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为什么不投刘备(讷于言而敏于行)

在《论语·里仁》中,有一句话常常会被拿出来教导晚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意思是说,做人贵在说话谨慎,而行动利落。因为祸从口出,若是经常因妄言而得罪了他人,早晚会为自己招来祸端。

许攸为什么不投刘备(讷于言而敏于行)(1)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有太多太多,今天笔者来讲一讲许攸的例子,你就明白为何要如此说了。

许攸大家都知道,那是在三国时期曹操手下很有名的一个谋士,其最为人所传颂的一个桥段应该还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一段:

“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

许攸为什么不投刘备(讷于言而敏于行)(2)

跣足出迎

曹操是何许人也?那可是三国时期定鼎天下之人!虽然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写成一个奸雄人设,然,撇开个人好恶不谈,你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一个胸襟宽阔之人,否则也不会“得天下之众才归心”了。

对人才,曹操从来都不会求全责备,哪怕你有这样那样的一堆缺点,只要在他容忍范围之内,他就能够用你。

许攸为什么不投刘备(讷于言而敏于行)(3)

曹操

比如他的谋士郭嘉就是出了名的行为不检,整天泡妹子不说,还经常会做出一些性骚扰等更加出格的事情来。但就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曹操依旧能够重用他,若非他死的太早,想必后来他们依然能够配合无间。

对人才这点,曹操还有段很有名的论述:“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吴起是谁?那可是武庙十哲之一,历史上有名的常胜将军,戎马一生殊无败绩。

许攸为什么不投刘备(讷于言而敏于行)(4)

吴起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为了功名而不惜杀妻,连老妈死了都不回去拜祭。

这么一个在道德上劣迹斑斑之人,却做出了那么多的功绩,这让曹操定下了自己的用人之道:“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对人才不求全责备,唯才是举,能容人,能用人,也无怪乎他能写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博大来。

但就是这么一个能够“海纳百川”之人,却不能容忍曾经让他“不及穿履,跣足出迎”的许攸,这就有点不合逻辑了。

那么许攸到底做了什么而让曹操不得不杀他呢?

其实很简单,他嘴太贱!

许攸为什么不投刘备(讷于言而敏于行)(5)

说起来,许攸要算曹操旧识,很早的时候,二人还曾一起读书玩耍,只是长大后因种种原因而各奔前程,曹操出来争天下,而许攸则供职于袁绍。

在当时,曹操从实力上来讲,要差袁绍太多。论兵力,袁绍要数倍于他;论名望,曹操之父是“祸乱朝纲”的太监的干儿子,向被人看不起,而“汝南袁氏”却是东汉名门,其家族更有“四世三公”之称;论势力,袁绍独占河北,实为当时最强的诸侯。

无论是让谁来看,曹操都没有与之争锋的实力,但是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偏偏就能以弱胜强,大胜袁绍,也由此奠定了他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而这场战役获胜的关键就在许攸。

还记得前面所说的那个典故吗?

“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

许攸来干嘛?这个时候他正是刚刚从袁绍集团倒戈而出。

当时“官渡之战”正陷入胶着阶段,曹操都已经打的没信心了,心中打鼓,想着要不要退兵呢!

但是许攸的倒戈为曹操带来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因为许攸带给了他一个“投名状”——袁绍在乌巢的粮仓位置。

打了几个月,双方补给都已严重不足,这个时候,若是将哪一方的补给直接给断掉,天平立刻就会倒向另一方。

曹操亲率轻骑数千,抄小路奇袭乌巢,将袁军的粮仓一把火给烧了个精光。

许攸为什么不投刘备(讷于言而敏于行)(6)

官渡之战之奇袭乌巢

然后,袁绍军大乱,就此大败,袁绍也于两年后病逝。

由此可见,若无许攸之倒戈,三国的历史也八成是要改写了,曹操最终能否继续定鼎天下还真不好说。

但是,坏也坏在这里,许攸的嘴实在是太贱了。

许攸虽然有才,但却没有自知之明,他自恃功高,且自认为与曹操自小就认识,无论在何场合,都直呼曹操小名“阿瞒”。

许攸曾当着曹操的面问他:“阿瞒,你告诉我,若是没有我许攸,你能不能得到冀州?”曹操虽说心有不满,但在那种场合下,却也只是嬉笑着赞同。

许攸为什么不投刘备(讷于言而敏于行)(7)

若是没有我许攸

在助曹操“水淹邺城”,从而占领邺城之后,他还曾指着邺城城门对身边之人说:“曹家人要是没有我的话,是进不得此门的。”最终,这句话也传入了曹操的耳朵。

古人云:“持身贵严,处世贵谦。”作为一个聪明的读书人,不可能不知道做人要谦虚的道理,尤其是在自己的大老板面前,更是忌讳经常揭短。

虽然不能说你是夸夸其谈——因为你确实有才,但是却常常弄的自己老板下不来台,你若不死,都对不起曹操“一代奸雄”的人设。

在《三国演义》中,许攸被描述成因为得罪了许诸,从而被杀。但事实上,许攸就是因为嘴太贱,才被曹操借故下了大狱,最终被杀的。

许攸为什么不投刘备(讷于言而敏于行)(8)

杀许攸

曹操帐下另一谋士荀彧曾对他有一评价很是贴切:“贪而不智。”

其实当时还有两个因为嘴比较臭而招致杀身之祸的人,一个是杨修(曹操所杀),另一个是祢衡(黄祖所杀),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二人的事迹。

真正说来,将“讷于言而敏于行”贯彻到底的,在曹操身边还真有这么一人,就是他的谋士之一——贾诩。

许攸为什么不投刘备(讷于言而敏于行)(9)

贾诩

他也是曹操身边五大谋士之中,除程昱之外,活得时间最久,并得善终之人,享年七十七岁。

笔者猜测,他应该也是早就看清了曹操的为人,才会如此处事的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