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的知行合一能解决什么问题(知行合一与家国情怀)

心学的知行合一能解决什么问题(知行合一与家国情怀)(1)

文/许金晶

正如美国学者魏定熙在其关于北大早期校史的力著《权力源自地位》里所讲述的那样,北大自蔡元培先生治校以来,就一直以“兼容并包”的多元传统著称。无论是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和爱国主义,都可以在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找到其思想源头。

当下很多知识分子提起北大,往往会津津乐道于其自由主义传统。而跟这种自由主义的面向不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年来策划的《信仰人民》《北大南门朝西开》等几本新书,则同样以北大校友和北大精神承继者的身份,传递出尊重中国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大张旗鼓地宣扬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信仰人民》的作者是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潘维老师,《北大南门朝西开》的作者则是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的毕业生、前《南风窗》主笔李北方,这两位北大人在其论著里讲述的北大故事和北大精神,往往在当今的民间舆论界被一定程度上地遮蔽和忽视,但其同样是北大传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继《信仰人民》大获成功之后,潘维老师推出的又一本思想文集《士者弘毅》,近期已由人大社出版面世。望名知义,这本文集记录的正是潘维老师多年来刚毅自强,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而这样的文本,相信也一定能为广大读者丰富对于当代北大人风采的立体化认知。

尽管是由形式和主题各异的文章组合而成的集子,但这些文章却形散而神不散,经过编者的悉心整理,被归类为三个有着紧密内在联系的组成部分,分别是:高贵的精神、文化自觉和社会主义。高贵的精神对应的是作者对于重要师友的追忆,文化自觉对应的是作者对于中国文化和学术发展与主体性建构的思考,而社会主义对应的则是作者多年以来,以知行合一的方式践行、思考和信仰社会主义的真实记录。而说这三者之间呈现出有机统一的关系,是因为精神之所以高贵,表现在这些师友无论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和价值观有多么大的差异,都普遍拥有浓烈的国家认同与家国情怀;而这种国家认同,就必然会体现在对于中国发展路径的正视,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自觉上;与此同时,这样的国家认同,也自然会对带领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的社会主义,抱有最起码的维护、认同与信仰。

在本书问世之前,书中的几篇重要文章,诸如《忆先师陈翰笙》《理想主义与大学》《科学工作者的祖国》《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性》等,已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并引发热议。下面,笔者也结合对于本书的阅读体会,谈谈上述三部分文章里,给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

在第一部分《高贵的精神》里,笔者印象最深的,还是陈翰笙和浦山这两位先师。陈翰笙在北大的传奇性,首先体现在其同时具有北大最年轻和最年长的教授的双重身份。他20多岁回国之际,蔡元培校长即聘他为正教授,是为当年北大最年轻的教授;而到了先生过世时,则已经是北大最年长的教授。先生几乎与北大同龄,北大百岁,先生亦百岁,生命足足跨越三个世纪,让人惊叹。

而作为北大最资深的教授之一,陈先生的治学理念,也明显独树一帜。在他看来,社会科学作品与自然科学不同,是要给大众读的;大众读得懂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大众读着明白顺畅的文章,是最好的文章。而所谓社科论文的“学术气”,在陈先生看来,就是“学生气”的代名词,是治学不成熟的表现。拿先生的这番言论,跟当今国内某位文科资深博导的所谓“普通人读不懂的论文才是好论文”的论调相比,孰是孰非,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而作者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老领导浦山老师的事迹,则更加让人震撼。浦山在哈佛大学师从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948年就拿到哈佛的博士学位。而这样一位哈佛高材生,早在学生时代就已经是共产党人,坚信社会主义救中国。从哈佛回国后,虽然早早被打成“右派”,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蹉跎二十多年,一事无成,等到重新担任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时,已经是疾病缠身,行路艰难。

尽管如此,浦山的社会主义信仰却毕生不改,无怨无悔,最终去世时,身上覆盖着中共党旗,安然离去。类似浦山这样亦领导、亦恩师的前辈的言传身教,或许正是塑造作者潘维老师社会主义信仰和家国情怀的重要来源。

而在本书第二部分《文化自觉》当中,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潘维老师对于理想主义者的坚守的一段论述。由于特别认同,笔者特意原文照抄如下:“教授们懂得社会的黑暗,但他们批判黑暗,鼓励大家追求光明。我们不在大学生中散布个人主义的甚至反社会的灰色阴暗情绪。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改善社会,我们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培养未来的社会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潘维老师对于理想主义的这番理解,自然而然,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北大人、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卢新宁女士,在一次面向学弟学妹的演讲的结束语:“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究竟哪一种理想主义,是最值得追求和倡导的理想主义?是孤芳自赏,以自我为中心,将个体脱离于群体和社会生活之外,还是将个人发展融入到时代主旋律之中,以自己的勤勉和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公共生活的改善和国家的富强?读完了上面这两段引语,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最后再说说第三部分《社会主义》。这一部分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生动鲜活的素材,阐释着作者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由于笔者的本职工作,是跟统计数字打交道,因此自然对作者用五个方面的统计数字,阐述当今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属性的内容,非常有兴趣。

这五个方面分别是:1.从富裕地区向落后地区实行了现价值近百万亿元的转移支付,几乎占我国同期财政收入的一半,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财富快速转移;2.为牧民定居、山区及高原移民,还有城市棚户区改造,建设了5000万套以上的住房,让1.5亿穷人住上了新房——相当于半个美国的人口规模;3.给包括7亿农村人口在内的近14亿全国百姓办成了医疗保障全覆盖,而且保障水平逐年提高,这是在总共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中,也尚未完全做到的事;4.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建设先进的基础设施,而且硬化了上百万个村庄通向外部的道路,让机动车在数以亿计的农户中普及,显著加速了社会流动性;5.正在耗费巨资,推进在农村消灭绝对贫困的五年计划,努力扶危救困。

尽管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以市场作为创造财富的基本手段,但上述五大方面的数字与举措,有力地证明:我们指导财富分配的原则,仍然秉承着社会主义的理念。

最后,以作者潘维老师接受《南风窗》访谈中的一段话,来作为这篇书评的结尾:“在我看来,社会主义就是以社会平等求得社会团结,是社会至上而非资本和个人至上。社会不团结,分裂成少数有钱有权的人和大多数平民百姓,国家就不可能强大、富裕。有了社会团结,上下同心同德,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