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古人如何表达思乡的情感(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

导语:

今年,日本支援武汉的物资箱上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几句诗,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为什么网友对这几句诗有如此强烈的反响?

原因是,国与国之间用中国古典诗词进行社交化的表达方式并不多见;这几句诗歌形象生动、以景传情、意蕴无穷,比较准确地表达国与国之间睦邻友好之情。

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这几句诗歌体现了“景媒情胚”的经典文学理论主张。明代山东诗人谢榛在《四冥诗话》中有一段精彩论述: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之。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好的诗歌,必然情景交融,情为根本,景为媒介,以景传情,以情化景,让人的心情和思绪在景语和情语里和谐、自然、舒畅地遨游。

同时,诗歌能做到景媒情胚,就可以实现景与景的转换和对接、情绪间的跌宕起伏,从而让诗歌表达的空间和画面感更具张力、活力和吸引力。也就是说,通过寥寥数语,便能传达无穷意义,使美感体验更强。

要达到这个效果,作者就要用力。但面对一样的情境,不同的人内心感受不同,用力不同,在景与景的对接,情与情的转换中,最终实现情景交融的程度也各有高低。

但无论这样,一旦有情景交融的感觉在诗里,诗歌的接受度会高很多。

以上是对于作者而言。那么,对于诗歌传播者又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呢?

选择情景交融的诗歌,对诗歌传播者而言,至少代表着契合自然的审美观,但从更广泛意义来看,选择什么样的诗歌,其实从中能较好把握诗歌传播者真实的内心。这也就是日本捐赠物资上所引用的诗歌,为什么能引起很多人共鸣的根本原因,它让我们在一段特殊时期里,从另一个侧面看到邻国的不同面目。

情景交融仅仅是景媒情胚的文学理论的常见表现,此理论通过古典诗歌中国离别、相思表现得更具体、更丰富、更有意蕴。

既然古人离别、相思的抒情诗特点突出,如果今人社交表达能从中汲取“养分”,是不是比单纯的“您好!”“认识您很高兴”等缺乏特点的表达更生动、更有趣,更具魅力,更能让社交双方满意,最后实现社交化的目的呢?

下面,我们先从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的特点谈起,再详细分析今人社交表达的特点,最后谈谈古人离别、相思的抒情诗对今人社交表达的启示。

年关将近古人如何表达思乡的情感(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1)

景媒情胚: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对今人社交表达的启示

一、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的重要特点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作者内在感情,可以通过诗歌体裁凝练地体现了出来。以离别、相思为主题的部分抒情诗,作者内在情感体现更有意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言有尽意无穷的文化和哲学意味

一旦关系到情绪的表达,在古人生活中,很多时候离不开酒,包括离别、相思之情。

当表达强烈的感情时,酒往往被派上用场。高兴时喝酒,酒能助兴;悲愁时饮酒,酒能忘记暂时的烦恼;庆祝时离不开酒,酒能活跃气氛;祭奠时少不了酒,酒能表达哀情。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酒这个普遍东西表达出来。

那么,在离别诗中,用酒来表达情绪,具有什么特点呢?

  • 通过情景转换,体现强烈的文学意味

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中有: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这首诗前两句用葡萄酒和夜光杯这两个西域之物,意在点明诗作大环境在西北边疆。战士们喝酒正酣,美好的瞬间被战事打破。诗歌由乐景即刻转为哀情。随即,作者自我劝慰:还是不要辜负这美酒,即便喝醉走上战场也很正常,毕竟有几个人能从战场活着回来?

《唐诗别裁集》说这首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

虽然这首诗是边塞诗,以喝酒贯穿其中,整体看似豪放,情感停留的时间应该比较短促,但情景和情绪转化让这种短促变得绵长了。战士们的生死别离情之情,以及内心真实感受,在字里行间通过溢出的“葡萄美酒”得到了充分表达,让人悲不自胜,悲情的体验长久而深沉。同时,整首诗措辞也不乏强烈的文学意味。

年关将近古人如何表达思乡的情感(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2)

景媒情胚: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对今人社交表达的启示

  • 通过“空”与“不空”的哲学对话,关照人类普遍存在的旷世孤独

唐代诗人卢纶在《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中有如下诗句:

“同作金门献赋人,二年悲见故园春。到阙不沾新雨露,还家空带旧风尘。杂花飞尽柳阴阴,官路逶迤绿草深。对酒已成千里客,望山空寄两乡心。”

诗的字面意思是:面对酒杯的时候,自己已成为离家千里的旅客。一个“空”字,将思乡之情无以寄托,通过“望山”之隔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他乡毕竟是他乡,自己总是寄居之人,此心肯定无法安放。

更深一层理解是:说“空”,意思是千里之外,看不见家乡,思乡之情无所寄托。说“不空”,虽然寄居他乡看不见家乡,但家乡的确真真切切存在着。诗歌最后两句,通过“空”与“不空”的哲学对话,很好地关照了人类普遍存在旷世孤独。

年关将近古人如何表达思乡的情感(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3)

景媒情胚: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对今人社交表达的启示

  • 通过制造情感共鸣,关照人们对某些普化意义的追寻

另外,有些诗人通过某种特定事物以及相思的氛围营造,将离别、相思之情升华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普化意义,从而能引起人们普遍共鸣。

杜牧曾有《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前两句为千古名句,将爱恋与别离、多情恰似无情之感生动逼真地描摹了出来。多情、无情都是自然界和人世间相对的普遍的概念。蜡烛垂泪也道出了惜别的普遍意义。

  • 通过文学的润色,使别离的苍凉更具人情和温度

离别一般带给人悲伤,但有些诗人却能赋予离别以温度。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诗很有代表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句诗歌虽然是边塞诗,而且,面对人烟稀少、相对比较荒凉的边塞,人们普遍会产生落魄、难过、孤独等感觉,但这首诗不落窠臼,作者在诗歌最后以故人绾结,让这份离别的苍凉变成一种故交之间浓浓的温度关照。因为有身后的故人回望,让离开变得不再孤冷、凄清,实在妙极!

年关将近古人如何表达思乡的情感(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4)

景媒情胚: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对今人社交表达的启示

2.体现出心声心画的审美意义

西汉杨雄在《法言·问神》中说:“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唯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故言,心声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动情也。”

要打动别人,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字要很好地表情达意。如何做到这点呢?

  • 抓住事物的真趣表情达意,使情意很自然

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夫趣,得知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如果你走在西北的春天里,随处可见河堤边、路边的杨柳随风依依,自然优美,尽显身姿。如果恰逢春气新发,大地新绿的季节,人们的思绪从沉睡的冬天醒来,看到杨柳多姿,内心也一定浮想联翩。

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有“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诗句。这两句用纯粹的白描手法,将渭城周围的环境描摹地极其清晰自然,像极了天然雕饰的美女,让人怦然心动,自得事物的真味和真趣。

年关将近古人如何表达思乡的情感(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5)

景媒情胚: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对今人社交表达的启示

  • 通过绘制事物美的画面感表情达意,使情意很美

诗歌中能做到情景交融已经非常吸引人的眼球了。如果能够进一步营造出一种画面感,让读诗的人、传播诗歌的人如入画境,并产生无尽想象,是不是有酒不醉人人自醉的美妙感觉?

其实,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薇》就达到了这个效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门的时候,是杨柳依依的春天。而今回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季了,这当中,作者究竟经历了什么?最后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读来有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孤独和悲凉。

这首诗有种强烈的画面感。此画面感的形成,依赖于今、昔的时间对比和“柳”以及“雨雪”的季节对比实现。大的对比中,有小的“涟漪”,即“依依”和“霏霏”,让整个相对较静的画面一下子动了起来,画面一下子跃然纸上,诗歌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 运用就地取材的代入感表情达意,使情意很真

情景交融的诗歌要打动人,还要有强烈的代入感,比如古代的灞桥折柳就很能说明这种代入感。

白居易在《青门柳》一诗中写到:“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鱼玄机同样也描述了这一现象:“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代入感的实质就是熟悉感。

古代长安本是交通要道,长安灞桥两岸长满杨柳。所以,经过这条道的人,自然都很熟悉这里的柳树。经过总会有离别的味道在里面,那么,随手折一段柳枝送给离别的人,是再也熟悉不过的事情了。

倘若从千里之外买件东西,经过这个地方送给离人,是不是多了一份刻意,少了一份朴质的真实?

就地取材来表达离别,特别是折柳送别,或者像后世离乡时怀揣乡土,为的就是永远留住熟悉的味道,这便是真情实意的表达,也最感人。

年关将近古人如何表达思乡的情感(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6)

景媒情胚: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对今人社交表达的启示

3.体现出人们对于终极情感的普遍期盼

任何感情,不可能时刻轰轰烈烈,最后必然变成如含蓄悠长的流水,随时间缓缓流淌。这不仅是客观规律所决定,更是岁月给人们关于情感的终极馈赠。

明代戏曲理论家何良俊提出“情词”原则。他在《四友斋从说·曲论》中说:

“郑德辉所作情词,亦自与人不同,如《㑇梅香》······〔好观音〕内‘上复你个气咽声丝张京兆,本待要填还你枕剩衾薄’,语不着色相,情意独至,真得词家三昧者。”

“语不着色相,情意独至”其实指的就是“含蓄”。含蓄的实质不是刻意掩饰,而是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流淌。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青山遍湿·悼亡》就是语不着色相,情意独至的典型表达。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这首寄思有端,抑郁难释,情深意浓,远及幽冥之地,实堪伤心断肠之作。

纳兰性德从回忆亡妻去世前的形象,写出如今的凄凉之境,甚至因为实在太思念亡妻,竟想着通过魂魄指引,做梦回到曾经熟悉的回廊。

这首诗歌之所以有如此影响力,除过对亡妻真挚的感情外,更表达了人们对于终极情感的普遍期盼。

一种感情让人觉得言有尽意无穷,不但很美,而且还能从对方的表达中感觉到他内心真切的想法,那么,如果让这种感情的寄托空间变得更悠深,情感变得更绵长,这份感情是不是很能让人刻骨铭心?

通过古人关于离别、相思抒情特点的总结,我们发现,古人可以选择用酒、柳、回廊等表达离别、相思之情,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表达出来的感情是否具有文学、哲学、审美等底蕴或者其他真实、朴质等打动人心的美感体验。毕竟、有内涵、真实和美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心。如果把这些元素用在今人的社交场合,是不是会收到良好效果呢?

年关将近古人如何表达思乡的情感(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7)

景媒情胚: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对今人社交表达的启示

二、今人社交表达的普遍特点

今人的社交表达和古人很有多不同,包括语言、行为、方式等。

1.短、快的社交表达特点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趋加快,慢的文化在生活中的影子越来越少。为了便于交流,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手动写入、按键输入、语音视频依次出现的社交方式越来越能体现出短、快的特点,同时也催生了网速、卡等特定词汇的出现。以短、快为特点的社交表达,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 很有带感且偏向消费和娱乐性质的快餐式社交

有些人喜欢用网络词语,特别是有些网络社交用语很接地气,很有带感,那些偏向于自黑,以逗乐、取笑等娱乐,更适合快餐式社交。有些人喜欢自嗨自傲却引不起别人长久兴趣,虽然这些社交语很多都有现实来源,拿当做图片上的提示用用即可,真正放在现实的社交场合,因为内容本身缺乏激情、温度和感染力,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社交兴趣。

2.缺少画面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画面感需要运用语言沿着时间和空间的构架去绘织。在生活节奏日益变快的今天,时间和空间被物质、压力、焦虑、名誉和地位等东西大大压缩了,导致画面感的绘制变得困难。

  • 社交语言趋向简练,画面的叙事感变弱

90年代前,人们见面可能会拉着手,站在路边好好聊几句,特别是农村还有闲话中心之类的特殊存在。

但现在,路上见面基本打个招呼,或者视而不见,哪有那么多时间跟别人唠唠叨叨说个不停。

包括工作中,人们喜欢简单的交流语言,长而啰嗦的语言,有可能被认为是思维不清的表现。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求越来越高,因为语言需要简练,那么,完美的沟通就必须在事前做大量准备工作,包括信息对等、相当的话语切入、思维是否处于差不多的水准等,否则,交流反而会变得很苦难。

我曾经的一位老板,他给你安排工作,说出来的话永远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搞得大家和他交流很苦难。

比如他说:“你把那个文件取一下!”问题是,所谓的那个文件,你根本没经手过,怎么能一下子知道是什么文件呢?为了拿到他说的文件,你得在中间经过好多环节,导致这种交流不但缺少画面感,连基本的叙事感都很弱,也大大降低了社交效率。

社交语言简练,并不意味着要去猜测。如果社交中总出现猜测对方心思的情景,只能说明说,这种社交是低效且质量不高的社交。

  • 社交语言的客套性,虚弱了画面的真实度

如果把“你(您)好!”用在公共场合,一方面是文明的体现,但另一方面,这两个字显得很客套,因而,我们无法根据客套的感觉绘制一幅真实度比较高的画面来。

缺少画面感的社交,自然干巴无味,更要紧的是缺乏真实度。缺乏真实度的社交,恐怕不会受到很多人欢迎和认可。

年关将近古人如何表达思乡的情感(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8)

景媒情胚: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对今人社交表达的启示

3.缺少书气

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

现在很多人不读书,即便读书,还是以快餐式、碎片式阅读为主。于是,这种习惯催生了所谓“21天阅读习惯培养”,甚至催生了某某读书会等。

  • 读书成为很多人的被动习惯

本来,对很多古人来说,读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做人的必修课,是一种主动行为,但在今天很多人来说,读书好似一种被动行为,因而,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去培养大家的读书习惯。

当然这里面不排除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但很多人打卡没几天,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他们发现读书不能让自己立马获益,从中可以看出,读书对他们来说是被动习惯的培养。

余世存在《时间之书》写道:“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急功近利成了人们缺少书气的根本原因。一个人不在根本原因上下功夫,即便外围的事情做得再好,就像缺水的树根,即便树枝上暂时站满了鸟雀,一片热闹,但树终究会死掉的。

缺少书气,也无形中渗透到很多人的社交表达里。比如,对很多事情都说“好”,没有自己的主见。关系很好,见了对方就开骂,显得很粗俗。这种社交表达,不可能受到广泛欢迎。

  • 不随便说“不”

特别是职场,不随便说“不”几乎成为公认的安全的、成熟的社交用词,但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这么处理吗?肯定不行。如果在社交场合,人人都当老好人,我们就无法发现问题、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这对公司的发展,以及员工彼此成长是致命的。

前公司一个同事,你问她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她永远只有两种态度,一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不往点子上说。二是即便有看法,也是模棱两可,你根本听不出她的态度。

这种做法的坏影响是:做事没有明确态度、解决问题没有明确方案、布置工作没有明确标准,总之一切似是而非。她后来做了部门主管,导致整个部门管理混乱,人浮于事,工作绩效极差。

其实,敢于说“不”,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多读书,多积攒智慧,知道什么时候说“不”最合适,而不是用世故和圆滑去解决。当懂得中国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思辨”思维、捭阖之术等说“不”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不”真不是世故和圆滑能解释得了。

  • 很多网络用语让表达缺少文化底蕴

最常见的就是:“在吗?”然后不了了之。

要么就是“呵呵”“嗯嗯”“嗯呢”“等缺乏实质内容、更无多少文化底蕴的表达。

特别是很多表情包上线后,交流人想表达的内容,只要大概和表情包上的内容差不多,甩几个表情包出来,已成为普遍的交流方式。

法国诗人儒贝尔有句话说得很好:“审美观是人的文学悟性。”

问题是,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表情包,上面最多五个字即可,再多的字影响体验感。事实上,这些表情包很多都没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当然美也无从谈起。

体现在社交方面,时间长了,让人觉得很没底蕴,很俗气,当然也没多少人会被这样的社交习惯吸引过来。

年关将近古人如何表达思乡的情感(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9)

景媒情胚: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对今人社交表达的启示

三、古人离别、相思的抒情对今人社交表达的启示

古人的抒情表达和今人的社交表达不一样,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决定的。

无论古人的抒情还是今人的社交表达,它都有情景交融的成分在里面,都有真实、审美的因素包含其中,这是古今相通的部分。

今人的社交表达虽然体现出短和高效的特点,但在真实、审美等方面弱化很多。

如何来规避这些短处,让我们的社交表达更有内涵、底蕴,更有效呢?

1.先学会说,然后学会做

人与人之间交流,最先开始于语言的交流。如何让对方能喜欢上你的社交语言,这点很关键。这就要会“听其言,观其行”,随时观察对方表情、语言和肢体动作,快速捕捉到对方喜欢的说话方式。

  • 快语(慢语)交流

思维活跃反应快的人,说话速度也快。如果你用很慢的节奏与其交流,对方非得抓狂不可。但切记不可抢别人的话头,很容易引起对方反感。交流过程中最起码保持相当的语速,太快,对方也受不了。

对于说话慢的人,采取相反的节奏交流。总之,要保持和对方相当的谈话节奏,并在一开始把谈话主动权先交给对方,让对方从心底里不讨厌跟你交流,才可能有继续社交下去的机会。

  • 区分阶层交流

对上级或者比自己厉害很多的人:要以学习、谦虚、恭敬的姿态作为基调进行交流。语言尽量用“您”“谢谢”“受益了”等等进行表达,让对方能切实感受到你的真诚,愿意将自己所闻所见以及经验传授给你,这样的交流更有效。

对平级:关键要以平等的姿态跟对方交流,让对方感觉到你很好相处。语言上最好用“咱们”“我们”这些彰显温度的词语,将对方拉到我们身边。

对下级:不要以说教的语言交流,而要传递出为了他好的信号。可以多用“你看,这样就好多了”“这个事情分三步走,是不是效果好很多?”让对方感受到你是尊重他的,在不排斥你的情况下,自愿接受你的说教。

  • 在同一频道上用真诚的话交流

真诚最能打动人心。真诚的体验感是什么呢?就是让对方能感觉到你在他的频道上说话,用心体会过他的感受,说出来的话刚好说到他的心坎上了。

真诚不是技巧,它只需要你把自己的心放在别人心里,感受别人的感觉,并把它说出来。

要做到真诚,最关键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进行社交,否则,对于一个做事喜欢短期见效的人,你给他说坚持的意义,他肯定不感兴趣,社交行为无法进行下去。

年关将近古人如何表达思乡的情感(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10)

景媒情胚: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对今人社交表达的启示

2.用底层思维包装自己的形象

市场规律很奇怪,比如有些萝卜,本身很干净,很水灵,口感也很好,放在超市里面卖的效果不如放在街道地摊的菜篮子,留着很多的叶子卖效果好。为什么呢?

根本原因就是不善于包装。其实,人们买萝卜的底层逻辑是:要原生态的、安全的食品。菜篮子里的萝卜,给人感觉没有打农药,是从偏远的乡村来的,不会有太多污染。这种行为就是抓住了消费者这个底层消费心理。

同一个东西,人们喜欢的底层逻辑如果抓准了,就不愁实现不了预期目的。对于社交化表达来说,人们喜欢的底层逻辑是:值得信赖、靠谱、不会被骗。那么怎么做呢?

  • 换种思维包装自己

萝卜还是同样的萝卜,事物的本质是好的,既然大家喜欢包装的感觉,那就换种思维,把形象包装一下、让自己看起来很值得信赖、靠谱。

首先是形象的包装:在严肃场合,穿行业装、说行业术语,让人觉得你就是这个行业的人。其认知的逻辑起点是:整个行业给人的信赖度大于个体给人的信赖度。

其次是动作的包装:社交表达不仅仅是说话,还有肢体动作。肢体动作要得当、不可太多、也不可无肢体动作,总之要在动和静中把握平衡,让对方感觉到轻松、愉悦即可。

  • 把幕后努力的一面,同步在社交上

有些人很努力,但总是默默地做幕后英雄,但在社交表达上,这样的正能量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全部作用。

因为努力代表着进步、希望、自律等,社交场合,这样的人比较受欢迎。如果能将幕后的努力,想办法也同步在社交上,可能会获得很多机会。

小马是一名全职工作者,每天回家后不停在某平台写文章,后来她加入某个写作圈子,而这个圈子很有知名度,她努力的表现,得到了圈里同伴的认可,最后,结交了一批铁杆粉丝,也为自己带了了很多收益。

  • 增加社交表达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

有内涵有什么情趣的事物普遍很受欢迎,社交表达也一样。虽然目前社交表达体现出短、快等特点,但如果说出的话能在时间和空间等维度上,能给人以丰富想象和唯美之感,社交表达效果会大大提升。

比如可以在同一句子里体现出今昔对比和古今对比等,情绪前后对比等,无疑会增加社交想象力,让对方有进一步增加了解的想法。

具有审美情趣的社交,主要体现在话语柔和、文雅、舒适度上。肢体审美体现在坐姿端正、放松、自然、大方等方面。

写在最后

古人离别、相思抒情诗最大特点是景媒情胚,最常见表现是情景交融,正因为遵守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很多诗句产生了非常久远的影响。如果把这种表达方式用在今人的社交表达中,增加短、快社交表达的文化和审美意蕴,并且快语(慢语)交流、区分阶层交流、在同一频道上用真诚的话交流、把幕后努力的一面,同步在社交上等具体办法提高、多维度改进社交方式,相信我们很快会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