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奥秘(良心如何培育)
宋 圭 武
什么是良心?“良心”是一个古老的伦理概念。在汉语中,“良”义为“善”、“好”,“良,善也。”“心”义为“心理”、“思想”、“意识”等。“良”与“心”合在一起,意为关于好、善的心理、思想、意识,亦即道德价值意识。
在西方语言中,良心是“conscience”(英语)、“consciencemoraie”(法语)、“Gewissen”(德语)、“conscientia”(拉丁语)。它们共同的前缀con-、Ge-都是“共同”、“一起”的意思;而后半部分的词干“-science、-wissen、-scientia”都是“知”和“知识”意思;合起来就是“共识”、“共同知识”的意识。
对于良心,古今中外的哲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孟子》中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称之为良心,主张人应当注意找回被流放的良心。朱熹则将良心视为宰制人心的“道心”。王阳明将良心看作澄澄朗朗的“本心”。郭沫若说,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
古罗马的西塞罗说:“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而斯多葛派的观点则是,良心是“人内的神”,“圣神居在你的心中,他是我们做坏事的监督人,好事的防卫者”。
包尔生认为,良心是从习俗中获得的,可以“把良心定义为对风俗的意识或风俗在个人意识中的存在。”“无论谁想加入他的民族的理智生活,都必须说这一民族的语言和遵循这一民族的规则;无论谁想加入他的民族的道德生活,也必须遵守这一民族的风俗和听从他良心的指令。他必须这样做,因为这个民族的态度也就是他的良心……”由父母、教师、社会生活圈、法律、宗教等等的权威使个人在习俗中长大,并根据社会的普遍意志调整、形成自己的个人意志——这就是所谓的良心。
马克思则指出:“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黑格尔认为良心是一种先验理性。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良心就是“超我”制约“自我”的人格命令的一部分。雨果说,良心,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生来就有的那么一点知识,对个人来说,唯一的权力是良心,对人民来说,唯一的权力是法律。
良心是一个健康社会的根基。蒙哥马利说,良心是罪人的地狱。托尔斯泰认为,善的光荣是在他们的良心中,而不在人们的话语里。卢梭说,良心是善与恶的万无一失的评判者。雷利说,良心是人生的根本。拉蒙纳斯说,良心是公正廉洁的法官。拉伯雷认为,没有良心的人,等于一无所有。扬格认为,丧失了良知的才智比没有才智更糟。
一般而言,在人的内心深处,良心不可能完全泯灭,良心的种子总是存在的。社会发展,关键是要让良心的种子发芽和茁壮成长,并最终绿荫社会,而不是让其退化和萎缩。良心的培育,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总体过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以良知唤良心。有良知,就是有正确的对错观和是非观。正确的对错观和是非观,这是产生善的前提。没有良知,干了恶事,也不知为恶,心里也就没有歉疚感,这只会导致更大的恶。而有良知,干了恶事,自然就会理亏,心里总会有负担,这就是一种约束。如何建设良知?教育是一个主要的途径。这里教育,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要重视道德知识的教育。因为良知,更多存在于道德知识中。从社会发展的长远看,重视道德教育的价值要高于重视知识教育的价值。道德是知识的统领和灵魂。社会有道德,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知识建设,也有利于社会的秩序建设。有道德的人,由于自觉性高,自然就会重视知识的学习,同时,由于其学习知识的目的更高尚,其所学知识对社会的贡献会更大,而不是仅仅体现为对个人的重点谋利。另外,人有道德,自然就更守秩序,这样社会也就更有序和稳定。
以良利诱良心。所谓良利,就是合理得到的利。靠腐败所得到的利就是不合理的利,就不是良利,就是恶利。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来自“道”的财,就是良利。追求合理利益,这也是健康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否则,社会就缺乏进步的动力。如何保证人们能追求合理的利?第一,要建设更为公平的制度。公平的制度,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回报相符的制度。有了公平的制度,个人对社会贡献越多,社会对个人回报就越多,这样就会鼓励个人对社会贡献更大;反之,则反之。第二,就是要严格执法。要对违法牟利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否则,投机取巧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机会主义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机会主义是良心的蚕食着,是良心的天敌。对于机会主义而言,良心就是滴血的幼芽,即可怜又可悲。在机会主义泛滥的国度,良心必然会是稀缺品。
以良惧护良心。所谓良惧,就是敬畏意识。所谓“敬畏”,就是既敬重又畏惧。对于“敬畏”,东西方的许多贤哲都有深刻的论述。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特别强调“君子之心”应“常存敬畏”。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有两样东西最值得人类敬畏,那就是“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法国当代哲学家保罗·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中指出:“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德国现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敬畏的是“世界本身”:“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如何树立敬畏意识?关键是要改造文化。文化不能过于世俗,要多一些神圣的成分。当然,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度,神圣过度和世俗过度,都是问题,都是不好的,关键是要追求世俗与神圣的一种平衡或均衡。
以良行固良心。所谓良行,就是具体的善的行动,或是良心在行动上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良心是产生良行的内在基础;另一方面,良行也会进一步巩固已有的良心。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养成做好事的习惯,良心之树也就自然得到生长壮大,这里行为主要从外在的层面为良心的生长提供养料。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就认为,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应重在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如何促进良行?需要从日常习俗改造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造习俗,需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另外,改造习俗,也是一个全民行动。群众是基础,官员是关键。不仅官员要带头,群众也要自觉。一方面,群众是产生官员的基础。群众不自觉,从群众中选出的官员也就没有了自觉的基础。另一方面,群众不自觉,官员的努力也就得不到好的效果。当然,群众自觉,官员不自觉,也是大问题。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员的带头作用也是关键。
(作者: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教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