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的两大特质(唐朝诗人宋之问为何)

宋之问(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与著名诗人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上元二年举进士,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在诗歌领域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经典诗作有《度大庾岭》、《江亭晚望》、《渡汉江》等。

宋诗的两大特质(唐朝诗人宋之问为何)(1)

《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短短二十个字,语极浅却意深,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激动而复杂的心情。心理刻画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深刻地理解这首诗,首先得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十月宋之问过岭南,次年(公元706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了此诗。自己流放岭南蛮荒之地,与家中的一切音信全部断绝,尽管从去冬到今春仅仅半年,作者在这里用一“断”字和“复”字,加深了贬居期间孤寂、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诗人不堪忍受精神的折磨,偷偷逃回洛阳,这样的一种处境下,离家乡愈近,离家人愈近,担忧也就愈厉害,可以说变成了一种害怕,不敢打听家乡人家乡事,怕家人由于受自己的牵累而遭到不幸,梦寐以求的和家人团聚愿望立即会被无情的粉碎。所以诗人才说“情更怯”“不敢问”。

宋之问有才无德,这次被贬,是因他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单就这首诗表达思想感情而言,却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临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变化。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不得不说这是一首好的诗作。

当然诗人的一些不堪另当别论。

根据唐代张垍写的野史《控鹤监秘记》载,宋之问想成为武则天的面首而写诗自荐,结果被武则天嫌弃口臭,宋之问抱恨终身。终身“衔鸡舌之恨”,有人认为是宋之问为了治疗口臭,一直在口中含着鸡舌香,也就是香料。这仅是野史记载,权当饭后谈资。

宋诗的两大特质(唐朝诗人宋之问为何)(2)

宋之问有个外甥叫刘希夷,两人年龄相当,都是颇有诗才。刘希夷曾写了一首诗《代悲白头翁》,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很是喜欢。于是宋之问便求刘希夷将这首诗让给自己。刘希夷性格本就不拘一格,便答应了舅舅的请求,不过后来又反悔。为了将这首诗的所有权据为己有,他不惜命人害死外甥刘希夷,可以说心肠歹毒至极。这也导致《代悲白头翁》这首诗在《全唐诗》中,既在刘希夷名下,也在宋之问名下。

宋诗的两大特质(唐朝诗人宋之问为何)(3)

图片来源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