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蒸笼的生产工艺(竹蒸笼的前世今生)

剃竹、盘制腰箍、编织底座......在兴国县潋江镇罗廖村的一幢三层楼房门口,60岁的钟玉生正忙着赶制竹蒸笼。与此同时,屋子里的儿子钟恩海正通过手机翻看这两天收到的竹蒸笼订单,并仔细核对快递单上的客户信息。

“四十年来,我们家的生活是越过越好了。”说起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也许是有太深的体会,钟玉生娓娓说起了他与竹蒸笼的故事。

改革开放让手工蒸笼迎来春天

罗廖村自古就有手工编织的传统,曾经有一大批技艺精湛的编织艺人,产品闻名遐迩。

“1978年以前,蒸笼手艺一直处于半中断状态,那时候实行集体制,农民没有完成生产队交给的任务哪有时间编织蒸笼?”钟玉生告诉记者,蒸笼最盛的时期就是改革开放后,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制作蒸笼,村里的手工蒸笼制作又开始活跃了起来。

竹蒸笼的生产工艺(竹蒸笼的前世今生)(1)

图为制作好的竹蒸笼。

1995年成品笼4.5元,竹子一根3元;2009年成品笼40元,竹子一根5元;2017年成品笼120元,竹子一根4元......翻开钟玉生的账本,可以清楚地看到竹蒸笼和原料竹几十年来的价格变化。“以前干手工竹编没那么挣钱,成本高。”钟玉生说,一根大竹子可以编制6个八寸的蒸笼,因卖价不高,自己挣不了多少钱。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竹蒸笼卖的价钱越来越高,手工技艺成本低,自己赚的钱就更多了。

“除了可以卖到好价钱,编制装备也更新换代了不少呢!”钟玉生边说边从房间拿来一个看似古代钻木取火的工具,“这是制作竹蒸笼需要用到的车钻,用于人工钻孔绑接,每次钻孔都要花费许多时间。”钟玉生介绍,如今钻孔不再用这种费时费力的人工设备了,换上了电钻,原来2天才能做成1个蒸笼,现在2天他能编制出3个来了,大大提高了蒸笼的制作效率。

电商兴起让手工蒸笼走向全国

“以前售卖蒸笼可苦着嘞,扁担撂在肩上挑,街头叫喊就是一天。”当问及竹蒸笼怎么卖的时候,钟玉生不禁提高了嗓子。

钟玉生制作好的蒸笼多是由他的父亲挑到街上去叫卖,每次挑上6个,卖不完还会在回家路上挨户询问。2005年,社会经济愈加活跃起来,钟玉生开始将蒸笼直接转手卖给零售批发商,为他打开了更广阔的销售市场。

竹蒸笼的生产工艺(竹蒸笼的前世今生)(2)

图为钟玉生正在刮青。

“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发展,让我编制的蒸笼不但走出家门,还走向了全国各地。”钟玉生笑着看了看正忙着接收网上订单,核对顾客信息的钟恩海,“乘着电商发展的春风,我们传统手艺人也尝到了甜果。”

钟恩海原来在外务工,2015年回家后便接起了父亲的竹蒸笼生意,并通过微商、淘宝等电商形式,再一次拓宽了手工竹蒸笼的销售渠道。“很多人通过网络了解到这种纯手工竹蒸笼,都会联系我买上几个,有了电商,一切方便多了。”钟恩海告诉记者。如今,他每个月都能在网上卖出40多个手工编制的竹蒸笼。

社会发展让手工蒸笼备受热捧

“这是我几天前托钟师傅编制的8寸竹蒸笼,手工蒸笼经久耐用,蒸出来的东西能保证食材的原汁原味,家里使用也很方便。”一位来到钟玉生家中取蒸笼的刘大姐说道。

随着社会发展,钟玉生的手工蒸笼成了越来越多人家中的“宠儿”,“过去家里人口多,都喜欢十几寸的大蒸笼,如今家家户户都喜欢6寸、8寸的小蒸笼了,所以经常是供不应求。”现在,钟玉生每天都会根据儿子提供的订单量,早上8点就开始编制蒸笼,要到晚上10多点才会收工。遇上订做竹蒸笼人多的时候,凌晨5点就要起来开工。

竹蒸笼的生产工艺(竹蒸笼的前世今生)(3)

图为钟玉生在破篾,儿子在一旁打下手。

“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我做不动了。”钟玉生坐在木凳上刮青,时不时转动着青竹。他表示,人们饮食没有变,手艺的传承也不会停。如今,儿子钟恩海一有时间就会给自己打下手,他希望儿子跟着自己学习,把这门传统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