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碑是一个汉语汉字,拼音bēi,是一种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

传世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

一、罗塞塔石碑(古埃及托勒密王朝著名石碑)

1799年8月的一天,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城附近,一队拿破仑士兵正在炎热的阳光下修筑工事。突然“当”的一声,一个士兵的铁铲碰到一块坚硬的东西,他俯下身子用手摸了摸,惊喜地喊道:“看啊,我可能发现了埋藏宝物的石箱!”

随着他的喊声,疲惫不堪的士兵们又都兴奋起来,七手八脚地帮着挖掘下去。然而,挖出来的并不是什么宝物,只是一块上面布满文字的大石板。

传世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2)

“又是一块没用的破石板!”这些法国人懊丧地嘟囔着。原来,他们跟随拿破仑远征埃及以来,对那些布满奇形怪状符号的石刻,早已屡见不鲜了。这时,一个名叫布萨的带队军官没有去休息,他仔细观察着这块石板,琢磨着它的来历。他发现这块石板同以往见到的并不完全相同,石板上有三种文字刻成的铭文,最下面的铭文竟是人们熟悉的古希腊文。布萨意识到这块石板的重要性,他立刻向上司报告了这个发现。

很快这件事就被拿破仑知道了。此时,拿破仑正在进行远征埃及的战争,但他十分重视收集古埃及的文物,随军带去了由一百七十五名学者组成的庞大的考察团。他立刻将这块石刻交给法国考古学家。

这是一块黑色玄武岩石刻,长约一百十五厘米,宽约七十三厘米,厚约二十八厘米。

经学者们鉴定,铭文的上部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下部是古希腊文字,夹在中间的是世俗体文字(古埃及后期的一种草书文字)。由于石刻中有古希腊文,学者们弄清楚了碑文的内容。原来,这块石碑是公元前的

传世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3)

原来,这块石碑是公元前196年僧侣们刻的,碑文内容是为了感谢法老给神庙的赏赐,他们决定将法老的生日作为节日来庆祝。石板上三种铭文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学者们希望借助古希腊文,来对埃及象形文字进行译读。

古代埃及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与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一样,都产生于原始社会中最简单的图画,所以叫象形文字。最早的埃及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大约在古王国时期。这种图形文字也称为“圣书体”,有许多是鸟、兽和人物形象,常常被刻画在石板或木板上,还要非常仔细地涂上颜色,描上细带。刻画之后的象形文字,已不仅仅是文字,同时也是一幅幅的彩色图画。

到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33年~公元前1786年),从象形文字中发展出一种更容易书写的草书体,称为“祭司体”。到后期埃及又出现更“草”的字体——“世俗体”。世俗体已没有图画的特点,书写形式更简单,普通老百姓也会读写。在古埃及,这几种文字可以同时使用。

后来,埃及遭到外族入侵。科普特文和阿拉伯语取代了古埃及文。慢慢地,古埃及文明在此后的一千五百年时间里,便不再有人使用和认识了。从古罗马时代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对埃及文化十分欣赏,但谁也不知道那些碑刻上美丽的象形文字的含义。

罗塞塔石碑被运到欧洲,引起了人们研究古埃及文字的兴趣。有人发现象形文字中有一些椭圆形的圆框,对照已认出的古希腊文的专有名词“托勒密”、“亚历山大”,可以认定圆框中的象形文字符号一定是国王的名字。

最终,一个叫商博良的法国学者破解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秘密。商博良是一个语言天才,九岁就开始学习古希腊文和拉丁文,以后又掌握了希伯来文、阿拉伯语、科普特语和波斯语等。他二十二岁时成为语言学博士。

1808年,商博良开始研究罗塞塔石碑。他先找出写有“托勒密”名字的椭圆形框,对照希腊文,用拉丁字母读出了托勒密的名字。为了验证正确与否,他选用了一块方尖碑上刻有女王克里奥佩特拉的名字进行对照,从那个名字上他认识了几个新的符号,并肯定了两个名字中间同时出现象形符号的读法。后来,他又陆续读出了“亚历山大”、“恺撒”等许多人的名字。经过反复得比较,商博良逐渐从读出人名,发展到读出个别的词,最后读出整句的话。商博良还发现,埃及象形文字、祭司体、世俗体只不过是一种文字的三种形式,它们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1822年9月,商博良从一个建筑师那里得到两张象形文字拓本,这是从一个埃及神庙的浅浮雕上弄下来的。商博良很快就从拓本中读出了新王国时代的两个国王的名字:“图特摩斯”和“拉美西斯”。商博良确信他已基本掌握了古代埃及文字的奥秘。

1822年9月29日,商博良满怀喜悦地在法兰西院向学术界公布了他研究罗塞塔石碑的成果。从此,这一天,便被定为埃及学诞生的日子。商博良被公认为是古埃及语言学的奠基人,而罗塞塔石碑也被誉为“通往古埃及文明的钥匙”。

从1822年商博良成功破译象形文字,经过几代埃及学家们的艰苦努力,人们对古埃及文字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古埃及人的各种文献不断地被译读出来,这使人们能够对古埃及人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科技乃至日常生活进行全面的研究。这样,古埃及文明的全貌到十九、二十世纪逐渐重见天日。

罗塞塔石碑上的文字本身虽然乏味,但是却蕴含着精彩的故事:有希腊化时代的埃及面貌,有国王与祭司之间博弈妥协的故事,有英法争霸的历史,还有学者们各显神通破译古埃及文字的趣事。

但是最让人感叹的恐怕是这块石碑上四种文字所象征的埃及命运,长久以来,埃及就是一个争夺权力的舞台,这里迎来过众多外来的统治者:希腊人、罗马人、穆斯林,近代之后又成为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的目标,英法两国在争夺这块石碑的时候从未思考过这块石碑本就不属于他们任何一方。随着二战之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埃及终于取得了独立,虽然目前依旧有许多难题还在困扰着埃及。

二、我国最古老的禹王碑

我国的石碑文化起源于周代,兴起于汉代,成熟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保存至今最古老的碑石为发现于衡山岣嵝峰的禹王碑。

传说舜帝时候,洪水滔天,舜帝就命鲧去治水,鲧采用塞填的治水方法,不但没有把洪水治服,反而造成更大的灾难,舜帝就把鲧杀了。

鲧的儿子禹长大后,舜帝见他品德高尚,聪明能干,就命大禹去治水。起初大禹采用其父填塞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后,才知道填塞的办法错了。于是便历诸异域,为治水求贤。他东从愽木之地至黑齿之国,西从三危之国至一臂三面之乡;南从交趾孙朴续祸之国到不死之乡,北从令正之国到积水积石之山。还派了太章和竖亥步量大地。他的皮肤晒得黎黑,脚也走跛了 。

大禹不但走遍四方大地,还翻阅了很多书。后来他从《黄帝中经》中得知,在九嶷东南天柱,号曰宛委(即南岳衡山)的地方,黄帝曾在这里藏有金简玉文,内有治水之道,便来到南岳衡山,杀白马以祭山岳。可南岳七十二峰,盘亘八百里,这金简玉文,到底藏在哪座山峰?大禹不分天晴落雨,每日从这峰跑到那峰,没日没夜地进行寻找 。

一日,大禹爬山劳累,枕石而睡,梦见玄夷苍水使者。使者告之:想得到金简玉文,到黄帝岩顶,顶上有一盘石,凿石可得书。大禹醒来后,按使者吩咐,斋戒沐浴,登上山峰,果然见一盘石,凿开盘石,便得宝书。大禹按书中治水之道,该湮则湮,该疏则疏。果然把洪水治理好了。大禹治理好洪水后,把金简玉文送还南岳山,藏金简玉文的山峰,就是现在南天门下的金简峰。 [4] 大禹在南岳衡山期间,留下了许多胜迹。他杀白马祭山岳的地方叫杀马冲。巾紫峰上的紫金台是他遥祭舜帝之所。南岳祝圣寺,原称清冷宫,是他为崇祀舜帝所建。宫后有他亲手所植的柏树,叫禹柏。云密峰下休憩的地方叫大禹岩,大禹岩下有纪念其治水功德的禹碑。禹碑是我国最古的一块碑文。后人还在大庙御楼中竖起了一块刻着“功高神禹”的大石碑,以纪念大禹的业绩 。

传世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4)

三、现今如何保护碑文

可以说造成古石碑损毁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分为自身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三种:

1.自身原因就古吹台上现存的古石碑毁损情况来看,大体分为毁损严重、毁损较轻和无毁损三种,比较分析后发现,大半损毁严重的石碑上面碑文字体都较小、碑文刻痕都较浅,而保存完整的除了本身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使得这些古石碑一直被官方重点保护外,大部分碑文字体都很大或较大、字体刻痕相对较深。所以说古石碑上的字体大小和刻痕深浅是决定古石碑保存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2.影响石碑的自然原因古石碑的毁损情况也同古石碑所处的位置有关,日晒、雨淋、风吹、雷击等自然因素都能够对古石碑造成影响,“水滴石穿”这句成语正是石碑受损的最真实写照。

传世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5)

3.人为原因对古石碑的影响最严重人为原因比自身原因和自然原因都要复杂,大致有3点:一是游人对古石碑的破坏如游客用小刀或其他利器在古石碑上刻眼;二是非“拓片”专业人士对古石碑的损害。一些书法爱好者私下拓片的人大都是非“拓片”专业人士,对“拓片”所需要的工具一知半解,对“拓片”技术所要掌握的技巧无从了解,有的人甚至用家里敲砖墙的锤子来将宣纸锤到碑上去,这种行为也加重了古石碑的损毁。对古石碑的保护不当也会损坏古石碑对石碑的保护有时如果不恰当或中间环节出现纰漏,也会对石碑造成永远无法修复、还原的遗憾和损失。

对古石碑保护工艺的几点建议:

一是为古石碑量体定做玻璃框

二是安排专业人士为古石碑进行拓片并封碑

三是扩大古石碑保护宣传

四是古石碑进行拓片资料保存

五是对古石碑进行复制

对古文物的保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爱护。

感谢观看,欢迎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