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喻和讽刺的区别(直刺讽刺讽喻不一样)

开设中国古典诗歌选修课,讲到讽刺诗,让同学丰富下例子,但同学找到的多是讽喻诗或直刺类诗篇。为此觉得有必要为直刺、讽刺、讽喻正下名。

直刺、讽刺、讽喻不一样。

直刺是就批判形式和效果而言,严格说它不是手法。

比如唐朝杜荀鹤的《再经胡城县》:“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这直接揭露了统治者的升迁是靠盘剥百姓的民脂民膏,敲骨吸髓得到的。

讽喻和讽刺的区别(直刺讽刺讽喻不一样)(1)

再比如宋朝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更直接对比,直斥了不劳动者却得食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现状。

讽刺和讽喻是手法。

讽刺重在刺,但不同于直刺,比直刺委婉。但力量不一定弱。

比如清代的《开科诗》:“圣朝特旨试贤良 ,一队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雀帽,腹中打点旧文章。 当年深自惭周粟,今日幡思吃国粮。非是一朝忽改节,西山薇蕨吃精光。”

这诗还有一个版本:“一队夷齐下首阳,六年观望已凄凉。当时惟耻食周粟,今日何妨补鞑粮。头上商量新结束,胸中打点旧文章。自知薇蕨终难咽,悔杀当初骂武王。”

我以为两个版本的精华句是一样的,即“一队夷齐下首阳”,“首阳山”这个意向选得好,这是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更妙的是那个出神入化的量词“一队”, 这沽名钓誉的“伯夷叔齐”得多少啊?至于哪个更好,大家见仁见智。我个人喜欢第一个版本,首先“圣朝”“国粮”更具调侃讽刺意味。其次,结句模拟这些毫无气节的士人的辩解语气,特别像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的无力辩解。而且整体上看第一个版本语言也更通俗,更流畅,因而讽刺意味也更强烈。

而第二个版本除了“悔杀当初骂武王”一句别有情趣,与第一个版本难分伯仲外,其他六句均不及前者。但这应该是更原始的版本,更接近这首诗的初始样貌。

讽喻和讽刺的区别(直刺讽刺讽喻不一样)(2)

讽喻重在喻,意在让人明白,刺不是目的。即使是“刺”,也是所谓“美”刺,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典型的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本来应该“怨天寒”,可是为了多买些钱,他却“愿天寒”。而宫市使却用“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充”,权且充当,实不抵值也。——这实际揭示了人民的疾苦。

讽喻和讽刺的区别(直刺讽刺讽喻不一样)(3)

还有些讽喻诗可能讽喻的意味不显豁,同学一时不易分辨。比如杜牧著名篇目《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知不知亡国恨似乎不很重要,关键是谁在听那《后庭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