描述的情景所需要的基础内容,也各自蕴含着象征意义。
如东西面的情形描述出了一幅悲观又绝望的画面,突出了过客的悲惨形象,同时东西方一方又代表着过客逃离的内容,一方又代表着过客想要追逐的内容;“坟”是实实在在这篇诗剧中的坟地,也象征着行走的终点是绝望与死亡;“布块”是小女孩给与过客的帮助,也是过客行走中的牵绊。
二、《过客》中人物画像《过客》中主要人物极少,仅是老翁、过客、女孩三人。这三人中老翁和女孩或是爷孙关系,过客之于两人而言是一个外人。因此,这其中描述的并不是家庭里三辈之间的内容或者是男女选择之间的差别,而是描述的具有普适价值的老年人、中年人与青少年的普遍特征,以及他们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以及这些选择背后所得到的结果。这三者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还有着继承关系在内,老翁以前或者如小女孩一般,但是在中年听到呼喊时没有如过客般做出一样的选择,所以成为了现在的老翁。
1、知世甚深但选择屈服的白发老人
老翁如同每一个老人一样,经历与见识都多于常人。他实际上是看世最清楚透彻但是却屈服于现实的人,他曾经也听到过过客听到过的呼喊,但是与过客回应呼喊之下选择行走不同的是老翁选择忽视,因此老翁成为了有孙女的老翁,而不是在外人看来形如乞丐的过客。他懂过客也懂小女孩。或许也因为曾经看到过过客要走的那条路,老翁懂过客并且知过客,所以他知道过客为什么走上这条路,也明白他为什么不接受女孩施布的原因,并且让他不要感谢。
他说的这种感谢是切切实实的不要外在的、也不要内心的感激,要坚持自心不留牵绊的感谢。也因为曾经是天真的小孩,他也懂得小女孩为什么会坚持施布给过客,也理解小女孩为什么接受退还或将布扔在坟地。所以在两者中间,老人提供了一个折中的建议,即让过客把布挂在坟地的花上。
2、形如乞丐但一直行走的中年过客
过客是其中的核心元素,也是这篇散文诗剧的核心所在。在小女孩看来,过客形如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事实上,过客是一个逃离社会现实,寻找人生意义与美好世界的人物形象。他逃离时或许匆忙,以至身无长物,但其内心有坚定的行走的意念。因此即使他口渴难耐、脚掌破损流血、外表邋遢至极,他在与老翁和小女孩交流时也并无卑微之表现。
对于小女孩的布施他虽然动容,但最终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案。小女孩的布太小,就仿如对过客毫无帮助的帮助,不仅不能让过客的伤痛减轻,还会成为过客的累赘。或许小女孩与老翁这样的温情存在在过客的一生当中还会有很多,但是过客却犹如一个内心坚定的孤勇战士,在没有希望的前路前进。之于小女孩和老翁而言,过客是过客;而之于过客而言,小女孩和老翁也是过客。
3、天真浪漫且有独立观念的小女孩
小女孩和老翁、过客一样,由于没有确定与固定的框架限制,她也如同现实中许许多多涉世未深的小女孩一样天真浪漫。但是她又有不一样的地方,即她是拥有自己独立人格与主观看法的小女孩。她对于世界的理解不如老翁一般深刻,也没有过客的执着,但是她了解了是非对错,会施出援助之手。
但是小女孩还是一个尚未成长起来的力量,也不能确定这种力量在她未来复杂繁乱与黑暗铺面的世界中是会成长得更大以凝聚成巨大的力量,还是就此湮没在此中,形如老翁。因此,小女孩只能是小女孩,未来的她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小女孩这里的描述似乎引入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在内。
二、行走中的孤独者
作为《过客》中的核心人物,过客本人及其行为是值得深入分析的,其行走的行为蕴含着人生的哲学与救赎。或许在旁人看来,孤独的人太孤独,是值得人悲痛或者同情的;尤其是生活潦倒难以为继的独行者,在每个屈服于生活的人看来,有赞成鼓励,但更多的是吐槽和同情与不理解。但是,无论周围人理解与否,对于他而言,独行才是人生的态度。
1、孤独的行走
过客一生中都在匆匆行走,路过风景路过行人,他或许曾经考虑过停下,但是在心灵中回响的呼喊、对现实腐朽黑暗生活的失望、对远方的追求等等诸多的因素都让他无法停止前进的脚步。过客只得走,因为他是过客。即使目标并不明确,他找不到可以安静栖息的宁静之处,现实之外是更多的现实。不同于柏拉图哲学中寻找森林里最美丽的花,因为太多与期待更美而难以找到。在《过客》中,这种寻找与行走甚至还有点悲痛意味在内,但是所幸过客的内心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坚持在内,对于他而言,这种行走虽苦但是救赎。
2、拒绝牵绊
拒绝牵绊是过客为了行走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正如过客因口渴等生存欲望而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但是他会继续行走。也犹如因为身体的疼痛而尝试接受布施,但最终因为无甚用处拒绝好意和接受老翁劝解一般,他拒绝各种会对他产生牵绊与纠葛的帮助。甚至,笔者一度无法理解这种利己与绝情,为何要劝他不感激?为何能做出讨水喝这种行为却不接受布施?为何能主动寻求帮助却不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何生命都如此艰难了还狼狈的做着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
后来我逐渐明白过客。他或许是自私的,他寻求的是与其生命有用之水,不接受的是无法裹脚的布。水仿佛是生命的源泉,是他一直追寻的生命的意义,能让他获得新生与前进的动力。而布则不一样,一则布太小无法裹脚,于他而言作用不大;二是布是身外之附着之物,不能融于身心,反而多添累赘。若是连这层区别他都分不清楚,那就无法成为行走的过客了。同时,拒绝感激与牵绊同样是过客内心坚持的东西,女孩与老翁也是过客一生中众多过客中的其中一二,若是均负重前行那必定是行走不远的,这种拒绝能够让他更加坚定的行走。
3、绝望中前行
《过客》中更妙的是鲁迅在后来揭露说过客其实是在绝望中前行,这比怀揣着希望前行的人更加孤单与勇敢。其实在短小精悍的《过客》一文中,这种绝望随处可见,用只言片语渲染出来的悲凉萧索环境、挡在过客前进之路上的坟场、老翁的案例,他或许也害怕现实、也深知现实的黑暗、狼狈逃离却到处面临萧索与凄凉,或许是走不出现实的牢笼与黑暗的统治吧。
但是,他虽然从绝望中来亦朝着绝望前行,孤勇的他却并没有失望。甚至老翁、小女孩满眼是花的坟场,在他看来却是绝望中的光亮,或许总有穿越绝望的那一天,或许能够找到没有黑暗统治的现实。尽管周身仅是黑暗与绝望,但过客的内心却是深埋着一颗会开花的种子。
三、总结
《过客》这篇精短的散文诗剧确是值得细细的与反复的品味的。仅仅通过只言片语或许会误解过客心中的这份孤勇气质。但是所有的理解都是有根有据,个人依据自己不同的经历与看法能够给出新的解释。过客走的路无疑是少有人走的,甚至是充满绝望难以被人理解的路。但是,细细品味,或许在过客心中,坟地总有尽头,之外或许满是鲜花。
参考文献:
1、《复调艺术与反抗绝望——<过客>重读》
2、《中西文化的谱系与乌托邦式的批判——<过客>新解》
3、《论<过客>的行走哲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