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光星是恒星还是行星(星光加速物质的首个证据)
恒星周围的同心涟漪
今年7月,NASA的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捕捉到了一个奇妙的宇宙景象:在两颗恒星周围,至少环绕着17个同心波纹。这一画面令天文学家困惑,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人甚至猜测这些巨型涟漪可能与外星文明有关。
双星系统WR140的周围,围绕着一层层像环一样的尘壳。(图/NASA/ESA/CSA/STScl/JPL-Caltech )
现在,两篇新发表于《自然》和《自然-天文学》杂志的论文解开了这一谜题。天文学家证实,这些同心环实际上是双星系统WR140中的两颗恒星在发生激烈的循环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巨大尘壳。
WR140双星系统
WR140是一个位于天鹅座的双星系统,距离地球大约5000光年远。夏威夷的凯克天文台(光学望远镜)已经对其进行了近20年的观测。
这个双星系统由一颗巨大的沃尔夫-拉叶星(WR型星)和一颗更大的蓝超巨星组成。所有的恒星都会产生恒星风,但来自WR型星的恒星风更像是恒星飓风,风中的碳等元素会凝结成煤烟,它们能维持足够高的温度,在红外线中发出明亮的光,给了望远镜一些可以捕捉的东西。
WR140是由一颗WR型星和一颗O型星组成的,画面右上角显示了太阳与这两颗恒星的相对大小。O型恒星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30倍,WR型星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0倍。(图/NASA/JPL-Caltech)
WR140中的两颗超大质量恒星之间的引力,将它们锁定在一个为期8年的轨道周期上。每当这两颗恒星彼此靠近时,它们的恒星风就会相遇,压缩气体并形成尘埃羽状物,这些尘埃羽状物在恒星风中像气球一样膨胀,向远处延伸。
如此一来,这个双星系统就像一个发条装置一样,每隔8年,就会产生一个尘埃环。每一次新产生的尘埃羽状物都和前一次的一样,于是这些尘埃环就形成了像树木年轮一样的画面。
WR140双星系统的艺术构想图。(图/Amanda Smith/IoA/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根据自2006年以来其他望远镜收集到的数据,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描述了这些尘埃羽状物的三维几何的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完美地解释JWST在7月捕捉到的奇异的同心环。
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模型和在16年间拍摄到的这两颗恒星的红外图像,研究人员还首次捕捉到了强烈的星光“撞击”物质并使物质加速的直接证据。
星光加速物质
众所周知,光具有动量,它会对物质施加被称为辐射压的推力。但是,想要观测由星光引起加速度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种力会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通常,天文学家只通过物质在宇宙中高速滑行来见证这种现象,而且很少能直接记录由引力以外的力引起的加速度,在恒星环境中观测这种现象更是从未有过。若想实现这种观测,物质需要与恒星靠得相当近,或者辐射压的来源需要特别强。
为了获得更清晰的WR140图像,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名为干涉测量的成像技术。他们发现尘埃的形成并不是像之前认为的那样,随着恒星风从恒星中喷射而出,然后形成一个朦胧的球;事实上,尘埃是在两颗恒星产生的恒星风发生碰撞的附近——在它们之间的一个锥形激波波前形成。因为绕轨道运行的双星在不断运动,激波波前也在旋转,因此尘埃羽状物就成了螺旋状。
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每个尘埃螺旋应该以恒定的速度膨胀。这也正是让研究人员感到很困惑的地方,因为他们无法让观测结果与模型相符,直到他们最终意识到,眼前看到的是一些新的东西:数据之所以不符,是因为膨胀速度并不是恒定的,而是在加速!
一旦研究人员将星光引起的尘埃加速加入到WR140的三维几何模型中,模型就能完美地与观测数据相匹配。
JWST或将带来更多信息
这是研究人员首次用相机捕捉到这种加速。能够如此直接地观测到这样的物理效应,是出乎研究人员意料之外的惊喜。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WR140的尘埃羽状物缓缓展开,它就像由尘埃制成的一张巨大风帆。当它捕捉到来自恒星的光子风时,就像捕捉到了一阵强风的游艇一样,突然向前跃进。
随着已经投入运行的JWST将在未来拍摄到越来越多清晰的画面,天文学家将有望更多地了解WR140以及与其类似的系统。JWST的惊人稳定性和灵敏度,将会为WR物理学的世界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参考来源:
https://www.cam.ac.uk/stories/dust-plumes-pushed-by-star
https://www.jpl.nasa.gov/news/star-duo-forms-fingerprint-in-space-nasas-webb-finds
https://www.sydney.edu.au/news-opinion/news/2022/10/13/baffling-spiderweb-star-not-an-alien-megastructure.htm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155-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2-01812-x
封面图&首图:NASA, ESA, CSA, STScI, JPL-Caltech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